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1 16:31 | 来源:新华网 2017-11-21 15:51:32 | 查看:1500次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总书记和我握手了!我就站在第一排第三个位置,总书记走过来用右手同我握手,还用左手在我右手手背上轻拍了两下,当时我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11 月19 日,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魏德友在乌鲁木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1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魏德友作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在魏德友看来,这是对他一生坚守的最大肯定。
1964年年初,魏德友和30名战友响应中央号召,从首都北京来到西北边陲的塔城地区,成为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为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进驻到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草原。魏德友和战友们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
萨尔布拉克草原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夏天蚊虫猖獗,当地有“十个蚊子一盘菜”的说法;冬季经常狂风暴雪,雪大的时候地上的雪有1米多深。
有一次,魏德友正在放牧途中,暴风雪突然来临,草原上瞬间天昏地暗,完全分不清方向。“当时,我必须坚持往前走,才有一线生存的希望,我就估摸着朝西的方向赶着羊群前进。”魏德友回忆说。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冷,被雪水和汗水浸透的衣服很快冻得僵硬,他每往前挪一步都非常困难。天快黑了,风雪依旧。就在他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突然,他看见远处有微弱的亮光。他拼尽最后一点力气,拿出口袋里的应急电筒,朝那亮光处不停闪烁。最后,驻地边防站官兵赶过来救了他。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魏德友同许许多多的兵团人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边境一线,守卫着祖国的领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与前苏联边境事件频发,国土安全受到威胁。那段时间,魏德友经常在放牧途中与当时的苏军擦肩而过。
1982年的一个冬日,草原上白雪皑皑、寒风刺骨。魏德友骑马沿着没有边境设施标记的“争议区”放牛,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他迅速卧倒在地,睁大双眼死死盯着。飞机一离开,魏德友连忙跑到盘旋区域搜寻,发现两串朝向境内的脚印后,快马加鞭到连队汇报。然后,他奉命和连队其他人一起展开地毯式搜索,将可疑人员逼退回边境线以外。
2003年,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国防公路贯通,当年兵二连人舍身捍卫的争议地界尘埃落定,魏德友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那一刻,他抚摸着中国173 号界碑泪流满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地方。魏德友所在的兵二连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就已裁撤,原本可以被分到离城市更近的连队的他却主动留下来,义务戍守边防,放牛羊养活一家人。
萨尔布拉克草原地势平缓,边境前沿缺少天然屏障。魏德友要时刻观察是否有人畜抵边,一旦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冲上去制止、劝返。
因为阻止临界放牧,魏德友经常遭到报复。损失最严重的一次,羊圈里200 多只羊全部被人从羊圈里偷放走。当时,他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这些羊。想起年幼的孩子还等着上学用钱,妻子忍不住号啕大哭:“这些人一次次的不让我们好过,咱还是走吧。”“哭什么?越是这样越不走,哪怕是一只羊都没有了,我也要守在这里!”魏德友坚定地回答。
1983年6月,一六一团党委批准魏德友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魏德友从没忘记自己党员身份,坚持定期徒步到30 公里外的团部缴纳党费,坚持从收音机里聆听党的声音。他为边防站代牧20 多年,从没收过一分钱。儿女们为他在团部买了楼房,可他始终不愿离开。他说:“不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做一个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人。”
每天清晨,魏德友都要一丝不苟地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然后带上旧水壶、收音机、望远镜,出门牧羊、巡边。从来到兵团的那一刻起,他一直坚守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埋人的“无人区”。53 年来,他和妻子义务巡边近20 万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头(只),成为萨尔布拉克草原上的“活界碑”。
一生坚守,为国戍边,给魏德友带来了很多荣誉。1983 年,他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授予“边防斗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 年,他荣获时代楷模、全国首届文明家庭、“中国网事·感动2016 年度网络人物”、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兵团优秀共产党员、第五届兵团道德模范等称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2017 年,他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我身上的所有荣誉,都是大家的、兵团的。”魏德友说。
这次北京之行,魏德友心里一直惦记着萨尔布拉克草原。“总书记对我们兵团人这么关心,今后我要继续守好祖国的边防,让总书记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魏德友说,“家里下雪了,我已经买好明天的车票,回到边境上转一圈,我这心里才踏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