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农民袁隆平(组图)

发布时间:2021-05-25 19:05 | 来源:光明日报 2006-01-17 | 查看:2438次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胡婷玲编者的话

不久前,中国粮食生产传来又一喜讯:亩产高达800公斤的“二期超级杂交水稻”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06年面向全国推广种植。我国将因此每年多养活3000万人。在国家“十一五”战略规划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功勋卓著。他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真诚、质朴、勤奋、快乐,整整一生,他俯身与土地深情对望。目前,他和他的科研队伍又瞄准了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向新的辉煌挺进。他就是――知识农民袁隆平。

■“我亲眼看到过5个‘饿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我要做农民

没有谁比袁隆平更像农民。  

黑、瘦、背微驼。剪着小平头,硬茬茬的头发已经花白。光亮开阔的额头布满道道抬头纹,颧骨高耸,脸颊有不少老年斑。  

一双大手伸过来,粗糙而有力。咧嘴笑得慈眉善目。  

因为要见客人,他打了领带,身后的工作人员表扬他今天很“有型”,他摸了摸后脑勺哈哈直乐:“我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农民”这个标记,深深烙在他身上已经半个多世纪。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一个森林园艺场,到处是花花草草,红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好美啊!我一下就被迷住了。”  

七岁时的袁隆平自然不会想到,后来坚持做了一辈子农民,不是因为田园风光的美好,而是因为被农村生活的苦难震撼。“如果老师带我们去的是当时真正的农村,又穷又脏又苦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学农了。但后来既然学了农,看到了、经历了农民的苦,就坚持下来了。”  

祖籍江西德安的袁隆平出生在北京(见图①),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母亲是教师。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高中毕业,父亲要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袁隆平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的童年在20世纪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度过,跟随父母迁徙逃难的路上,中国大地尸横街巷的惨景狠狠地撞击着他幼小的心灵。和那个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选择以学农来“曲线报国”。1949年,他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学院),主修遗传育种学专业。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一呆就是19年。  

湖南人称“三年困难时期”为“过苦日子”――“那真叫过苦日子,我带学生到农村去实习,每人每天吃二两米。身上的皮肤一按就是一个窝,下去了半天不起来,水肿病,饿的。我亲眼见过5个‘饿殍’,就倒在路边上,倒在田坎上。”  

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同样挨着饿的袁隆平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DNA螺旋结构都出来了,得了诺贝尔奖,我还在研究什么无性杂交,真是糟糕!”――做个离经叛道的傻农民

最初,在学校外面的一块试验田里,袁隆平研究“无性杂交”的红薯,把一种“月光花”嫁接到红薯苗上,希望上面结籽,下面长红薯。那一年挖红薯的时候,呼啦啦一兜红薯拔出来,足足13.5公斤!可第二年他把嫁接的“月光花”种子种下去,地里根本不长红薯。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  

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最震惊我的是1958年西方遗传学进入分子水平,DNA螺旋结构出来了,得了诺贝尔奖。我还在研究什么无性杂交,真是糟糕。我是迷途的羔羊啊!”  

袁隆平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  

1960年盛夏的一天,像往常一样,袁隆平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溜达。突然,他在稻浪里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做好标记。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  

“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哎,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  

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把那么长,稻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们走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凉。”――做个禾下乘凉的幸福农民  

袁隆平欣喜若狂。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正当他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袭来,造反派为“自由散漫,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袁隆平准备了“牛棚”,把他的试验田搅和得一片狼藉。  

袁隆平郑重地告诉妻子邓哲要做好分手的准备,但妻子的话给了他最大的安慰:“大不了,我和你一起当农民。”  

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鸟一样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在路上,他们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孩子出生、父亲病故,他也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可做了3000多个实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焦灼和苦闷中,袁隆平步入了不惑之年。他做梦都梦见水稻长成高粱一样,农民们坐在水稻田里乘凉。  

1971年11月23日,海南岛晴空万里,在茫茫野生稻丛里,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  

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见图⑤)。他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还把“野败”材料贡献出来,组织全国性的攻关。两年后,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10年,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整整熬了10年。  

湖南郴州一位农民,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近5万元钱,请人雕刻了一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袁隆平汉白玉雕像,当做“米菩萨”膜拜。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认为杂交水稻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袁隆平则是“杂交水稻之父”。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亲自挂帅进行了9年艰苦攻关取得成功。1997年,他又开始了对“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目前,第二代超级杂交水稻已获得基本成功。  

“前几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威胁论’里说,中国庞大的人口将侵占大量的人类资源。他没看到科技的潜力,没看到我们中国人的潜力。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说这些的时候,袁隆平的目光落到办公室一张杂交水稻的巨幅照片上,夹起香烟深深吸了一口,惬意地喷出一股烟,“看这稻穗,跟尼亚加拉大瀑布一样。”那神情,和一个站在田间看着丰收稻田的农民没什么两样。  

■“我这么个糟老头子,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做个向农民学习的农民

1998年6月25日,湖南长沙爆出了我国目前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品牌价值1008.9亿元的大新闻。2000年年底,我国第一只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就募集了7亿元,这被业界看成是中国向知识经济进军的里程碑。  

袁隆平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  

“说老实话,用我的名字搞‘隆平高科’是做了我不少工作的,袁隆平今天涨了三分,明天跌了三分,多难听呀。”袁隆平倔劲上来了,怎么也不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只股票。  

“但‘抓鸡要投米,钓鱼要鱼食’。举个例子,我们在缅甸做了实验,增产幅度很大,花了50万。第二年要做十个实验点,我们没有钱。外国人说他们投资,但要赚大头。品种、技术、人才都是我们的,划不来。再说,有了个隆平高科,每年的科研经费有了保障,我也能安心了。”  

作为“隆平高科”第四大股东,袁隆平占有250万股的股份,当时“隆平高科”上市首日的收市价达40.37元,按此计算,他拥有股票价值1亿元。媒体记者追问他,当了亿万富翁有什么感觉,他只说:“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不因为知识分子的清高,他心里盘算的只是很“农民”的实用主义金钱观:“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1981年,他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得了10万元奖金,一回来就跟同事们分了,自己留了5000元。后来陆续获得的很多奖励和奖金,他又拿出一部分设立了一个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2004年,从美国领取“世界粮食奖”回来,一下飞机就有记者问他12.5万美元奖金打算怎么花,他笑呵呵地说:“全部捐给基金会。”  

他的生活向来俭朴――年轻时没有条件讲究,在安江农校教书,找不到黑板刷就用衣袖抹,衣服脏得被人戏称为“油渣”,同事帮他介绍对象,女孩子都看不上他,嫌他“太不注意打扮”;“功成名就”了,他还是一副农民味十足的打扮,卷起裤腿就往烂泥里踩:“如果穿得像个城里人,天天跟我打交道的农民们就不会和我交心了。我国农民有很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应该向他们学习。再说,穿得笔挺的,怎么下地?”  

■“我就是喜欢自由散漫,但现在不自由了。我今年76岁了,时间多宝贵呀!”――做个自由散漫的可爱农民

见过袁隆平的人,都说他是个“好玩的可爱老头”。  

他最热衷的投资是买皮鞋和摩托车,皮鞋大多是一两百元的,大部分已经送人了;各种型号的摩托车已经买了10来辆,几乎也是买一辆送一辆。70来岁的年纪,他还喜欢骑摩托车在田间飞奔,“我每天都要去试验田,从播种开始直到收获为止,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不去心里不踏实。一来一回大概有4公里路,骑摩托车方便。”  

袁隆平的小院里,常常会飘扬出美妙的音乐――袁隆平拉小提琴(见图③),老伴邓哲弹电子琴,俩人一起弹唱。在一次国际会议的间歇时间,科学家们各展除了科研以外的种种才艺,大家轮番表现后,把目光投在了穿着“老土”、坐在角落不吭声的袁隆平身上,非要中国的科学家“来一个”。袁隆平站起来,用纯正的英文和浑厚的男低音演唱了一首黑人老歌《老人河》,把全场都“震”住了。  

他和年轻人打麻将,不赌钱,输了钻桌子底,“有一次他们想把我钻桌子的镜头拍下来,可我身手麻利,一下子就钻过去了。”和年轻人打排球,他是“主攻手”,动作到位毫不含糊。冬天到海南搞研究,夜深了还会去海里游泳舒展筋骨,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魔鬼身材”,他拿出一张合影,“看看,这里面除了我,其他人都是大肚子。”  

“可惜现在玩的时间太少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啊!”2003年,袁隆平相继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和湖南农学会会长等职,可依然整天忙得团团转。“大学毕业时填表,同学开玩笑说我应该在‘爱好’一栏里填‘自由’,在‘特长’一栏里填‘散漫’。我就是喜欢自由散漫,但现在不自由了,没时间搞研究,没时间指导博士生。我今年76岁了,时间多宝贵呀!”  

“现在很多人说我是什么‘新神农’,我是不敢当的。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顶多在农民前面加两个字的定语:知识。我还有两个愿望没实现: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实验田亩产900公斤。到那时,我正好80岁,腿脚还能动,应该没问题;第二个愿望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大概需要5到10年时间,”袁隆平顿了顿,眉毛扬起来,抬头纹交织成道道沟壑,“我想我能够看到这一天。”(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祖籍江西德安。1949年~1953年就读重庆相辉学院(今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80年至今,多次赴美国、印度、越南、缅甸等国作技术指导。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863-101-01”专题责任专家。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农学与营养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美国Feinstein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研究)荣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何梁何利基金奖”。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4年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沃尔夫”基金奖;被泰国国王授予“金镰奖”;获世界粮食基金会“世界粮食奖”。2005年获亚太种子协会“杰出研究成就奖”。  

■人物影集  

①少年时代的袁隆平

②1970年4月在云南元江繁殖不育材料(前排左一)。

③浪漫的袁隆平。

④接待美国水稻技术公司人员来访。

⑤袁隆平和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的“野败”。

■成果解读

1960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1972年,他和助手率先育成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并于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年,他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1976年,一整套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形成,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为我国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亲自挂帅进行了9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继续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开始了对“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目前,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自2001年开始,袁隆平继续指导研究第二代超级杂交水稻,目前已获得基本成功,计划2006年投入生产应用。可以预计,按年推广13.3百万公顷(2亿亩)计算,每年可多收获3000万吨稻谷。  

袁隆平还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还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约300名技术人才。  

■回声

“袁隆平研究的超级稻,不仅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为中国人养活自己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正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2005年8月13日,温家宝视察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

“在世界上率先培育成功并广泛种植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水稻生产革命,使水稻产量在一个世纪中增加了2倍。杂交水稻由此从亚洲、非洲到美洲广泛传播,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