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雨里擦出爱情火花(图)

发布时间:2020-10-12 16:01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T330版 | 查看:5698次

赵志操夫妇回忆抗美援朝往事。

人物简介

赵志操

1945年,14岁的赵志操在通化参加革命。1949年,15岁的胡藻文在湖南长沙参加革命。1952年,两人相隔两个月入朝参战,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文工团工作。1957年,经历了战火考验的两位革命同志走到了一起。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采访中,赵志操唱起抗美援朝时描写志愿军坑道战的歌曲,白发苍苍的老人腰板挺直,声音洪亮,“地道坚又牢,门口开在半山腰。弯弯曲曲的交通沟,宽宽敞敞像街道。大山开上几层楼,石头搬家我住着。和平一天不实现……”

赵志操轻轻敲打着沙发给自己伴奏,眼见是忘词了,一直在默默合唱的胡藻文马上笑着在一旁提醒,“我们战斗在一起!”

相遇在战火纷飞的战场

1946年赵志操进入了军政大学文工团,解放战争中,他跟随部队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一直打到了湘西。

1951年,47军挥师北上。1952年2月,在德惠休整的赵志操接到命令入朝参战,“让我一个人只身前往。”二个月后,念了两年半艺术学院的胡藻文也来到了朝鲜战场。

18岁的胡藻文受到英雄事迹的感染坚决要求上前线,就这样,同为47军文工团的一员,赵志操和胡藻文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相遇了。

子弹就在头上嗖嗖地飞

在朝鲜战场,赵志操和胡藻文就几乎一直在与坑道打交道。

在坑道内,射击工事、交通壕、干道、支道纵横交错。由于坑道过于狭小,不便于集中开展文娱活动,各单位的文工团就分散成若干小组,深入坑道内进行慰问演出。

胡藻文说她演出时,“我们的山头和敌人的山头之间相距也就二十米,走到对面也只有一百米。”

因为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去前线慰问演出,胡藻文获得了三等功一次。

“子弹就在头上嗖嗖地飞!”胡藻文回忆说,深入前线去往我军各据守据点都是通过在山上挖出来的交通壕,必须有一个专门带路的,“看他跑我们就跑,看他蹲下隐蔽我们就跟着蹲下隐蔽。”

胡藻文是科班出身,不过她的专业是舞蹈,但是朝鲜战场没有她的舞台,为了在坑道里给战士们演出,她就改学其他的表演。

虽然两人在一个文工团,不过在前线坑道里合作演出的机会并不多。

慰问品是红绸子捆的子弹

胡藻文印象最深的是带到前线阵地的慰问品竟然有十发子弹,用红绸子捆成了一捆。“首长鼓励他们用这子弹多杀敌!”

抗美援朝期间,各级文工团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歌曲《志愿军战歌》《阵地之家》等等。《英雄儿女》中的一些英雄形象原型都是47军的。电影中王成高喊“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画面感动了全国人民。而在47军中涌现出了多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

70年过去,两位老人最遗憾的是昔日袍泽日渐凋零,而在世的都已年迈,很难像前些年一样相互间走动了。不过好在网络发达,曾经为了维护和平浴血奋战的老兵们组了一个群,不时聊聊天,聊聊国泰民安,聊聊天伦之乐。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 文并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