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0 22:25 | 来源:中工网 2021-05-14 08:26:43 | 查看:709次
每天推出锉刀上万次、熟练掌握6个工种、成为最年轻的全国冠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
金属带材被冲压成硬币毛坯,抛光清洗后压印,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检查无瑕疵后进行包装……维修钳工张文良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保证生产线高效、平稳运转。
1991年出生的张文良是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造币三部维修钳工、机修班班长。17岁离开老家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到沈阳求学,21岁就成为当时全国“振兴杯”最年轻的冠军,22岁被特聘为中国印钞造币行业高级技师,29岁荣获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装配钳工银奖。一路走来,张文良“火箭式”成长的背后是敢闯敢拼。
找工作要找学习机会
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求学3年,能够以优异成绩进入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的张文良,选择进入一家小企业沈阳东兴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只为了让自己“能有学习机会,能打比赛、练技能”。
“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张文良说。
模具专业实习课以钳工为主,比拼的是纯手工操作下的精度,站立和拿工具的姿势是钳工技艺的基础。站稳脚跟对于个头183厘米的张文良来说并不轻松。为此,他用粉笔将正确站姿的脚印画出,反复练习。手中一把小小的锉刀,用身体力量一次一次“推削”精度、磨合手感。为了练就“人刀合一”的境界,每天推出锉刀上万次,一次推出一掌多长。练到最后,他每锉一下,就知道离精准度还差多少。
2012年,年仅21岁的张文良参加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其中一项比赛是在80毫米见方、8毫米高的钢板上手工制作一颗五角星,参赛选手要把误差缩到最小。“我当时完成的精度是0.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六分之一。”当年他获得了工具钳工第一名,成为“振兴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
时刻准备“转型”
2013年,张文良被沈阳造币有限公司破格聘用,带着“全国冠军”光环的张文良没有浮躁,而是在岗位上沉下心来钻研业务,每个生产车间都走一遍,每台生产线上的设备都摸一遍。
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企业生产中,钳工操作、电路原理与工艺流程互相结合,给张文良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生肖猴普通纪念币生产中,细心的张文良发现生产联动线上产品容易拥堵、堆积,一连几天,他一有空就蹲在传送带前仔细看。经过精细计算,他设计并制作了有着合适弯曲弧度和安全角度的不锈钢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前,他曾触类旁通学会车工、铣工,这次更加坚定了要做复合型人才的决心。“要想不被企业、行业抛弃,就要把自己打造成企业所需的、具有新思维、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所以要时刻准备‘转型’。”张文良说。
如今,他拿下工具钳工、装配钳工高级技师两个高级资格证书,熟练掌握了车工、电工、铣工等6个工种,成为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全能王”。
2018年,他带领团队7人历时6个月成功研发公司首台拆卷机试验样机,实现“零”突破。2020年,牵头设计自主研发将样机从办公桌大小改良到两个文件柜大小,团队从设计、制造到装配调整用了不到40天时间,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
让更多技工受益
2019年,张文良成为机修班班长,在班组管理中将“精度提升一半”作为班组目标。如今,班组已建设成为公司维修“精、准、快”的优秀班组,经他们维修的设备既稳定又高效,张文良也得到班组老同志的赞赏,获得工友们的认可。
2020年,张文良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吸纳了大量公司技术骨干,他将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经常结合实际问题、创新思路开展研究讨论,带大家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设计。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工作室成员在第十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竞赛机修钳工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被评为沈阳市“盛京大工匠”。
8年来,张文良参与研发试验及生产“和”字币、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等10余项国家重大题材纪念币的生产任务;解决维修技术难题60余项,设备改进100余项;自主设计及加工零件200余件,“五小创新成果”50余项。
2021年3月,他加入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组织的劳模创新服务团,开展创新工作室联盟、跨企业名师带高徒、创新能力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创新服务,致力于让更多技工受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