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25 17:12 | 来源:科技日报 2021年03月25日 第01版 | 查看:1003次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中国美术史上全景画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座全景画馆——《攻克锦州》,生动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一战——锦州攻坚战的宏大场景。本报记者郝晓明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本报记者 郝晓明
“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东北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初春时节,位于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战史馆内,前来参观的游客认真聆听着解说员的讲述,也就是在那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争取东北”的战略思想。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这一新战略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快速反应, 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便捷方式进入东北地区,从而抢得先机。
1945年9月15日,党中央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出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20人,率领2万干部、10万大军,海陆并进,从四面八方开赴东北。
两个小村庄 传来密集的电报声
“初入东北时,武器短缺、物资匮乏、匪患猖獗,群众基础也不牢,举步维艰。”辽沈战役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郭荣辉介绍说,但我军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因为这是党中央的决定。
位于锦州西北20公里的牤牛屯村,曾是东北野战军的指挥机关所在地。
“这期间,党中央通过电波直接领导和指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河北的西柏坡和东北的牤牛屯,往来电报近百封。”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主任李曼说。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代中央军委为东北野战军制定了辽沈战役作战方针,提出“攻锦打援”战略部署,即攻打锦州,阻击援锦国民党军。
锦州,东北的“咽喉”,控制着东北与华北的通路。攻克锦州,相当于断了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担任攻打任务的第3纵队7师20团1营战士们发出铮铮誓言:坚决拿下配水池!
“1948年10月12日,从早上8点激战到晚上5点,1营600余人,最后能战斗的只剩下5名战士和1名随军记者。”谈及这段历史,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主任刘军依然心潮澎湃。
如今,以配水池战斗遗址为中心建起7万平方米的公园,市民在休闲的同时,常会走到弹痕累累的遗址外墙,回想当年的壮烈场面,感慨今天的美好生活。
血肉之躯 开辟胜利之路
1948年10月14日10时,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城发起攻击。顷刻间,锦州这座千年古城,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战斗中,2纵队突破分队在城防西北角,被铁路路基上一座地堡喷出的火舌挡住去路。
紧要关头,共产党员梁士英挺身而出,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地堡,并用胸膛紧紧顶住,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锦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将他牺牲地所在的这条街命名为“士英街”。
31小时的鏖战,10万守军被歼灭,1.2万余名战士用生命和鲜血奠基了这座城市的新生。
几十年后,梁士英的孙女梁丹丹从部队退伍,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工作,担任一名普通的讲解员。
“这是爷爷牺牲的地方,我主动申请来到锦州,就是为了陪伴爷爷,守好这块红色阵地。”梁丹丹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像爷爷一样,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牺牲奉献,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锦州攻坚战期间,我军在塔山激战6天6夜,成功阻击了增援锦州的“东进兵团”,为最后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书写了解放战争史上的英雄战例——塔山阻击战。
锦州解放后,长春随即和平解放。1948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东北野战军又取得黑山阻击战胜利,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10万余人,兵团司令廖耀湘及军长李涛、向凤武、郑庭笈等29名高级将领被俘。随后,沈阳解放,营口解放,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共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
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我党我军完成了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进程,拥有了巩固的战略后方,迎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
百年沧桑,硝烟散尽。如今,辽沈战役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攻克锦州》,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不忘来时路,走好新征程。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完善基本陈列、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做好社教和研学活动、深入课题研究,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辽沈战役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刘晓光表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