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关于学校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08-28 17:19 | 来源:教育部 2017年9月30日 | 查看:3239次



教建议〔2017〕第426号

  您提出的“关于学校如何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同时,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统编教材中有关情况

  2012年以来,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开学,在全国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在三科教材编审工作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材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育人导向更加突出。三科教材编写十分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通过精选相关学习内容,设计栏目练习,采用多样的呈现方式等,努力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介绍了主要传统节日、民歌民谣、历史故事、服饰建筑、科技成就、传统美德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低年段以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为主,通过春节、清明节等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和基本礼节,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高年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等,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感受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并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语文统编教材统筹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体裁的覆盖面,提高题材的多样性,浸润渗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予以加强:一是增加古诗文比例,小学语文古诗文有129篇,其中古诗词112首、古文14篇、古典名著(节选)3篇。初中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32篇,其中古诗词84首、古文41篇、推荐古代名著7篇;二是增设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综合性学习”栏目设计了中华传统节日等专题。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关键词开展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创作、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历史统编教材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点介绍了45位文化名人、56部科技文化著作,还设有专门反映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美育教学与活动

  美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学校美育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融入美育全过程,始终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进课堂。基础教育阶段,在音乐、美术等必修课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美育课程课时量占总课时的9%-11%;普通高中阶段,美育必修课程6个学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大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包括《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在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取得2学分方可毕业。二是进活动。以学生艺术类社团建设和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生动丰富的美育活动。在教育部每三年各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和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不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和内容,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进校园演出的剧目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超过了80%。2017年7月,教育部与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印发《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在全国大中小学部署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三是建设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建设了449所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从2016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等21所高校建设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组织开展以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为内容的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四是建设实验县和工作坊。2013年起,在全国建设了126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和农村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引导各实验县因地制宜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取得了积极效果。2016年起,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专门设立农村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展示剪纸、皮影、泥塑、面塑、陶艺、竹编、刺绣、脸谱等各种民族工艺在校园的传承实践,得到了教育系统、师生、家长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五是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大中小学体育艺术大型展示活动,启动“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

  三、德育活动与研学旅行

  为了增强和改进教育的实效性,教育部积极部署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大力推动各地各校拓展教育空间,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阅览室、班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通过研学旅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要求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教育部还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

  四、教师培训

  教育部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注重通过培养培训,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一支高学历、高水平、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2011-2012年共对全国250名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从2014年起,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4-2016年,共培训405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为各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

  五、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体制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广大。

  根据工作安排,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新课标颁布后,我们将启动高中各学科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特别是统一组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编写。我们将在编写中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除了在规定国家课程外,留出16-20%的课时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使学校教育更丰富多彩和有特色。教育部鼓励地方和学校利用这部分课时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地方和校本课程。

  我们将深入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在师范生培养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实施“国培计划”等项目中,进一步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在师范生和专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国师道,着力培养造就“四有” 好老师。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第6899号建议的答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