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见证人民战争伟大力量,焦庄户筑就保家卫国“地下长城” (组图)

发布时间:2021-08-02 15:57 | 来源:京报网 2021-07-15 09:53 | 查看:775次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位于北京顺义焦庄户村。抗日战争时期,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用不屈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筑就了坚固的“人民第一堡垒”,谱写出一曲人民战争的壮丽诗篇。

“老统一”组织民兵奋起抗日

焦庄户村位于顺义东北部,南边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北边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由于这里是通往平西、平北的咽喉,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焦庄户村的一个地道口

1938年5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焦庄户成为连接冀东及平北诸县(包括顺义、怀柔、密云、昌平等)的一个连接点,地理位置尤为重要。

1938年冬,日伪军入侵焦庄户一带,制造了焦各庄惨案。日军还在离此不远的龙湾屯修建了炮楼,设立据点,五天一“清乡”、十天一“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一时间,焦庄户村村民走的走、逃的逃,8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不足200人。

1939年夏,八路军第四纵队第3支队来到焦庄户村,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成立了青救会、妇救会、民兵自卫队、儿童团等。当时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

马福

随着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马福按照区委指示,发动群众,夺取武器,成立民兵队伍,消灭伪村政权。1942年4月,村党支部秘密建立,马福任支部书记。1943年4月,马福被选为村长,化名“老统一”,成为全村对敌斗争的带头人。

在马福带领下,焦庄户村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闹得敌人日夜不宁。1943年秋,马福等带人蹲守,利用地雷炸翻日军的一辆汽车,缴获电台一部、子弹500多发。当年冬天,他们冒着大雪连夜破坏敌人电话线10多公里,砍断电线杆40多根。敌人视马福为眼中钉、肉中刺,高价悬赏缉拿。

听到风声,马福本想跑到村后的歪坨山躲一躲,但村里抗日工作又离不开他。于是他灵机一动,在村外马家坟地造了个假坟,让人放出风去:马福死了。几天后,日伪军进村抓马福,乡亲们说:“马福最近暴病死了,不信到他坟上看看。”日伪军半信半疑,气急败坏,最后把马福的母亲打了一顿,还恶狠狠地留下话:“捉到马福上秤称,有一斤分量给一斤钞票。”

躲“清剿”急中生智挖地道

抗日战争期间,焦庄户地区既是中共党组织和八路军连接晋察冀根据地和平北、平西根据地的交通线,也是冀东盘山根据地的物资保障线。日伪军在这一带建立了严密的“封锁线”,并进行反复“清剿”,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和威胁。

一次,日伪军来了,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就机警地跳进白薯窖,顺手用两捆山柴盖住窖口。所幸,日伪军没有发现他。受此启发,村民们为了躲避“清剿”,也开始在自己家里比较隐蔽的地方挖一些口小肚大的地洞。敌人来时,村民就藏在洞里,洞口用柴草或其他东西盖住,大家称其为“蛤蟆蹲”。

然而,“蛤蟆蹲”最大的缺点是:人虽然暂时安全了,但心里特别不踏实,因为一旦被发现,根本没有反抗和逃生的余地,只能束手就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马福想起早年在关外打工时的一件事:东家在屋子里挖了条暗道,直通房后的大沟,顺沟就能跑到山脚下。对呀!何不把各家的白薯窖用地道连起来,通到村外,这样就不会被日伪军堵住了。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大伙儿一合计都觉得这个办法挺好,毕竟老“跑反”(为躲避兵乱或匪患而逃往别处)不是长久之计。

1941年春,马福安排了几名村民到村西南紧邻村边的一口枯井内开挖地道。挖掘工作每天晚上秘密进行,为了不被日伪军发现新挖出的土,负责挖掘的村民需要连夜把土垫在猪圈、鸡窝里。

平郊抗日军民在平原地区展开地道战

最初,地道下挖深度约有4米,地道内高约1.3米、宽约0.8米。后来,他们又对着村南龙湾屯敌人炮楼方向挖了约400米。地道挖出村后,他们把临近河沟的一个坡坎作为出口,并做了伪装,从而形成了焦庄户最早的地道。

再往后,村民们又在村内逐步进行了院与院之间的跨墙地下连接,把地道口设在可靠的家庭,这样,渐渐联通了几条小的支线。当敌人偷袭、村民来不及上山躲避时,可以先隐藏到地道中,实现初步防御。

1941年,八路军十三团排级以上干部合影

事实上,地道挖通不久,便发挥了作用。当时,驻扎在龙湾屯炮楼的日伪军突然进攻焦庄户村,两名八路军侦察员正在村里,听到枪响后,马福让他们进地道躲避。因为距离太近,没来得及隐蔽洞口,两名侦察员进去后,洞口很快被敌人发现。敌人堵住洞口,扔进点燃的玉米秸,再用鼓风机往里吹,折腾得乌烟瘴气,但两名侦察员顺着地道从其他洞口逃出,顺利脱险。

升级改造形成“四能”地道网

鉴于地道的保护效果明显,1943年春,焦庄户村开始了大规模挖掘地道行动。

焦庄户村地下土质主要是胶泥和石头,挖掘难度较大。但村民保家卫国热情高涨,上到七旬老人,下到十一二岁的少年,全都参与其中。工具由各家自备,为方便挖掘,他们把铁锨、镐头的长把锯成了短把。铁锨、镐头磨损得非常快,村里就开炉炼铁,由村民打铁铸造;没钱买夜里挖地道时用的照明灯油,就用菜籽油、蓖麻籽油代替。

焦庄户地道战的一处灶台出口

刚开始挖地道时,土方量不大,挖出的土主要用于垫猪圈、抹房、垫道、砌坡子等。后来,土方量急剧增多,晚上挖出的新土,第二天早晨必须运走,填到村外沟壑里,并将出土口及附近打扫干净,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1944年,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教育科科长徐进到焦庄户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他借助汉字“凹”字,结合焦庄户实际,教村民在地道内装上翻板,实现了防水、防烟、防毒气功能,并增加了陷阱、通风口、单人掩体,以及和地面相通的暗堡、瞭望孔、射击孔等战斗设施,还挖了十几处指挥所和休息室,使民兵和村民能较长时间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地道经过升级改造后,即使敌人找到洞口,使用烟熏、灌水等破坏手段,也不会对地道里的人造成伤害。而且,结合地面人防工事和地形地物,地道增加了立体交叉火力,具备了打防结合的综合功能。更重要的是,焦庄户村的地道与南边的唐洞村、北边的大北坞村形成了三村相连的“地下长城”,从最初只能藏人的白薯窖,变为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的“四能”地道网(能藏、能走、能防、能打)。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刘岳/摄

1944年4月,日伪军前来“扫荡”,民兵们利用地道打得日伪军大败而逃。不久,汉奸带着日伪军来抓人。全村民兵、干部闻讯下了地道,从村外的出口冲出包围圈,让敌人扑了个空。

地道的射击孔

1944年秋,日伪军发现了焦庄户通往唐洞村地道干线的一个出口,于是向地道内释放烟毒,因为新的通风口发挥了作用,村民们安然无恙。

地道作屏障救护八路军“花号”

从八路军开辟冀东根据地起,焦庄户村便承担了接收八路军伤病员的任务。这项工作主要由村里的妇女承担,特别是妇救会的积极分子,为伤病员烧水做饭、喂药换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旦发现敌情,村民马上会把伤病员抬进地道,以保证安全。时间久了,伤病员们和焦庄户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期间,有几次遇险,皆因有地道作屏障,伤病员们的安全没出过一次差错。

后来,冀东十四军分区成立,军分区医疗二所就设在这里,焦庄户村成为冀东西部的医疗大本营和基地,附近伤病员都被送来疗养。村里经常住着几十名“花号”(伤病员),仅1944年,在焦庄户村疗养的伤病员累计就有五六百人。

1944年秋,三(河)通(县)香(河)办事处主任纪心泉攻打大厂据点时身负重伤,肺部因残留弹片感染,转移到焦庄户村疗养。敌人听说后到村子里搜查,妇救会主任石英宁闻讯提前把他转移到地道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捕。经过石英宁的精心护理,纪心泉伤愈归队。

1945年春节,上万名日伪军向焦庄户村以南的七连庄、驻马庄、张镇以及平谷官庄一带大规模“扫荡”。驻守在焦庄户村的冀东十四军分区十三团、十六团避实就虚,冲出包围圈。突围中,县妇救会主任苏建被子弹击中踝骨,倒在山下,后被转移到焦庄户村。经村民焦克敏家的精心照顾,以及石英宁的细致护理,苏建很快痊愈归队。

与日伪军展开灵活地道战

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焦庄户村民一边挖地道,一边和日伪军展开了灵活的地道战。

1943年初夏,驻扎在王泮庄据点的一个日军小分队,潜伏在焦庄户村北三角坑的苇塘中,准备偷袭焦庄户村,破坏地道。民兵接到情报后,迅速组织村民向地道转移。同时,秘密接近苇塘,一阵手榴弹袭击,紧跟着用土枪、土炮攻击,仅有的两支步枪也同时打响。日军忙于应付,待他们发觉民兵火力不强时,村民们早已被有秩序地撤进地道,民兵且战且撤,安全转移,没有人员损伤。

1943年8月下旬,焦庄户村十几名民兵到密云白沿村东公路旁的谷地里设伏,他们用地雷炸毁日军军车1辆,击毙日军司机和押车的日军,缴获三八式步枪2支、子弹40多发,还有1部电台。

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的日伪炮楼。马福组织民兵把地道挖到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利用地道打下这个炮楼,俘虏日伪军40多人,缴获大枪37支及很多其他军用物资。至此,焦庄户一带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好转,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就像当时《焦庄户民兵地道歌》唱的那样:“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逃,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抗日军民哈哈笑。”

抗日战争结束后,地道维修和改造一直在进行,最终形成11.5公里的“地下长城”,在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焦庄户被东部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光荣称号。

2018年,顺义区焦庄户村村史馆内,党员们为参观者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地道战的历史。武亦彬/摄

昔日战争的硝烟如今早已散去,作为战争的特殊遗迹,焦庄户地道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地道战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它见证了人民战争伟大的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

1964年12月8日《北京日报》1版报道,顺义焦庄户建成民兵斗争史陈列室,开始接待观众。

1995年7月4日《北京日报》3版报道,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2005年8月14日《北京日报》1版报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新馆在顺义区龙湾屯镇落成并正式开放。

历史资料:《北京红色遗存》《北京红色先驱》《北京抗战图史》《北京红色地标》《焦庄户村志》《北京抗战遗存》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顺义区历史》、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联合出品:北京日报、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地方志办

(原标题:焦庄户筑就保家卫国“地下长城”)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贾晓燕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