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长友一家固沙造林36年不言悔(3图)

发布时间:2021-01-06 16:11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30日 09版 | 查看:1326次

屈长友(左三)和子女们在一起(左一、左二、左四依次为其大儿媳、大儿子、小女儿)。

屈长友每天都会到林子里转一转。眼前一棵棵成材的树木,如同他的亲人。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王 坤 文并摄

核心提示

36年前,已是村里养殖大户的屈长友卖掉牛羊,带着家人来到寸草不生的荒漠沙丘,与沙博弈,固沙造林。36年里,一家人栽种了8万多棵树木,让500亩沙地变绿洲。树木已成为他们的“家人”,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6年里,村子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一家人没有返回,而是继续扎根沙地,守林育林。

看着手机里刚刚打进来的电话号码,屈长友想拨回去,又放下。

电话是城里开发商打来的,想买他的林子。这几年, 想买屈长友林子的人多了起来。有人在电话里劝屈长友:“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年,别再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了,把林子卖了换点钱,享享清福吧。”

“林子是守还是卖?”屈长友一直在反复思量。卖了吧,屈长友一想到买林子的人砍树的情景,心就像被针扎了一样。

屈长友想再征求一下子女们的意见,但他知道问了也白问,因为儿女们都清楚他对林子的感情,他们肯定还是那句话,“爸,您不用考虑我们,守着吧。”

12月21日的下午,屈长友在炕沿边上站起来又坐下去, 一次次将目光投向窗外不远处的树林。他熟悉并深爱着的8万棵亲手栽下的树木,如今已根深树壮,它们环抱着康平县沙金台乡敖力营子村及周围的几个自然村,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堵住了自北而来的风沙口。每每想到乡亲们再也不用受风沙之苦,满足感和自豪感便在他的内心激荡起来。

育林:两代人让500亩沙地变绿洲

沈阳市康平县沙金台乡邻近科尔沁沙漠南部边缘。上世纪80年代,康平县纯沙丘面积有3万多亩,敖力营子村有500亩,由于这片沙漠的存在,村民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进行正常农耕。

“一年四季风沙肆虐,起风时,漫天遍野的沙子打着旋儿刮。”说起大风和沙子,屈长友的话多起来,“一场8级大风能在一天一夜里把一座沙丘推动十几米,河南岸种地,河北岸出苗,那是因为风把种子刮跑了。一觉醒来,看到门口的沙子像座小山,快要漫过房顶了……”

控制风沙的办法唯有种树。屈长友在林校读过三年书,他学习的技术就是在沙堆里种树。1984年,敖力营子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制, 屈长友把目光投向了那500亩寸草不生的沙地。他找到村委会,毫不犹豫地签下了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书,那一年,他45岁。

“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记者问道。屈长友回答:“我就是想治沙,不让‘沙鬼子’进村!”

“没人拦你吗?”

“有啊,胡淑凡啊,我媳妇儿,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舍不得那些牛啊、羊啊。”屈长友说,“但我是一家之主,我说了算。”

随即,屈长友卖掉了家里的12头牛、40多只羊、两匹骡子、两匹马和一头驴,换来几万株树苗,带着妻子和15岁的小女儿,离开了五代立根的敖力营子村满斗营子屯,挺进沙丘。

所有钱都买了树苗,屈长友没钱再盖房子。一家人住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地窨子里,一住就是十多年。

栽树,不仅搭进了屈长友的全部家当,还搭进了全家人的劳力。屈长友有四个儿女,承包沙地时,大女儿已嫁到外村,两个儿子留在村里。到了栽树的季节,家人全都聚到沙地里。他告诉记者:“栽一棵树,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因为沙子下面不是土而是石头,得挖1米多深的坑,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深坑挖好后,有人去抬土,有人去浇水。”

“我爸要治沙栽树,我们不能眼瞅着。”屈长友的大儿子屈广德在一旁补充说。那时他20多岁,年轻力壮,干劲也足。

栽树,三分种,七分养。栽树第四年,一场暴雨把100多亩栽种不久的树苗全都淹死了。

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栽树第六年,小女儿屈秀清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屈长友对她提出一个条件,男方要“倒插门”,一起过来栽树。屈秀清“从命”,不符合条件的小伙儿坚决不看。

小伙儿张剑龙答应了这个条件,跟着屈秀清住进沙地。直到2005年,他们在距离地窨子800米的地方,搭建了一个简易房。

一棵苗、一抔土、一担水。36年里,屈长友一家两代人栽活了8万多棵树木,让500亩沙地变绿洲,树木早已成为他们的“家人”,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挺对不住孩子们的,他们的青春都耗在栽树这一件事上了。”说起当年那个苦劲儿,屈长友不禁老泪纵横。

护林:每天两次,已成为一家人的习惯

“现在,这片林子已经成了景观带,你们每天还要做什么?”记者问刚刚放牛回来的屈广德。

“护林啊。”屈广德说。

“有必要每天去护林吗?”

“有必要。”他说,刚栽树那些年,树苗没长大,周边野兽多,每天都得护林,要不苗就可能被野兽拱了。那时候护林一天没有遍数,几乎整天就扎在林地里。最近几年,树木长粗长壮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周边开荒的庄稼地多了起来,最怕有明火。除此之外,还要防盗。每年都会丢几棵树,有村民砍树烧火应急,也有村民截取树木做家具。

屈长友一家两代人养成了每天护林的习惯,一天早晚两次,每次都要走数公里。

去年,屈长友在护林路上一不小心摔倒了,屈广德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确诊为脚踝骨骨折,嘱咐他静养。

儿女们最了解屈长友的心思,特别是屈广德和屈秀清,他们离得近,就主动去护林。每一次护林回来,都向屈长友汇报。

屈长友有个外孙子在县里工作,得知姥爷摔了,赶紧打电话来,要接他去城里养一段时间。屈长友对电话那头说:“我哪儿都不去,林子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林子。”

如今,81岁的屈长友住在一座三间平房里。这座房子是2015年建的,沙金台乡政府给申请了1万元补贴,还专门拉了一根电线,自此,一家人终于告别了长达31年点煤油灯的生活。房子建成后,屈广德和妻子搬过来一起住,一为照顾父母,二为方便护林。

记者环顾屈长友居住的房间,一张破旧的黑色单人沙发,一个如果不靠墙摆放就可能散架的书柜,这就是屋里的全部家具。

采访期间,屈长友的老伴拉着记者的手说,当年她哭天抹泪阻止屈长友时,屈长友跟她描绘未来会是林海雪原的场景,她才被他说动了心。“如今,你看窗外,果真就是一片林海雪原。”她指了指林子的方向,那月牙形的一片茫茫林海庇佑村庄,造福后代。

“穷点、苦点都不怕,老爷子就怕我们这个家没了精气神。”她说,现在比那些年住地窨子里舒服多了,“现在的日子多好,孩子们家家又开始养牛养羊,家家有鸡有鹅,每年收入都有五六万元,够花了。”

对于屈长友家来说,艰辛生活已成过去,美好生活已悄然开始,而对于这个村庄,又何尝不是呢?

守林:商量卖林的家庭会议没超过两分钟

树已成材。

一拨又一拨投资商看好了这片树、这片林。有的想建养殖场,有的要买林砍树,有的想利用树下的硅晶沙建玻璃厂……只要屈长友肯卖,他们愿意给出高于市场评估的价钱。

屈长友说,15年前,就有人给出100万元购买这片林,第二年,又有人给出160万元。

“林子是守还是卖?”屈长友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辗转反侧,毕竟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屈长友先想到村集体。1984年,屈长友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就有过承诺,将来卖林赚钱,10%的收入给村集体。第一个30年的承包合同期限过了又签,村集体到现在没拿过一分钱,对此屈长友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屈长友又想到了子孙。举家造林时,屈长友曾对子女说:“植树造林,虽然我们这两辈人苦点儿累点儿,但防风固沙是给子孙后代积德积福。500亩林地,相当于坐拥一座绿色银行,将来子孙后代就相当于银行行长,随便卖几棵树,都相当于从银行里提现款……”可是,8个孙儿大多已成家立业,却没有从这个“银行”提过一分钱。

去年临近年根儿,屈长友又接到一个商人打来的电话,这次报价比之前还要高。

屈长友给儿女打电话,“你们都来我这儿,有大事商量。”

儿女们不知道家里出了什么事,不到半天工夫,都到齐了,连孙子、外孙也都来了,大家担心是不是老人家生病了。

二十来口人挤在屈长友家的一铺大炕上。

“30多年里,我从没提过卖树的事,树就是我的命根子,谁动都不行。”屈长友说,“而这次,当我说有人要出高价买林时,没想到儿孙们都生气了,讨论卖林的家庭会议没超过两分钟。”

“爸,你这是唱的哪出戏,这林子我们两代人辛辛苦苦付出了这么多年,怎能说卖就卖?”

“走了,下次不许因为这事再给我们打电话。”

“爷爷,您别有顾虑,我们都长大了,肩膀都硬实了,能赚钱了,我们这代人也继续守下去。”

……

屈长友重复着儿孙们那天对他说的话,泪流满面。

这些年,屈长友的妻子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瘫在炕上,即使没钱抓药,她也没有埋怨过丈夫一句;大儿子铡草喂牛时被机器切断了半条胳膊,生活拮据,也没有催他砍树换钱;小女婿因车祸离世,女儿家生活突变,也没张罗让他卖一棵树……

一片林、一个家、一生情。36年里,村子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一家人没有返乡,而是继续扎根沙地,守林育林。“树就像我们家的孩子一样,骨肉相连。30多年来,一家人看着它们一点点成材,这其中的感情怎么能用钱来交换?”屈长友说。

补记

心愿

离开屈长友家,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河北出差的屈明理。他是屈长友的长孙,屈广德的小儿子,今年27岁。

屈明理说,他出生时,爷爷、父亲两代人亲手栽种的树木已经成材,与他一辈的8个兄弟姐妹都没有经历过造林的日子。对风沙的感受,他们没有上辈人那么深刻;对林子的爱,也没有上辈人那么深沉,但上两代人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和固沙造林的执着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这代人。

因为父亲屈广德常年帮爷爷育林、护林,小时候的屈明理经常会跟着父母住到爷爷家的地窨子里。他说,“别人家的小孩子都怕天黑,可我小时候一点儿都不怕,因为太阳一落山,地窨子里就一点光亮都没有了,我常常瞪着眼睛数星星,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屈明理记忆里最清晰的是半夜里大人们叮叮当当地操持“家伙”护林的场景。

“也不知道那时候是盗贼多还是猛兽多,姑姑、姑父从北面的小房子出发,爷爷、爸爸从南边的地窨子里出发,都呼啦啦地奔向林地里,我也从炕上爬起来,立着耳朵听林子那边传来的嘈杂声。”他说,“老一辈人守林,真的很勇敢。”

每当这时,奶奶会摸摸他的头,告诉他:“苦难多,幸福也多。”

一支血脉一根筋。如今做销售工作的屈明理也不怕吃苦,每次遇到难题从不轻易放弃、服输。

因业务关系,屈明理经常出差到康平县,借此能常回家看看,陪爷爷、父母到林子里转转,听他们一遍一遍地聊起过去的事。

“我们兄弟姐妹离得都不远,年节时常聚,但我们很少聊林子的事。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没那么想,也不想花老人的钱。”他说,老一辈人活得辛苦,希望以后有人能接好爷爷和父亲的班,把这片林子好好经营发展下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