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袭小舞台秒变小树林(图)

发布时间:2020-09-30 17:38 | 来源: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T20版 | 查看:858次

抗美援朝老战士夏广誉。 辽沈晚报记者 吴章杰 摄

人物简介

夏广誉

作为志愿军宣传队宣传员,入朝期间参加了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以及西海岸防敌登陆空降阵地的建设,荣立过三等功。

宽大的军装罩在身材瘦小的夏广誉身上,军帽下有两根麻花辫,站在树丛里目视前方,脸上笑容恬静,照片上还写有“夏宝宝 1952”。除了演出时的工作照,在前线作战的间隙,战友还给当时年龄最小的夏广誉留了几张生活照。

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为了保护文工团的战友,战士们在观看演出时总是戴上伪装。夏老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片伴随她青春歌声“生长”的青松林。

2020年6月,85岁的夏广誉老人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陪护住院的老伴,聊起那段烽火岁月,她情不自禁流泪,唱起《志愿军文工团团歌》,她的声音依旧清脆。

躲了飞机扫射才过封锁线

“忽然就集合了,到了吉林柳河,就开始训练,训练的是夜行军,然后就入朝。不过去前线没带我们女同志,我们宣传队40多个女同志一个没带。一直到了第四次战役末尾的时候,要了5个女同志,其中就有我。”夏老表示。

因为照顾女同志,夏老赶路是坐汽车。

“条件肯定是比步行要好很多,不过我几乎是一路滚到部队的。刚过河就把我吓了一跳,虽然是晚上行军,但天上都是照明弹,很亮,我一看司机直接就往河里开车。原来那个桥是暗桥,在水下,防止轰炸。除了照明弹还有炸弹、子弹,就感觉离你很近。地上也都是炸弹坑,深的都炸出水了。一座好的房子都没有,都被炸毁了。我紧张啊,一紧张就抓不住,就在车厢里面滚来撞去的,其他同志也一样,都说我们是在车里摇煤球。”夏老笑着说,“进山了,司机就喊要拐弯了,我们就赶紧爬到车厢靠山的一侧,要不然车就容易翻到悬崖下面去。”

到了晚上,大家只能在雪地里睡觉,“零下40度,在雪地上扒个坑,弄几个树枝垫在底下,再弄点树枝盖身上。”

“最可怕的是进入到我们前线阵地前有一片开阔地,大约有一百里地左右。敌人就封锁这地方,日夜看着这个开阔地,不让你运输。这一路我们躲了有10次以上的飞机扫射才过了封锁线。”夏老说。

随时有飞机轰炸

“当时是第四次战役末尾了,战斗有间隙的时间了,不会来回穿插了,有时在一个地方多住几天,我们就有演出的条件了。以前我们团是演大戏的,对小型的演出没有多少经验,但是在朝鲜战场都是小型的演出,而且临时的演出还要反映战斗情况。”夏老说,宣传队的男同志下到连队去采访,写出作品回来交给她们演出。

宣传队的慰问演出受到前沿阵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战士们特别喜欢看表现身边英雄的节目,比如快板书《尖刀英雄冷树国》、男女声对唱《搏斗英雄于世财》等等。

夏老所谓的演出条件,就是在一片茂密的树林子里,铲出一小块地来,大约就是能坐下一个连队的地方,然后有一个小小的舞台。“随时来飞机扫射轰炸,随时有炮弹打过来,随时有敌人来犯,因为它是前沿阵地。战士们都全副武装坐在地上,身上配上伪装,我们演员头上也要戴上伪装。有一次,我们正唱歌呢,忽然有敌人的侦察机飞过来,小舞台前的战士群里,立马就长出一片绿油油的小树林!”

夏老说,她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片伴随她青春歌声“生长”的青松林。

大家都喜爱的“夏宝宝”

1951年夏天,战斗进入相持阶段,夏老所在的部队开始驻守高岩山。

“我在高岩山居然第一次吃到了馒头,以前经常都是一把炒面一把雪,上山采蘑菇、野果什么的吃,我们得省粮食给第一线的战士吃。”夏老表示。

之后夏老的部队又换防到西海岸,防范海上来敌。

教唱歌、教跳舞,当时部队里的战士都非常喜欢小小的夏广誉:“都认识我啊,一般喊我小夏,熟悉一点的就喊我‘宝宝’。”

这其中就有夏老的老伴儿。

“老头子身体不好,我在这里陪护他,我还行,就是眼睛不太好。什么?想让我唱一段儿?等会儿,我记不住词儿,我问问老头子去。”

“我们是为兵服务的战士,我们在战斗里成长;我们是部队的宣传战士,我们活跃在爱国自卫的战场……”病房里飘起了歌声,还是那么清脆。

辽沈晚报记者 隋冠卓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