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我的奋斗】贫困户成了脱贫带头人(图)

发布时间:2021-07-30 12:01 | 来源:中工网 2021-07-30 07:47:57 | 查看:3931次

带领乡亲种植中药材,搭上旅游脱贫“顺风车”,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的边麻沟,平均海拔2800米,是以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因偏远、高寒,饱受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曾是典型的贫困村。

  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的赵文科家住边麻沟核心区朔北藏族乡东至沟,由于家中老人有重度残疾,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每年春节后,他都外出打工挣钱,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戈壁油田当过钻井工……

  如今,赵文科的身上已难见彼时穷困的窘迫,而是自信满满。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并于今年1月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称号。

  “以前父母常年有病,妻子在家务农,家里的收入就靠我在外打工。”赵文科告诉记者,那时家庭生活支出经常捉襟见肘,拼命打工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出路。

  2015年,赵文科的父亲病重急需1000元,为了这1000元,他急得在医院走廊里偷偷哭了。当年,赵文科一家纳入了政府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这也成为赵文科人生的转折点,“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6年,当地政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赵文科自筹9000余元,加上政府产业扶贫项目补助的3万余元,购买了一辆微型双排货车卖起了蔬菜。“一年下来利润达到5万元!”2016年,赵文科家就脱了贫。

  此外,政府鼓励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当归,并连续3年免费提供当归苗。第一年,赵文科用2亩地试种当归,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2017年,赵文科又投资种植了7亩当归,并向村里有种植经验的老前辈虚心请教,年底创收4.8万余元。

  掌握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后,赵文科一心投入种植业。2018年,他承包150亩土地,组织村里的贫困户成立“大通屯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当归、蔬菜、油菜、小麦等作物,雇用当地劳动力500余人,夫妻二人年创收10万余元,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朔北藏族乡打造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花海农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荒山变花海,收入也年年增高。边麻沟“花海”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打造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接待点254家,吸纳从业人数1700多人,赵文科也赶上了这趟“快车”。

  “每到节假日,就有一批批从西宁等城市自驾来的游客到‘花海’赏花郊游。”擦桌子、清洗灶台、准备调料……每年“五一”假期开始,赵文科的国琴农家乐就开始迎客。“50多天总收入13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赵文科瞪大眼睛强调说。2020年,赵文科的农家乐总收入达17万元,同时,他还将农家乐餐饮拓展到辐射周边宾馆的“外卖”服务。

  “近几年,旅游越来越红火,我承包的餐厅生意也越来越好,旺季的时候,每天收入就有2000多元。”赵文科开心地说。

  在赵文科的示范引领和帮助下,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们也搭上了旅游脱贫的“顺风车”,纷纷办起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有人开起农家乐、有人做起服务员、有人通过培训当上厨师……昔日的贫困乡村变成了集农家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景区。

  “一花独开不是春,众花齐放春满园。”从最初开着一辆双排小货车卖菜,到后来成立合作社带领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再到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发展农家乐,赵文科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劳作,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赵文科深知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好政策,以及政府的真心帮扶。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报党恩。“今后,我要更加辛勤劳作,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致富,报答党的恩情。”赵文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