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当代武训”的捐学记

发布时间:2008-10-25 08:00 |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7-01-06 15:27:24 | 查看:2538次

捐建38所学校,自己却仍寄宿在儿子的家里……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6日电(记者许群 裴文彬)80岁的香港老人张杰因对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被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政府授予"上虞乡贤"的称号。同时,政府还奖励了他10000元奖金。这是建国以来上虞市人民政府第一次发出这样的牌匾,受领人必须是对家乡有重大贡献,并且是德高望重的人。

  在授奖大会上,张杰珍惜地将乡贤牌匾揣进怀里,而将那一万元奖金当场捐给了上虞人民教育基金会。

  会场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他时下的行为表示敬意,也是对这位老人十几年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所作贡献的一种褒赏。人们知道,张杰老人决不是在作秀,而是真心实意地捐助家乡教育。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位普通的香港平民共为上虞市捐建了38所学校,总金额达1200多万元!

  上虞市政协副主席赵畅说:"如果张杰是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他那点业绩并不稀罕,较之邵逸夫、包玉刚等其他捐资兴学者,他的捐学资金数量也并不起眼。然而,一个靠着卖大闸蟹、茶叶蛋,做小本生意过日子的平凡老人,用自己一分一厘省吃俭用'抠'出来的钱以解决家乡数千儿童不失学,这着实不简单。他不愧为当代'武训'。"

  乡下来了位香港“阔老”

  1979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国门大开。

  这年夏季,浙江上虞来了位香港"阔老",他西装革履,出手非常大方。他先为儿子就学的上虞中学带去了一台3000元的彩电,随后,又接二连三地向上虞中学赠送了雪柜、汽车等,并设立1万元奖学基金。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值钱的东西,一时,来自香港的"爱国老人"张杰捐助家乡教育事业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1987年以后,张杰勃发了更高涨的办学热情,他看到由于教育投资偏少,上虞中学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于是自订五年计划意欲重建。他先后捐资为上虞中学建造了拥有32个教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两幢教学楼,一个面积为800平方米的图书馆,一幢面积为600平方米、可容纳240人就寝的女生宿舍楼,又为学校设立了15万元奖教奖学基金,并捐赠了一辆8座面包车和100台吊扇及一大批图书、乐器、仪器。同时,他还捐资98万元,建造了梁湖中学、梁湖小学教学楼,并向上虞人民教育基金会捐赠30万元教育基金。

  随着一幢又一幢崭新的教学楼在故乡拔地而起,张杰很舒心:"我真的太高兴了。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真好。"

  地处绍兴的上虞历来有尊师、重教、捐学的传统。历史上,由富商陈春澜捐资创办的春晖中学就在上虞境内,夏丏尊、朱自清、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李叔同等名家大师当年均曾在此执过教,故而一直有"南春晖、北南开"之誉。

  上虞当任的领导见张杰乐善好施,又重视办学,以为他也是个富商,愿为家乡教育事业作贡献。于是,与他商量,上虞农村都还贫困,特别是山区小学大多是危房,能否再捐助些钱,把贫困山区的小学都翻建一遍?没想,张杰很爽快地应承下来。

  原来,张杰早有捐资家乡办学的计划。"哪里办学困难,哪里的学校还有危房,我就到那里去捐资",抱着这样的宗旨,张杰开始启动他第二个五年计划。不久后,人们欣喜地看到,前后不到五年时间,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奇迹般地矗立在家乡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总共有30多所希望小学建立起来了。每所小学大抵投资12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张杰采取政府投资一半,他出资一半的方式捐助。

  当看到许多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张开笑脸朗朗读书时,张杰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人生的价值,奉献的真谛,不就体现在这里么?

  小标题:锱积铢累为兴学

  1979年以来,张杰陆陆续续捐给上虞的助学资金达1000多万元。看张杰如此大方,许多人一直被蒙在鼓里,以为他是香港的大亨。

  1987年春天,浙江省侨办主任黄祖文等一行途经香港,决定去拜访这位仰慕已久的张杰先生。几经打听,总算找到了张杰的住处,当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他们看见一个只有数米见方的小天井里,有几个身穿雨衣的人正在忙碌着:把堆在一起的青蟹一只只取出来,按大小归类,再分头往大筐小筐里装。他们的手都被污水泡得发白发皱了,雨水蒙住了双眼也顾不上抹一把……

  黄主任上前询问:"张杰先生住这里吗?"一位老人弯着腰,手脚不停地应道:"我就是。"他们又问:"这几位是谁?"老人说:"都是赶来帮忙的儿女。"黄主任激动得紧紧握住老人湿淋淋的手,半晌才说:"张先生,真想不到您是这样挣钱来支持家乡办教育的"。

  在香港一条叫加连威老道的街上,张杰租用了一个5平方米的楼梯出入口,常年经营青蟹、粽子、茶叶蛋、日杂货。香港九龙尖沙咀,商铺林立,霓虹闪耀,车水马龙,在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里,张杰的铺子自然毫不起眼。然而,又有谁知,为了经营好这家通宵营业的小铺子,张杰可谓是备尝艰辛,受尽煎熬。

  每当大闸蟹上市季节,张杰全家都要忙碌一番。每天凌晨起床,将一只只青蟹从竹篓里柯出,然后用草绳捆扎起来,按大小分档装箱,抬到楼上的大冰柜冷藏起来。一晚上下来,不要说子女们累了个半死,张杰早已腰酸、脚麻,更兼双手被青蟹脚钳出血,常痛得他"啊哟啊哟"直呻吟。深圳罗湖关口的许多海关人员,几乎都熟悉张杰:"就是这个老头总是背着超过他自身承受能力的大包物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进出关口"。是啊,为了节省工本,张杰每每自己去进货,自己背蟹。即使是上了年纪以后,他依然背一阵、歇一脚,但只要想到自己撑一段路,就能够解决一个贫困孩子的读书问题时,他便鼓起了劲头。

  茶叶蛋,是张杰经营的另一个品种,买过这茶叶蛋的人,都说张家煮的茶叶蛋香醇,有独特的风味。然而,为了调制这茶叶蛋,张杰和太太徐丽娟没少吃苦头。每晚他们将一个个鸡蛋冲洗干净,再落锅加配料烧煮。因住房面积小,煮茶叶蛋的煤气炉就安放在床边,要不了几分钟,满屋子都是烟气、雾气,夫妇俩被熏得脸红眼肿,咳嗽不止。碰到暑天,屋子更成了地道的"蒸笼",温度竟高达40度。难怪太太徐丽娟对人说:"我们张杰捐助的钱都是血汗钱,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辛辛苦苦攒起来的"。

  张杰做的是小本生意,要积聚资金造福教育,除了开源自然还须节流。别看张杰助学出手如此阔绰,但对自己,对家人却是非常抠门的。

  他太太介绍说,提起张杰的"抠"劲,那真是没话说了。香港的住房虽说紧张,价格亦昂贵,但是按我们家的经济实力,买一套宽敞的住房该是绰绰有余的。然而,他不舍得。当时五个子女,三代同堂,十几个人挤住在仅30平方米的旧房里,一起吃饭的嘴巴往往有十几张,吃饭在此,睡觉在此,会客在此,堆物亦在此。凡去过张家的人都记忆犹新,客厅的长沙发下,塞着棉被和席子,碰逢客人过夜,张杰就得打地铺。他不无风趣地说:"人家叫我老板,其实我睡的是地板。"

  有一年,张杰生了一场大病,一次手术花费了他已列入"捐资兴学计划"的一部分积蓄。躺在病床上的张杰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怎么弥补这个缺口呢?戒烟!于是,这位有着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民"硬是戒了烟。这一招,竟把全家人都给惊愣了。在香港,张杰吃的是粗茶淡饭,惟一讲究的是每天喝一杯高钙奶和抽支烟!如今连这点爱好都戒了,需要多大毅力呀。每每谈起这些,张太太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香港,张杰一年四季穿的是廉价衣衫,二十年前做的西服至今还套在身上;暑天出门坐车,专拣没有冷气的公交车,就因为车票便宜。近年来,香港的理发价格逐渐上涨,张杰为了不增加支出,竟改每月一次而为两月一次,并尽可能拖到回乡时,毕竟在家乡理发可省些钱。

  每次回乡,张杰先生总是坐硬席,住普通旅馆,骑旧自行车。有时,还不忘到乡下街市买一些内地土特产带回香港,以赚回一趟路费。有一次,浙江省有关部门在杭州西子宾馆为他全家订了7个房间,他觉得太奢侈了,硬是退了,最后自己出钱住进了10多元钱一个床位的招待所。

  每次捐钱,张杰也不是一捐了之,而是锱铢必较。每所学校捐多少,教学楼怎么造,选用什么材料,他都要过问,斤斤计较,抠门得很,常常吓跑了很多包工头。在上虞,许多建设项目都是人们争着抢着,非要招投标才能定夺。唯有张杰的建筑项目无利可图,少人问津。张杰也不在乎,他专门找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承包商,两人友情搭档,高标准地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希望小学。他的这位搭档说,如果不是张老抠门,别说一千万,就是一个亿也很难把这么多学校建起来。

  不留遗产留精神

  张杰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将积攒下来的钱义无反顾地捐助给家乡教育事业之举,自然也深深地感动了太太,感染了子女。张杰经常对子女们说:"人生也有涯,钱再多也要死,给了你们是害了你们,积财予子莫如积德予子,我一直主张你们自己奋斗。"

  爸爸是这样谆谆教诲儿女们的,那么儿女们又是怎样想的呢?采访中,大女儿张薇珍说:"我支持爸爸捐资助学,所以帮他多做生意。"二女儿张惠珍说:"本来我可以外出工作的,想想爸爸年纪大了,就帮他攒钱助教。"三女儿张蕉珍说:"不少孩子穷得没书读,我全力支持爸爸的行动。"小女儿张荠珍说:"以后等我有钱了,也要像爸爸那样,支持咱中国的教育事业。"儿子张唯刚说:"中国的事情就靠每一个中国人自己去做,现在教育落后,爸爸捐资兴学,他做得对,也带了好头。我们子女这一辈,将来一定要为中国做更多的好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杰的影响下,太太以及儿女们亦不甘示弱,纷纷行动起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捐款献物:儿女们把为父亲办寿酒的1万元寿金节约下来,捐给学校添置图书和铜管乐器;儿子把"燕尔之喜"置办喜筵节约下来的1.5万元钱捐给学校购买体育器材和教学仪器……

  在父亲精神影响下,子女个个奋发图强,自强自立,颇有出息。如今,儿子已是深圳一家大企业的老板,因父亲已不做卖螃蟹和茶叶蛋的小本生意了,所以也经常时不时地资助父亲的事业。

  而张杰老人呢,似乎对捐学有了嗜好,只要听说有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就忍不住掉泪,就要把身上仅留的一点钱捐出去。如今,他的捐款范围已从家乡扩展到全中国。而他自己没留下一点财产,至今仍寄宿在儿子的家里。

  2006年浙江举办首届"浙江骄傲"评选,张杰当之无愧地当选十大人物之首。当这位一生捐学的高龄老人被搀扶着走上颁奖晚会的舞台时,许多人为他感动了。

  会后,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留点财产,以备养老?"老人坚定地说:"财产都是身外之物,人各有志,我受教育不多,深知没有知识的痛苦。因此,捐学是我一生的追求,只要我在世一天,就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一天。"说完,他仔细端详起"浙江骄傲"的奖杯,眼角上噙满了泪水。

  1988年,上虞中学"张杰楼"落成,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专程赶去庆贺。他高度赞扬了张杰先生爱国爱乡和捐资兴学的精神,并把它称之为"张杰精神"。如今,"张杰精神"在上虞不断发扬光大。近年来,在上虞,各类机构和企业出资成立民间公益基金已成为一种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市众多文明单位和创建单位参与设立本金6200万元,年支付额在10万元以上的各类公益基金会11个。基金潮的涌动,既塑造了这些单位的良好形象,又助推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四者互动,民间公益基金已成为助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上虞也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公益之乡。

  张杰捐资兴学的事迹传到香港,也感动了广大港澳同胞。在张杰精神的鼓舞下,不少港澳同胞也效仿张杰的义举,纷纷回乡出资办学,报效桑梓。

  坐在为精诚所毓、人格所钟的宽敞明亮的张杰教学楼里读书,莘莘学子又何尝不被感染、点化?何以不把"张杰精神"视作一部人生哲理的教科书而虚心涵泳,当作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而高高擎起?在上虞中学,"张杰精神"自然成了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目前,已有千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过张杰奖学金,500多人次的优秀教师获得了张杰奖教金。

   "张杰精神"不啻是家乡上虞的谈论话题,更成了市内外、省内外广为关注的讨论课题。绍兴市侨办、市侨联为此专门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举办了"张杰精神"研讨会,大家对张杰那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心系故乡的真情实意、仗义舍己作奉献的美德,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上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均寅说,钱财有价,精神无价。张杰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几幢楼房,他身上的那种"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盖得教室千万间,大庇莘莘学子俱欢颜。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给绵延不绝的教育圣火添进柴薪的老人。(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