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朴实的“老农”

发布时间:2021-05-25 19:51 | 来源:光明日报 1999-09-05 | 查看:3979次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龙琼

8月21日,我们来到湖南省农科院采访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料却扑了个空。接待人员告诉记者:“袁老师不在家里,也不在办公室,那一定在试验田里。他每天七、八点钟就到田里去。虽然知道你们要来,但他心里还是放不下科研,放不下试验田。”

见到袁隆平时,他正蹲在试验田里,双手托着一个稻穗在细细端详。见到记者,袁隆平笑着说:“就地采访吧。”说着就带我们去看他的杂交水稻,一边指点一边熟练地报出品种、产量等。空气比较湿热,我们有点燥热难耐,在前面带路的袁隆平却神态安详,步履轻松,且不时向田里劳作的农民打招呼,询问一些什么,看得出,他与这里的农民很熟。这不禁让人想起在中国农民中流行的一句话: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邓小平搞责任制,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足见袁隆平在农民心中的份量!这位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走进水稻王国不是偶然的。袁隆平亲身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那场罕见的天灾人祸,数千万人的生命被饥饿夺去,现在回想起来袁隆平还心有余悸。就在此间,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开始了向权威学说的挑战。他双脚几乎踏遍了所有的水稻产区,花了九年时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一蝶引得百花香。今天的中国,有一半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1950年,我国的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却达到了450公斤,增长了3.2倍。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这对本世纪末温饱问题的解决具有实质性意义。这其中不能不说袁隆平及其同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袁隆平身材瘦小,背微驼,微微皱摺的裤角还有些泥巴的印痕。初次见面,你很难把眼前这位朴实的“老农”与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联系起来。只有在他轻抚青翠的稻叶,眼中闪过一丝丝亮光时,才让你感到荡漾在他心中的激情和科学研究中的韧劲儿。“文革”期间,这没让袁隆平少吃苦头。一顶顶大帽子压得他透不过气来,这倒罢了,最痛心的是精心培育的不育试验秧苗被人扯掉丢到井里。几十年过去了,执着依然不改。“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了,尔后“二系法”的研究也被列为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如今,袁隆平又潜心极富挑战性的“一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好在党和政府给予了袁隆平坚实的后盾,1998年,朱镕基总理一举批了1000万元作为杂交水稻的研究费用。研究一旦获得突破,我国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又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并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水稻研究所斯瓦米纳森博士称赞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世界的骄傲”!

当袁隆平院士轻轻托着稻穗琢磨时,你会发现他就像一位艺术家在鉴赏自己的作品。去年爆出的“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新闻,它向人们展示着科技的魅力,但是袁隆平却淡然处之。“喜欢这水稻吗?”记者被问得一愣。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超级杂交水稻,理论上亩产可达975公斤。只见稻秆高昂挺拔,稻叶细长如剑,稻穗饱满。袁隆平的手在稻叶间轻轻掠过,“多美!既有阳刚之气,又有柔和之美,是不是?”说完,这位已69岁的老人竟像个孩子似的咧开嘴笑了。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