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剩一只左眼 坚持五载开办公益课堂 32岁丁家浩:用音乐演绎奋斗人生

发布时间:2021-01-30 20:2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28日 06 版 | 查看:750次

钢琴声起,32岁的丁家浩坐在钢琴前,弹奏了一曲《燃情岁月》,琴上没有放乐谱。他坐得笔直,整个人沉浸在音乐中,温暖的旋律充满整个琴行。

  乍看上去,他和常人并无不同。

  一曲弹罢,他又从一旁拿来几张乐谱,眼睛几乎贴在谱面上,勾勾画画,圈下重点。原来,他仅有一只左眼,视力也仅剩0.1,右眼是人工义眼。这也是他日复一日备课和练习的场景。

  丁家浩是安徽省宁国市人,刚出生就被诊断为先天性青光眼,视力极其低下。至今已接受了大大小小20多次眼部手术。

  青光眼表现为高眼压,视力下降。小时候,丁家浩三天两头眼睛胀痛、头疼。刚出生108天,丁家浩就做了第一次手术。童年,他辗转于医院的眼科诊室和手术病房。

  10岁时,她问妈妈,天上怎么没有星星了?妈妈心疼地说:“天上有星星,但是你看不到。”上小学时,老师怕丁家浩看不见黑板,安排他坐在讲台旁边。下课后,老师会向丁家浩单独讲解一遍,还安排同学帮忙抄板书。

  丁家浩看书较慢,可视距离只有一两寸,要一个字一个字看。但他拼命学习,成绩基本保持在班级前10名。初二那年,丁家浩开了十几次刀,几乎一年都住在医院。

  虽然视力低下,但丁家浩内心始终充满光明。多年来,他坚持学习乐器,开办琴行自主创业,推广公益音乐课程,讲授音乐背后的人文知识和励志故事。5年来,公益课已开设了177期,听众累计达到26200人次。

学艺筑梦路上的艰辛

  丁家浩的父亲丁之宁是工人,很喜欢音乐,儿子小时候习惯7点起床,丁之宁会提前用收录机播放小提琴、笛子和二胡曲子。

  医生和亲戚也建议,让小丁家浩掌握一技之长,发展音乐才能。8岁半时,父母让丁家浩前往学校社团学习二胡,但他看不清乐谱,只有将眼睛凑近才能看清。

  后来,他又学习小提琴。拉琴时,要将琴身夹在肩膀和脖子中间,没办法近距离看谱子,他就在每次练习前,提前背下每个音符、节拍和记号再练琴,经常练得脖子上都磨出了泡。

  2004年开始,丁家浩前往上海,师从小提琴演奏家李由瑾。“别人花1天时间学习,你可能得花5天时间,但这个时间你必须花,把真材实料学到手。”这是李老师常教导丁家浩的话。

  每次,丁家浩在凌晨赶汽车或转火车去上海,为节省住宿费,尽量晚上赶回宁国。有时上完课,会错过直达宁国的汽车,他就先坐火车回宣城。

  到火车站时已是凌晨,他喜欢一个人来到站外练琴,即使冬天也不例外,边练边等下一班火车。

  这样的行程,丁家浩每周都要跑上一两次。李由瑾心疼徒弟,会提前为丁家浩留好面包等食物,这让丁家浩很感动。

  同时,丁家浩自学钢琴,凭乐感去摸索和弦、乐理、调试、调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钢琴教师王乃洁教授,二人聊得很投缘,王乃洁答应教丁家浩演奏技巧。

  每次见到王乃洁时,丁家浩都会提前将问题列在表上,想一次性请教完,寻求快速突破。“手指的速度、弹奏能力,对音色、踏板的控制等,都需要一个滴水穿石的积累过程。”王乃洁的一番话点醒了丁家浩。

  丁家浩下定了决心,每天至少练琴8小时,有时甚至超过12小时。晚上睡不着,他就看乐谱、背乐谱,并一直用手在被子上做弹奏的动作,直到入睡。

  2006年,17岁的丁家浩荣获安徽省青少年声乐、器乐大赛青年组小提琴比赛一等奖。

从低保户到创业青年 用双手致富

  虽然享受社区的低保政策,残联等部门也给予补助,但这些年来,丁家浩一直想着自主创业,用劳动致富。

  在上海学艺时,李由瑾常说:“学琴不仅是为了兴趣,还要学以致用。”每节课结束后,李老师会让丁家浩跟着自己,学习如何教其他学生。

  “老师的每一次剖析、示范、表达、演示,都是直击心灵的。”丁家浩也向往教师职业,平时,他会自言自语,模拟教学过程。

  每次去上海,他会特意跑去书店和音乐学院图书馆,用攒下的钱买书,学习音乐和教学知识。有一次,他为了买一张帕瓦罗蒂的音乐CD,饿了一天肚子,少吃三顿饭省下70元饭钱。

  2009年,丁家浩凑钱在市里租了一个50平方米的门面,开办了第一家琴行。因为经费有限,装修十分简单,就在水泥地上铺上地毯,墙面有时候会渗水。他既当老板又当老师,刚开始就两个学生,但原定一小时的课,他会上4个小时,努力教学。

  那段时间,丁家浩从早到晚守着琴行,压力很大,他经常废寝忘食,备课到深夜。当时,右眼又感染上了眼内炎,需要做玻璃体切割手术。“那次手术,从晚上12点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4点。过了几天,青光眼继续发作,我决定摘除右眼。”丁家浩回忆,作这个决定的时候,很难,但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肯定耽误工作。

  摘除右眼手术时,需要丁家浩和医生配合,因此不能打全麻,为了缓解紧张和恐惧,他在心中默默演奏贝多芬的《命运》,正当演奏到最华彩的乐章时,医生说:“我要剪断你的视神经,你准备好了吗?”

  随后,丁家浩右边的世界彻底黑下来了,但他心中的音乐一直没有停止。右眼装上了人工义眼,左眼视神经萎缩,视力只有0.1。

  2014年,他又在港口镇办了一所艺术培训机构。上课时,有一位穿破旧衣服的小男孩站在门口偷听。丁家浩拉一句琴,小男孩就用口哨模仿一句,丁家浩想喊小男孩进来,他却跑走了。

  邻居介绍,这个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条件不好。这件事更激发了丁家浩开设公益课堂的念头。

公益旅途中的陪伴和坚守

  2015年,丁家浩给原先的琴行搬了家,面积扩大了50平方米,学生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要上课10小时以上。他将自己婚房的电视机拆下来,放到店里,朋友支援了功放和音响,公益课堂就此开始。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和家长都能来旁听。手头宽裕后,丁家浩又买了一个投影仪。

  第一节课,丁家浩讲了古典音乐经典曲目,只来了十几个人,椅子没有坐满,但学生们反响不错。打那以后,丁家浩每次都会提前好几天发预告,督促孩子们来上课。

  “音乐和政治、历史、文化、哲学都有联系,我讲音乐作品、乐器知识,演奏家、作曲家故事及人文背景,引导学生综合性地欣赏音乐。”在丁家浩看来,很多人都把学音乐当成练习技术,缺乏对音乐的感受,他想带孩子们感受动人的音乐,分享知识。

  2018年,丁家浩开了新琴行,有500多平方米规模。公益课堂每周一节,通过他生动而幽默的解读,古典音乐变得“平易近人”,经常门口站满了听众,人数最多时一节课200人,他再也不需要催着学生来上课了。

  丁家浩的奋斗之路,同样离不开妻子董雯婷的陪伴。

  丁家浩第一家琴行门面恰好开在董雯婷家楼下。2011年夏天傍晚,有琴声从董雯婷窗口飘进来,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她被琴声吸引,忍不住走进楼下那间小琴行,

  接下来,她看到难忘的一幕,丁家浩趴在钢琴上,眼睛几乎贴在乐谱上,仔仔细细看一段,再坐直了弹一段。“他一弹起琴来,好像整个人都在发光。特别是他那青灰色的左眼,透着一种坚毅的眼神。”

  2013年,两人喜结连理。他们无所不谈,经常聊曲子,聊着聊着就唱起来。平时,两人会研究公益课程设置。比如,儿童节时,会讲让孩子们快乐的音乐,母亲节时,教授和母亲相关的音乐知识,春节假期,讲解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引导孩子们学习乐曲创作背后的思想……

为更多青少年带来阳光和鼓励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喜欢丁家浩,丁老师经常成为他们作文中的主角。

  有一个男生,母亲逼着他学钢琴。来到丁家浩的琴行后,丁家浩没有立刻上课,而是问男生:“你到底喜不喜欢钢琴?”见男生没有回答,丁家浩就弹起了钢琴,接连弹了好几个曲子。

  男生听傻了,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那一天,我喜欢上了钢琴。”

  还有一名学生彭雨节考小提琴九级时,压力大,想打退堂鼓。丁家浩在和彭雨节妈妈聊天时,得知孩子喜欢看哲学书籍。再上课时,丁家浩会时不时故意聊起康德、黑格尔的故事,彭雨节很兴奋。

  后来,彭雨节考入四川大学,加入学校交响乐团,每次演出,都会兴奋地给丁家浩发信息。

  2019年,丁家浩被评为“宣城好人”。宁国市委宣传部聘请他为新时代青年讲师,并举办“丁家浩宣讲会”,组织中学生听他讲述人生故事。

  去年,团宁国市委组建青年讲师团,邀请丁家浩参加脱贫攻坚主题演讲比赛。在团组织帮助下,丁家浩走出琴行,将公益音乐课开到更多地方。他会讲述聋子音乐家贝多芬、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坐轮椅的小提琴家帕尔曼的故事,鼓励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不要自卑、树立信心。

  “音乐是一个美好的事物,音乐背后的人文知识教育也很重要,我很乐于分享励志故事,引导更多青少年找到奋斗方向,动员他们参加家乡建设发展,参与公益回馈社会。”他说。

  去年抗疫和抗洪救灾期间,丁家浩也没休息,他创作了一批正能量作品,向一线工作人员致敬。

  未来,丁家浩的左眼还有恶化的可能,要通过药物控制眼压,平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不能一次性喝太多水,光线不能暗,气温不能太冷。但在董雯婷看来,丈夫非常乐观,从来不抱怨。

  家中冰箱抽屉里,放满了丁家浩的眼药水。有时,董雯婷很担忧:“你现在这么拼,万一以后失明了怎么办?”

  丁家浩总是安慰妻子:“我现在还能看见,不耽误干事和做公益,还能感受到社会那么多善意,这就是幸运。即使以后真的全盲了,我也会努力适应,没什么大不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