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22 08:58 | 来源:公益时报网 2010-2-2 | 查看:12722次
清代有一位乞丐,备受世人推崇,他既未能如伍子胥建立赫赫伟绩,也不能如洪七公练有盖世神功,更不能如朱元璋称帝王建国,却得到御赐黄马褂,名列《清史稿》,梁启超为其撰文颂扬,地方大员为其立碑建祠,当他逝世三十八年后,全国军政要员、社会名流纷纷参加纪念他的活动。他便是被尊为“千古义丐”的武训。
武训是山东聊城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困,只能以乞讨求生,每次讨来食物,他都先侍奉母亲,因而有“孝乞”之名。母亲去世后,武训孑然一身,四处行乞打工,挣扎在社会边缘。因为不识字,武训曾被恶棍骗光工钱,遭受毒打。为此他矢志要兴办义学,帮助穷人获取知识,改变命运。
为筹募资金,武训肩背褡袋、手持铜勺,开始充满传奇色彩的行乞之旅。白日,他牺牲尊严,在闹市中学狗叫、吃蛇蝎、吞砖瓦,博取观众赏钱。夜晚,他不顾辛劳,在破屋中纺麻织线,获取菲薄收入。除此之外,他还四处拾荒、为人送信做媒、极尽所能赚取每一分钱,为圆助学梦而竭精殚虑。
经过近十年艰辛,武训积攒了六千文钱,为安全起见,他将钱寄存在一位士绅家,继续漂泊乞讨。为能使积累更多的财富,武训借鉴传统善堂的经营模式,将存款用于放贷、购地,收取利息、田租,实现资本快速增长,二十年后,武训已成功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开始着手创办“崇贤义塾”。义塾建成后,武训跪请当地进士、举人任教,并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就成功招生50余名。此后数年,武训在官府、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又成功开设两所义塾,受惠学生达数百人。
武训为义塾倾尽毕生行乞积蓄,自己却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为免妻室之累,武训终生未娶,有人劝他成家,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其兄长曾因生活困难,向武训请求资助,却被婉拒。为了义学,武训舍弃了金钱、亲情,甚至自己的生命。当第三所义塾建成不久, 武训却因食用霉变食物,病逝在义塾内,享年五十九,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张伯岑创办了南开大学,培育了周恩来、陈省身等时代精英。陶行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倡导“教、学、做合一”,矢志推动平民教育。军阀段承泽猛然觉醒,为能“退赃赎罪”,他辞去军职,将全部家产变卖,创办包头新村,收容难民、贫民,实行集体生产,开始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尝试。
正因如此,武训为社会各界所推崇,成为“行兼孔墨”的时代伟人,成为世界上惟一没有受过教育但被载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教育巨子。他无愧于冯玉祥将军的评价:“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徐文斌)
(责任编辑:祁建梅)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