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02 15:22 |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9-10-03 19:14:00 | 查看:5079次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生存条件接近人类的极限。但那里有一种精神,却让这接近人类生存极限的地方充满着温度和能量。这种精神就是“进藏英雄先遣连”精神。
我曾经于2016年和2019年两次深入阿里,被当地干部群众常常提起的“先遣连”的故事所深深打动。在阿里地区参观军史馆时,阿里先遣连和扎西岗边防连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甚至泪流满面。
先遣连的全称为“进藏英雄先遣连”,这来自于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党委在命名电和记功命令中使用的称呼。先遣连是原新疆军区骑兵部队某部骑兵第一连,共有136人组成,包括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了40%。他们在极端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坚持并胜利地开展工作,足足达到270多天,其间相继有63名同志牺牲。是什么让这支英雄的队伍有如此坚韧、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想一种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他们有崇高的信仰,坚决跟着党走。进入严酷的3月份,大多数先遣连的战士们已经站不起来了,但哨岗上从来不会缺守卫的战士。当战士陈忠义的身体已经快无法支撑时,他依然要求到哨岗执勤,即使大家把他背回去,他也不依不饶,非要返回岗位上。最后,他就这样离开了大家,时间也永远停留在了他的哨岗上。
图为阿里军史馆中李狄三同志雕像 摄影:赵国栋
就如同曹海林所说,先遣连中的党员在最危难、最关键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就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自己肩上的人。”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所起到的引领作用。
1951年2月,在先遣连最艰难的日子里,所有的党员举手向党宣誓,铮铮誓言仿佛仍然回响在阿里大地:“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坚持到底,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把红旗插到噶大克!”
虽然时间不长,但先遣连的同志与阿里的群众成了最真诚的朋友。战士们全心全意为阿里人民服务,而阿里人民则全心全地意爱戴这支英雄连队。
改则县的先遣乡原名为“日加”,就是为了纪念先遣连牺牲的同志,为了永远铭记先遣连的丰功伟绩,那里才改名为“先遣乡”。在1950年底到1951年3月间的极为艰苦的岁月中,当地政府的个别官员与寺庙势力相勾结,对先遣队进行肆意造谣诬蔑,说什么“共军惹怒了菩萨”,“要遭受天谴……”甚至公然进行武装挑衅,打伤宣传队员……但先遣连仍以当地群众利益为重,想尽办法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一些受蒙骗的群众看清了当地反动势力的面目,也进一步增加了对这支共产党的队伍的信任。打伤宣传员刘振义等人的门登冈布甚至成了先遣连非常依重的骨干群众,为阿里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就是中国军人铁一般的纪律与意志。党代表李狄三于1939年参军,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出任新疆军区组建的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长,并于1950年8月1日带领选遣连先行进藏。他长期带病开展工作,一直坚持到第二年的5月28日。
据李狄三的孙辈回忆,李狄三离家12年没有探过一次家,牺牲10年后,家人才知道实情。他没有给家里留下任何东西,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甚至他的遗像也是按着他的儿子的样子画的。李狄三是中国军人的楷模,同样,所有的先遣连战士都是中国军人铁一般纪律与意志的代表。从先遣连进入藏北以后,他们不但对当地群众的财产和利益丝毫无犯,而且对信教群众膜拜的经台、玛尼石堆等也都格外注意保护。即使在断食情况下,他们也是在征得当地头人同意的情况下去捕获几只野味充饥。
图为阿里军史馆中先遣连雕像 摄影:赵国栋
连队里有一名战士叫阿廷芳,他发现温泉边上有野菜,那时得了高原病的同志们急需补充一些蔬菜,但是阿廷芳以前并没有见过这类植物,他无法确定这种看似野菜的植物是否有毒。最终,他写了一张纸条用石头压在一片野菜上,上面写着:如果我死了,这草就有毒,不能吃。后来,阿廷芳逝世的前一天,他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
现在,先遣连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西藏阿里大地。扎西岗边防连就是它的典型代表。“扎西岗”藏语的意思是“吉祥的山岗”,那里海拔4660多米。边防连的战士们在那里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巡逻的道路极为艰险,在当地有“鬼门关”之称。
条件再艰苦,吓不住也难不倒边防连的战士们。他们在那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在阿里地区军史馆中,一进展馆的左侧大石上雕刻着公丕才作词、刘冈作曲的《当兵走阿里》。“钢枪挑日月、军旗护河山……咱就是阿里,咱就是高原……”歌词生动传达出边防连战士扎根阿里大地,为祖国河山奉献青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签署命令,授予扎西岗边防连“雪域高原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现在这面锦旗珍藏于阿里军史馆中。
图为扎西岗边防连奖旗 摄影:赵国栋
为了深入了解和感知先遣连精神,我采访了一个大家庭中的两位曾经在扎西岗边防连战斗过的普兰县多油村村民。在他们身上,一种纯朴但刚毅、执着的精神感染着我。
平措的小爸(他的叔叔,平措喜欢这样称呼他的叔叔)已经80多岁,名叫其美。虽然年岁已高,但其美老人依然身体魁梧,目光矍铄,思维清晰。他在边境线上曾参加过多次与印方的斗争。有一次,我们坐在茶馆中,老人向我讲起了旧西藏的老百姓受到的压迫和剥削,讲到了人们没有食物只能进入深山去找“野茶”。所谓“野茶”,只是当地一种叫“帮加”的植物,由于普通群众无法喝到茶叶,只能以它代替。而现在,人们的日子都过好了,也没有人再喝这种植物了。在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
平措听从小爸的安排,也加入了扎西岗边防连。他说,真正的阿里人就要去那里锻炼、去那里报国。平措说,当时边防连很多东西都需要自给自足,所以平时连里的战士都要挤出时间去放羊、放马。但即使放羊放马也要时刻警惕,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保卫疆土不受侵犯是他们最神圣的使命。
平措告诉我,有一次,他正在山坡上放羊,突然发现了两个女人,而且还赶着一些羊。他非常警觉地马上赶了过去,向上级报告后,把两个人带回了连队。经过仔细调查,原来他们二人是印方的牧民,这次是无意地越境放牧。经过调查并经研究,连队对此事进行了妥善处理。既保卫了国家的疆土和信息安全,也给了对方以强烈的警告。平措讲着,脸上浮现出幸福自豪的表情。
图为原扎西岗边防连战士平措 图片由平措提供
在调查中,我和平措成为了好朋友,他的直爽、热情以及对扎西岗边防连的热爱、对普兰的眷恋、为家乡建设做的努力让我深深感动。从连队退役后,平措坚决回到了普兰县,回到了他的家乡。但当时他的工作只是“公益性岗位”,一个月的工资更是不到2000元,后来,经县政府研究,他的工资被提高到了4000元。平措总是说,钱多少并没有关系,他自己没有什么爱好,只喜欢讲普兰的变化,所以只要让他在普兰继续工作就行,这样他就满足了。但是,平措在学习上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说,汉语是他在边防连自学的,但是还不够,他还要学得更好,这样他就可以向到普兰的游客做更深入的讲解,宣传党的好政策。所以,每次遇到他,他总是让我教他汉语,并且以教我藏语为“交换条件”。不经意的交谈之间,我感受到了这个普兰小伙子的幽默,更被他的执着和信念所感动。
在扎西岗边防连当兵的经历似乎成为了平措最大的幸福。或许,这种出自平凡的阿里人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有力而生动地诠释了先遣连精神的魅力与伟大。
另外,关于阿里先遣连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还有一类群体不能被忽视,他们就是援藏干部。可以说,他们身上体现的,就是先遣连精神,就是老西藏精神。它们也是阿里大地上的宝贵财富。
2013年7月,高宝军主动向组织申请参加援藏工作,这样,他就从革命圣地延安来到了阿里地区的普兰县。2013至2016年在普兰县工作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默默工作了3年多的时间,普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普兰,高宝军几乎走遍了家家户户,普兰全县的群众几乎全都见过他,甚至可以一眼认出他。而今,为了更好地投入到阿里的建设中,高宝军把自己的家人也接到了阿里。我想如果非要用一种精神来描述高宝军同志的选择,用先遣连精神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他们为的就是那份永不变色的初心和使命。
图为高宝军与农牧民群众在田间地头 图片由高宝军同志提供
在阿里大地,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象高宝军同志一样的援藏干部,他们来到阿里,奉献阿里,在那里书写着一首首生命的不朽之歌。2019年7月,我在普兰县调查的时候,遇到了刚到普兰县报道的吕志勇同志,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从陕西的家乡到普兰县援藏了。当时的他刚到普兰,就挺着高原反应,吃着感冒药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当面对阿里的巨大变化、面对阿里的人民群众时,即使我两次较长时间深入阿里地区,即使我努力地体验与感悟“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精神,但总觉得自己了解到的、感悟到的仍然过于肤浅。我曾反思自己是否过于执着或过于“较真”,但当我走进当地群众的家中,看到挂着洁白哈达的毛主席画像,看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画像时,听到人们喝着酥油茶,以抑扬顿挫的藏语倾诉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时,我才明白,原来,这种精神是无法完全用语言总结或表达的,因为,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中,但每个人的表达却是不一样的。
一种精神,无须执着于形式或者语言表达,因为,它的生命力在于人心。
从边防连战士,到援藏干部,再到普通群众,我在阿里大地看到了先遣连精神的新时代风貌,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气象。最主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人心。这些,将是阿里更美好明天的强大动力和支撑。(中国西藏网 文/赵国栋)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