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敬业奉献模范刘红科:乡邮路上的一只“鸿雁”

发布时间:2010-06-18 00: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6-17 | 查看:1076次

  “不论是一份报纸、一封信件、一件包裹,当我送到用户手中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因为我尽了我的责任,我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这是刘红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年365天穿梭在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65.7公里乡邮路上的一只“鸿雁”,前不久,他被授予陕西省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1995年8月,年仅24岁的农村青年刘红科走进了邮政局的大门,成为陈仓区阳平邮政支局的一名投递员,负责阳平地区铁路以南12个村的邮件投递业务。

  投递是一份感情活,优质的服务是拉近投递员与用户感情的桥梁,更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基础。东枸村70多岁的退休干部杜周乾平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报纸,每年自费订阅300多元的报刊。为了让老人能及时看到报刊,刘红科每天都要多跑几里路,亲自将报刊准时送到老人手里。每到订报时间,他都把征订的报纸目录给老人送来,周刊、月刊、日刊都挨个作详细介绍。

  只要群众用邮,不管是平信还是特快,刘红科便会及时上门服务。每天上路,除了单车后面百十斤的报刊搭斗外,他在车头上还改装了一个大铁笼子,里面装满了邮票、信封、浆糊、储蓄单、征订单等用邮品。他的车梁上还系着几根绳子,是专门为捆扎包裹准备的。营业员对他说:“大包裹你就只送单子,就不要送包裹了。”而他却说:“群众取个包裹也不容易,特别是那些老人,可在我手里却是个顺手的事儿。”

  村民只要有汇款,不管金额大小,投递路途再远,刘红科都会及时进行投递。有时用户不在家,他就给左邻右舍叮咛,让收款人在家等着,他会在归班时进行二次投递,尽量缩短投递时间。“用户就是朋友,帮助朋友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刘红科对邮递投送工作的最深体会。

  2000年,阳平镇姜马村村民杨亚琴在美国打工的哥哥马建录,打电话说给家里寄了一封信,但由于当时自己的疏忽,竟然写错了地址,将姜马村写成了姜寺村。家里人一直在等,但又收不到信,打电话又拨不通,心里非常着急。为此刘红科跑遍了全镇12个行政村,到处询问,第7天,他终于找到了这封信件的主人。而按照邮政相关规定,这封信是应该退回去的。当杨亚琴年迈的父亲从刘红科手中接过儿子来自美国的信件时,双手拉着刘红科的手一时半会儿竟说不出一句话。

  同心村年过50的村民杨勤仙,患有哮喘病,经常气喘吁吁,打针吃药,效果不大,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刘红科听村民唠起这事,想起自己一年前曾经给人投递过一种治哮喘病的药。于是,他回到局里,翻出上年的投递单,查出了那人的地址,又上门咨询药效。当得知这位患者确因服用了自己投递的药物而治愈时,刘红科再次来到杨勤仙家里,亲笔为不识字的老人填写了购药汇款单。时隔半月,药终于送到了老人的手中。如今杨勤仙的病情已基本痊愈。杨勤仙逢人就说:“红科和我不沾亲、不带故,这么照顾我,好多人还以为俺们是啥亲戚呢。”

  东枸村村民李林军2009年腊月二十六给儿子办喜事,适逢天下大雪,亲戚朋友来得特别多,原来准备的酒不够。情急之下,李林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刘红科打了一个求助电话。正在附近的刘红科冒着漫天飞扬的雪花,返回镇上,搬了两箱酒,系在自行车上,仅用40分钟就将喜酒送到了李林军手中,解了燃眉之急。

  刘红科说,如今干邮政工作,不仅要送好每一封信、每一件包裹、每一笔汇款,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客户需要啥,需要啥样的服务,这样邮政服务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服务才能更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参加工作15年来,刘红科累计为客户投递报刊700多份,信函117万份,配送各类物资上百件次,从未出现差错和延误。(杨军栋 王芳蕾 王苗)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