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父子九上央视话“动物传奇”(3图)

发布时间:2020-12-03 09:17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12月02日 08版 | 查看:2167次


王小平(右一)在向学生们现场科普鸟类环志工作流程。

王智博(左一)在给小鸟测量身体指标数据。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大连有这样一个家庭,因为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热爱,一家三口日常聊天的内容都离不开鸟和蛇。他们常常走到野外,探寻这两类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规律,也因为渊博的动物专业知识,父子俩先后9次受邀参加央视相关节目的录制,传播动物保护知识,这个家庭成为有名的环保之家。

“头喙27、体长116、尾长42、体重16.4、雌鸟……”12岁的王智博用量尺、台秤测量着手上山雀的各种指标,并吩咐一旁的小伙伴记录下来。测量完,他又拿起钳子给小鸟脚上戴上脚环,继而把小鸟放飞。王智博熟练的手法,让现场的护鸟志愿者们大为赞叹:行家就是行家。

这是11月10日记者在大连的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铁山鸟类环志站看到的一个场景。此时已是候鸟迁徙在大连老铁山经停的末期,王智博特别珍惜与小鸟们一起的时光,因为等到明年春天,他才能与它们重聚。

“这里是大连乃至辽宁观鸟的最佳地点,因为辽东半岛在这儿伸入大海,每年秋天鸟儿迁徙都会来这里落脚休整,而后它们就得一口气飞越大海。”王智博兴致勃勃地讲解着相关知识,但他也有自己的遗憾,在老铁山出现的鸟类约有340种,他认识其中的80%至90%,那些大型猛禽常常在天上高飞,他只能用望远镜观看。

王智博对有关各类动物的知识极其热爱,专业知识渊博,源自他父母都是从事自然保护的科研工作者。这个“生态”家庭,日常生活中很多话题就是鸟和蛇,意趣盎然。

遛娃遛出一个小“动物专家”

问:切叶蚁切下来的树叶用来干什么?

答:它把叶子切下来以后,放在洞里,撒上自己的粪便,就可以种出真菌来,然后它就吃菌帽。

问:萤火虫尾部的光源是热光源还是冷光源?

答:当然是冷光源,如果发光再发热,萤火虫它不烫吗?

问:用温毛巾给小华南虎擦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首先,他没用温毛巾擦肛门,所以应该不是帮助排便;其次,也不是调节体温,因为华南虎是温血动物,不需要调节体温。我觉得擦拭身体是为了让它感觉更安全一些。

……

提问的是央视《正大综艺·动物来啦》节目主持人高博,回答的就是王智博。2018年10月首次参加这档节目录制后,王智博因表现出色,次年又被4次邀请参加该节目录制。面对一些并不确定的高难度问题,他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分析出答案,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颇感惊叹。

王智博渊博的动物专业知识来自其父亲王小平的影响。王小平2001年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即来到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本专业工作。

“其实,我们最初也没有刻意把他向我的专业领域引,因为每年春秋季我都很忙,需要长时间到户外进行科考,双职工家庭没人带孩子就成了问题。后来我俩一合计,就尝试边工作边把他带在身边。”王小平说。

从两岁半起,王智博就成了爸爸的“小跟班”,看爸爸从网上摘下小鸟、测量、称重、环志、放飞,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那么新鲜,尤其是五颜六色的小鸟,成为王智博动物知识鲜活的“启蒙书”。

工作过程中,王小平会告诉孩子有关鸟的名称、特征、习性等。遇到感兴趣的鸟,如果觉得爸爸说得不过瘾,王智博就让妈妈给他买相关的科普书籍。于是,他们家最多的书籍就是各类动植物科普书,装了几大箱子。

王智博最早接触蛇,是在6岁那年。“在这之前,爸爸不时讲起蛇岛蝮蛇,听说它不仅冬眠,而且还夏眠,完全颠覆了我的常识,我就缠着他带我上岛。”王智博说。王小平每次出发去蛇岛值班那天,王智博早晨不到5点就起床了——他怕起晚了,爸爸不带他上岛。

“那次,他爸的任务是对蛇岛蝮蛇进行样线监测,他为了证明自己能跟上大人的节奏,一口气登上蛇岛主峰,然后沿科考路往下走,边走边数路两边见到的蛇,有时他爸还没有发现的蛇,他就先发现了。”王智博的妈妈杜敏说起儿子一脸自豪。

就这样,王小平夫妻俩独特的遛娃方式,不经意间把王智博带入了神奇的动物世界,也让孩子带着兴趣去观察、记录、探究,积累起丰富的动物专业知识。他的作文主题也常常变成“鸟世界”“蛇世界”,写下了他与动物之间的许多有趣故事,还顺便给大家科普了不少专业知识,而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动物专家”。

王智博说:“去央视参加节目前,我告诉了几个要好的同学,结果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学校里不少同学在电视上看到了我,要么说我萌,要么夸我表现不错,那一刻,还是挺开心的。”

同事眼中的“活字典”“百事通”

如果说王智博对动物世界是充满好奇和热爱,那么科班出身的王小平完全可以用“痴迷”两字来形容。

19年的野外科考工作经历,让王小平成为同事眼中的“活字典”“百事通”,都说他“凡保护区里能喘气儿的,就没有他不认识的”。而在妻子杜敏的眼里,“他平常言语不多,但只要聊起蛇和鸟,马上就能变成话痨,甚至眉开眼笑。”

王小平认为,要搞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重点是做好基础性数据工作,从这些基础数据中找规律找原因。十多年来,他为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提供数据,共环志鸟类170余种、4万余只,在保护区内发现新记录鸟类39种,其中5种为东北地区新记录。

从2014年开始,他利用卫星定位设备研究途经老铁山地区猛禽的迁徙规律,已对草原雕、金雕、乌雕等进行了跟踪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6年他受国际湿地及东北地理研究所委托,连续3年主持“黄渤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大连段的调查,走过150余处观测点位,记录水鸟70余种、12.3万余只,记录了大连沿海水鸟的活动及变化情况。

有些喜悦是王小平父子俩一起经历的。一次,父子俩在老铁山环志了一只红角鸮,结果被日本同行发现并公布在杂志上,而通过对比环上的代码,父子俩确定这只红角鸮就是他们在老铁山环志的那只。还有一次,2014年经他们环志放飞的黄喉鹀,2016年和2017年均在老铁山接收过它的信号。

王智博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在环志站休息,突然听见‘哐’的一声巨响,意识到是大鸟撞网。我们赶到跟前,发现是一只翅长一米多的苍鹭,明明它已经把网撞破了,可它呆萌地站在那儿并没飞走。这是我环志过的最大的鸟,找了个L环才勉强给它装上。”

从2006年开始,老铁山保护区就着手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但一直没能如愿。2011年12月,保护区重新启动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2年1月,成立蛇岛申报工作小组,王小平也参与其中。

“过程极为艰苦,有些细节根本意想不到,只能一点儿一点儿去克服。比如整套中英文件就有数百页。”最终,因为蛇岛蝮蛇数量从保护区成立时的9000条上升到2万多条,保护区环境保护效果显著,2013年5月28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全国第32个加入该网络的成员。

与蛇共舞的日子,时时充满着危险。在十多年的驻岛生涯中,王小平有两次被蛇咬的经历,其中2007年春的那次最严重。当时他正徒手抓蛇作研究,手稍微松了一下,蛇挺身一蹿回头就咬在他的左手食指上。当时蛇岛蝮蛇刚刚经过冬眠,体内积攒了大半年的毒液,他的整只手不到2个小时就肿得像面包。

“肿、胀、痛,各种难受,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觉,把整只胳膊砍掉的心都有。”出院后,王小平半边身子换了一层皮,4个指缝至今留下8个瘢孔。尽管如此,在科研调查需要徒手抓蛇时,他依旧冲锋在前。

2019年,王小平4次现身央视,宣讲保护区的科研观测工作成果。当他讲到团队徒手抓蛇,并将生物芯片植入蛇岛蝮蛇尾部,以便采集和积累数据,进而掌握蛇岛蝮蛇的生命周期、存活年限、年生长发育等情况,创造了“世界唯一”,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呵护青山扩大“朋友圈”

从事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及科研工作,既是专业所学又是兴趣所在,这对于王小平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他常说:“国家现在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普通人,我努力把保护区内每一件平凡小事做好,也会鼓励儿子一直做下去。”

让王小平高兴的是,爱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儿子王智博的自觉行动。王小平说:“他六七岁的时候有次跟我上山,看见观鸟人遗留下不少食品包装袋、矿泉水瓶等垃圾,非常生气地问我核心保护区怎么还有这么多垃圾,为什么不管管,鸟儿误食致命怎么办?”

那次,有些疲倦的王智博没有跟随爸爸登上山顶,而是在山腰等爸爸。当王小平忙完工作回到山腰时,发现儿子已经把周边的垃圾全部捡拾干净。

周末的时候,不时有爱鸟人士、摄影爱好者来到老铁山观鸟、拍鸟,王智博便客串当起讲解员,有关鸟儿的生活和性格都被他讲得绘声绘色。他每次都会提醒来访的客人,临走时带走垃圾或到环志站归集。有时参加爱鸟人士的集体活动时,王智博也常常走在最后,随手捡起别人遗落在路旁的垃圾。

目前,杜敏的工作虽然不涉及野外科研,但做起环境保护普法和宣传也乐此不疲:进学校、进社区,她相信影响一个人常常就能带动一个家庭。而王小平从一线带回来的调查资料,不仅帮她丰富了宣教内容,还成为小家“专题研讨会”的主题。

今年6月,王小平登岛工作数日没有回家,杜敏特意购买了丈夫家乡的风味特产上岛慰劳。可夫妻俩刚见面,一张嘴就回到了工作状态,她追问黄嘴白鹭近期观测数据,他回答稍后会详细介绍,先递过相机让她查看新拍摄的黄嘴白鹭照片。同事们笑着打趣道:“外行人,根本听不懂他们两口子在说什么。”

“动物保护夫妻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他们一家子努力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也慢慢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呵护绿水青山的接力赛。

大学生小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来观鸟,而后每年候鸟迁徙的季节,她都会上山几次参加护鸟公益活动。她说:“从王老师的鸟类图谱看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鸟,很感慨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伟大的馈赠。王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大家不仅要保护好鸟类,尤其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

王小平、杜敏的朋友也被他俩执着的环保热情所感染,不时加入到爱鸟护鸟公益活动中来,有的还专程带孩子来,表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爱护环境也要代代相传”。

补记

兴趣的力量

已经升入初中的王智博,学习的担子越来越重,能够参加观鸟爱鸟活动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忆及这些年来融进自然的生活,他表示专业知识“收获满满”,现在学习中遇到压力时,只要静下来想想那些鸟儿,自己就会轻松起来。

这段成长经历,让王智博学会了专注和钻研,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主动查找资料、分析规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地理、历史、文学、军事等知识都是他广泛涉猎的对象。

而他的爸爸王小平,凭借对职业的无限热爱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已成长为国内保护区领域的鸟类、蛇类科研专家。由他主编或参与出版的《蛇岛老铁山保护区鸟类图谱》《蛇岛老铁山保护区植物图谱》《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等,已成为人们了解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知识的重要科普读物。

如今,在继续开展蛇岛蝮蛇、鸟类科研基础性信息采集的同时,王小平又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他说,目前正和相关大学开展合作科研,研究蛇类的基因功能,比如长时间冬眠夏眠的蛇,为何久不动却没有血栓性疾病,如果研究透了说不定还能帮助人类化解这类疾病问题。

在王智博眼中,爸爸王小平是个“问不倒”,也是自己崇拜的对象。虽然经常看到爸爸在户外进行艰苦的工作,但从来没有见他说过苦和累,相信爸爸是那个“把兴趣和事业统一”的幸福人,希望自己今后也能成为那样的人。

被问及长大后会不会像爸爸那样专门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王智博乐呵呵地回答:“我现在最大的兴趣点在物理上,长大后想从事相关工作,我感觉自己过不了生物解剖这一关,所以还没有考虑做专职的动物保护工作,不过,爱护和保护环境会是我毕生都会认真对待的事情。”

之所以选择物理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王智博也有自己的私心。这些年间,他跟随爸爸在户外科考时,对垃圾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极为担心,希望自己通过专业学习,能够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贡献。

王小平夫妻俩坦言,他们不会干涉孩子的职业选择,只要孩子善良和有热爱之心,兴趣终会引导他实现自己的理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