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1 19:42 |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0-09-30 15:52 | 查看:1521次
【摘要】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凝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并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内在的共同精神生命力、思想和道德上的觉悟力、共同社会行动中的向心力、组织领导上的政治动员力、文化上的同化力和社会行为上的群体行动力。中国人民的凝聚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实践检验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人民应战困难的群体行动中愈挫愈强、愈战愈勇,成为国家取得胜利、人民赢得幸福、民族获以赓续、事业得到成功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中国人 历史进程 凝聚力 力量形式 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①中国人民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是历史形成的、是实践形成的。在这强大的力量中,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是至为深厚、至关重要的。
众所周知,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特定人群作为共同体团结凝聚、开展共同行动所展示的指标性力量。凝聚力常常是以认同为基础、以共同目标为指向、以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为标志而生发并散发出的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在亲密交流、不断交融中结成了维系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扎实的交往基础,深沉而博大、雄壮而强劲,是中国人民对抗外来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赢得生机和胜利的力量基础。
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能量之本,也是中国抵御并化解各种危机、战胜各种困难和危险、保持国运昌隆、基业长青的力量之源。在社会平稳发展的日常状态下,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往往内敛并潜隐在人民平素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波澜不惊、静水深流。但每当遇到重大的危机和灾难时,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就显著地爆发出来,高亢昂扬、激越雄壮,支撑人民战胜困难和危险。无论是其潜在状态还是显扬状态,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始终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和精神保障。结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历史来看,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生命力:凝聚力的源泉
一个人有生理的、物质的生命,也有思想的、精神的生命。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同样既有物质的生命,也有精神的生命。物质生命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精神生命则是人健康生存、全面发展和成熟完善的基础。
作为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锻造了共同的精神生命,培养了共同的精神品格,也涵育了坚韧而强大的精神生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流的文明,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文化,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生命力密不可分。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精神独特性也是难以分开的。
精神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精神独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精神凝聚的力量源泉。一般情况下,精神的发展是在人们战胜自然环境并且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中获得的,精神生命力往往会表现为人们在对抗困难和危机时的意志力、坚韧性和进取度。
与西方人在精神上依赖和笃信宗教不同,中国人民的精神生命力依赖天人之间、人际之间和自我内在的宗法、道德关系来维系和发展,其伟力植根于人们对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日常关联和生存法则中。由此,从上古时期战天斗地的神话传说一直到今天征服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各种斗争,中国人民在抗击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中培育出了独特而鲜明的精神生命延续和发展的方式。可以说,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中国人民的精神生命不是一成不变、没有挫折和更新,而是在断裂中找到了延续的新路,从而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在遭遇挑战后重新聚合。恰如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所说的:“中国在历经诸多磨难后达到了一个罕见的时刻,此时文明通过与过去决裂、牺牲它的迄今一直是其根本的某些结构性特征,获得了重生。”②可以说,中国人民精神生命力的坚韧和强大,是中国人民凝聚力的坚强基石和强大支柱,是中国人团结统一精神品格的内因。
道德觉悟力:凝聚力的精神支点
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道德学说,中国人重道德、守道德和行道德不仅是生活习惯,也是价值观念。可以说,从古到今,中国人最看重也最持守的生存法则便是道德。
中国人的道德觉悟力孕育在生命过程中,也体现在生活细节中。从过去的孔孟之道和今天的生活哲学,中国人民的道德意识始终酝酿着一种不同凡响的觉悟力量。道德在本质上是个关系范畴,是从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中生发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法则。中国人对于道德关系的觉察是敏锐的、显著的,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他们既然取得了不依赖‘自然’的生存,同时他们又能够看出对象间的区别——对象的现实形态,——看出对象确定的方式和相互间的联系”。③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结成道德共同体的基础在于对相互关系的敏锐把握和依照关系法则行为做事的精神取向。
每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灾难,无不以人类的进步作为补偿,道德觉悟力则在社会的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除去“科学”“民主”作为引领先知阶层觉悟的旗帜之外,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在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的生活方式变革中前行的,其中道德觉悟力是使人们摒弃腐朽旧恶、拥抱新生活的源动力。实际上,在许多重大的自然灾难压迫降临之际,譬如地震、洪水和瘟疫所带来的危险与困难,中国人民往往依靠着强大而内在的道德觉悟力团结和凝聚起来,彼此驰援,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可以说,守道德是维系中国人生存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的重要手段,而道德觉悟力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凝聚的内在动力。正是亲邻善仁、悲天悯人、扶持关爱的道德觉悟,才让中国人民在遇到重大的灾难和挑战时能够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聚成一团火,拧成一股绳,全民同心同德,全国同向同行。
社会向心力:凝聚力的社会表现
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向心力,与注重个体意志和单子化生存的西方相比,中国社会是一个群体本位的社会,中国人民也是注重社会价值、尊重集体意志、具有强大社会向心力的群体。孙中山曾经把社会解释为“分工之最大场所”。他认为,“合农、工、商等之各种组织,而始成一大社会。”④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社会具有了共同的愿望和目标时,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也就有了与他人共同的行动目标,社会也就有了共向之心。中国社会向心力与中国由来已久的政治集权、经济互补、文化共生、人伦互济的生活模式和生存法则息息相关,往往以维护政权和民生的稳定、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为基本追求。社会向心力是中国人民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保持强大凝聚力和团结力的前提,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内在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征程中发挥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成为引导社会进步、凝聚社会人心、团结社会力量的政治核心,也成为吸引中国人民社会向心力的组织基础。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追逐光明、驱逐黑暗;在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人民的社会向心力空前高涨、积极迸发,展现了空前的人民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群情振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吸引和凝聚了中国人民的社会向心力。改革开放让亿万中国人民思想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又大大激发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向心力。可以说,中国人民凝聚力的最集中表现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都具有向社会性的一面,具有以社会利益、社会目标和社会价值为首要选择、以集体主义、共同目标为核心依赖的意识和动力。由此说,中国人民的凝聚力的核心就是全社会的向心力。
政治动员力:凝聚力的体制因由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依靠政治组织和政治动员来运行。政治动员是形成社会凝聚、打造社会团结、构筑社会共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悠久的政治动员传统,储备了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就此指出:“供养着如此庞大人口的广袤领土自公元前221年起就在单一政府的统治下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中国所承担的天命概念及其在维护中华帝国政治统一方面的实际作用,通过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39年的长达2060年之久的历史经验,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⑤近代以来,在西方侵略势力的打压下,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动员力遭到了断裂和毁灭。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重新锻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强大政治动员力,由此她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动员,中国社会才空前地团结和统一起来,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才得到大尺度的充分彰显。
在重大的危机和灾难面前,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不仅不可替代,而且势在必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有效的政治动员,领导结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凝聚起了全民族的正义力量,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发挥了强大政治动员能力,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争取了最雄厚的社会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同样开展了有效的政治动员,发挥了强大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部署,各级党组织充分发动,党员冲到抗疫一线,社会各界积极动员,汇成了一幅政治领导、全民动员、社会互助的壮丽画卷,为抗疫战争取得战略性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在中国人民形成凝聚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政治动员力无疑是极其巨大、不可代替的。
文化同化力:凝聚力的思想武器
文化具有润泽人品、养育人格、教化人性、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够很好地把不同种群、不同习惯的人们凝聚和团结起来。当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时,会出现文化融合和同化现象。一种文化所具有的感染、征服并转化其他文化的力量就是该文化的同化力。文化所具有的同化力集中表现为通过理解、沟通、交流、容纳等手段,最终达到转化异己、同化对手的力量。一种文化的同化力往往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包容性、生命力和创造性有关。在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哪一种文化的同化力强,它就容易吸纳和改造其他文化,使之接受自身并从而纳入自身的系统中。文化所具有的同化力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但柔软的力量,往往与文化主体所具备的德性有关。虽然是柔软的力量,但却具有显著的转化功能和变革作用,常常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因此,自古以来,文化都被视作社会治理的首要手段,辅助进行社会教化和社会管理。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具有非凡同化力的混凝型、综合性、主体性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同化力是历史形成的,从远古时期开始,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彼此来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沟通和交流中建立起了包容性强、容异率大、延展性强的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凝聚与拒斥、同化与革新的过程中,汉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互纳与凝聚,中国人才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品格,共同构成了相互包容、紧密结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凝结成了文化共同体,中国文化自身达到了“万物相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的境界。在近代发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期,诸如犹太人、基督教徒等持有其他文化信仰的人群来到中国大地上生活避难,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中国人的亲人,与中国人、中国文化亲密无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时至今日,中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内部呈现出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对外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正缘于此,每当重大危机和困难来临时,中国人民都能够自发团结起来,为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群体行动力:凝聚力的实践表达
凝聚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而是要具体化到实践和行动中的。一个民族、一个人群是否具有凝聚力,需要从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看其族际或群际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是否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能否为共同目标而采取共同行动,是否通过共同行动表达共同意愿。恩格斯指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⑥法国学者勒庞认为:“群体的行动是受感情激起并主导的,这种感情的强弱程度,直接决定着群体的行为能力。”⑦因此,在群体的凝聚力之中,共同的情感、意志和目标往往是促使群体采取共同行动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动力。有共同的行动,必定有内在的凝聚力。反过来,有强大的凝聚力,就必定有共同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从而为共同行动提供动力。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在走过风风雨雨、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中铸就了深厚的友谊、增强并展示了强大凝聚力。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人民在创造历史、书写历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力集中表现为为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不断开辟新境界的磅礴力量。八十多年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伟大的抗日民族斗争,展现了强大的群体行动力。毛泽东强调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⑧这是对中国人民凝聚力的描述,也是对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的自信。近一年时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命运与共,书写了敢于应战危机、敢于争取胜利的豪情。习近平就此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⑨中国民族的团结与中国人民的凝聚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实践检验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在中国人民应战困难的群体行动中愈挫愈强、愈战愈勇,成为国家取得胜利、人民赢得幸福、民族获以赓续、事业得到成功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精神”(项目编号:18JDKDB013)的成果】
【注释】
①⑨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肖昶等译:《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③(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页。
⑤(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3页。
⑦(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责编/谷漩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