郭锐团队:为中国1600多列高铁装上“飞毛腿”(2图)

发布时间:2021-08-30 11:50 | 来源:工人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05版 | 查看:752次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郭锐和团队给1600多列高速动车组装配转向架,守护乘客“稳稳的幸福” 

阅读提示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郭锐经手了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十余种型号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装配。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的生产体系、技术标准在郭锐团队手中一点一点建立,持续提升直至世界领先水平。“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这句贴在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话,也是新时代中国高铁工人们的共同信念。 

站在山东省青岛火车站站台,大海的声音向耳边涌来。每天,有数十列高铁列车从这里通过。

高铁列车能又快又稳地奔跑,离不开一个核心部位——转向架,它相当于列车的“腿脚”,承载着列车的整车重量。全国劳模、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动车组转向架的装配。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郭锐经手了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十余种型号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装配。他和团队为1600多列高速动车组装配转向架,这些列车安全运行超过40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0万圈。

凭借持之以恒地钻研和创新,郭锐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今年6月,他获评中华技能大奖。

转向架里的成长密码

郭锐一天的工作这样开启:6点20分坐上班车,8点准时和转向架“见面”。他的成长密码,也都藏在这个转向架里。

2006年,“和谐号”高速动车组进入生产制造的关键阶段,转向架装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转向架装配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

作为公司最年轻的首席技师,郭锐扛下了探路重任。两个月时间里,他和同事们泡在工厂不回家、通宵达旦搞试验,为了摸清所有数据,他们做了1000多次装配论证试验,完成的工作笔记约10万字,查阅的资料堆起来有2米多高。

穿过一座座“幽暗的山洞”,迎接他们的是柳暗花明的喜悦。54天时间,所有难题被一一攻克。

2014年,世界瞩目的“复兴号”动车组进入全面攻坚阶段。郭锐和团队再次接下打造精品转向架的重任。

一台转向架有上千个零部件,装配尺寸数据有上万个,装配精度以微米计算。而“复兴号”转向架的关键部件——转向架分体式轴箱组装,其装配精度更是需要控制在0.04毫米以内。

郭锐的举例让记者直观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精细且复杂”。在分体式轴箱组装中,螺栓的紧固次序组合有720种,每个螺栓紧固的力度都直接影响装配精度,预紧力度组合更是不计其数,想要找到最准确的装配方法,简直就像破译密码。

“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一个零部件都干成精品、干成艺术品。”就这样,整整1年时间里,郭锐和团队与孤独相处,和寂寞缠斗,一步步闯关、摸索,成功编制了220份作业要领书,掌握了“复兴号”转向架装配的方法。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一路风驰电掣,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复兴号’上,有我亲手组装的转向架!”笑意顺着郭锐的眼角荡漾开去,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豪。

“炼”成第一代高铁工人

2018年3月5日,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开启,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郭锐走上红毯,向亿万观众分享自己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成长故事。

那一刻,他的思绪跨过山河大海,回到了远在青岛的家。“我出生在一个铁路之家,祖辈、父辈都是铁路工人,能像他们一样亲手制造火车是我从小的梦想……”镜头前,郭锐的讲述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高铁不断突破速度极限的背后有一群大工匠。也是在这一年,工匠精神连续第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994年初中毕业后,从小对技能感兴趣的郭锐打算报考四方机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技校学习钳工。当时在很多人眼里,当工人苦脏累、挣钱少、地位低、没前途,连当钳工的父亲都不赞同郭锐的选择。但看着儿子坚决的模样,父亲还是让了步。

1997年技校毕业后,郭锐被分配到四方机厂液力传动分厂,从事机车车辆核心部件——液力变扭箱的组装、试验工作。“既然有机会干这一行,就要把技能练好用好。”郭锐决心练一手绝活。

“当年住单身宿舍,早上7点半上班,我一般7点之前就到了,下班后也经常待在车间。”郭锐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就努力让经手的每件产品都能成为精品。

为打造精品,郭锐钻研出了一套操作法——阀组端盖长孔研配刮削操作法,按照这一操作法,把镗床加工后的部件再进行手工刮削,大大提升了部件合格率。

10多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多个班组轮岗。“回想起来,这些工作经历更好地锻炼了我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就这样,郭锐从一名操作工人,变成了能“治好”各种“疑难杂症”的技能专家。

采访中记者发现,郭锐成功的秘诀还藏在更多的细节里:他爱琢磨,比别人多想多干,不怕苦不怕累;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他总是当天解决,想不明白就不下班;他对数字格外认真严谨,很少说大约的数字,不能确定的数据一定会核查准确……

培育更多技能新星

2017年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评全国劳模,2021年获评中华技能大奖……郭锐与中国高铁一路同行,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蜕变,不仅让他自己常常感叹,“沾了时代的光”,也让徒弟们看到了职业的曙光。

“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这句贴在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话,也是新时代中国高铁工人们的共同信念。

在徒弟们眼中,师傅郭锐也是耀眼的创新明星。

他独创的《动车组转向架四点等高支撑调整作业先进操作法》使转向架的装配效率提高了3倍,装配精度和装配质量大幅提升,仅此一项,累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00万元。

“优秀的技术工人应该是兼具技术、技能、学识的复合型人才。”郭锐清楚地意识到,随着“互联网+”工厂和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我国高铁事业更需要优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目前,郭锐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了技能人才培养上,由他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沃土。目前,郭锐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有420名成员,全部取得了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

这几年,郭锐变得更加忙碌,采访中,他的手机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很多都是邀请他去职校授课。

走上职校讲台,与青年学生们交流,他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爱上技能,只是被动地为自己寻找出路。他想通过自己的成长故事,改变更多年轻人对技能的看法。

“希望更多年轻人坚定理想,学技术、练技能,走上技能报国、技能圆梦的人生之路。”郭锐对记者说。

受访者供图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为中国高铁装上“飞毛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