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8 08:4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5-16 | 查看:6206次
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山峦起伏,雪峰奔涌。
4月14日7点49分,这里发生7.1级地震。州府所在地结古镇遭受毁灭性破坏,大量人员伤亡,绝大多数房屋倒塌。危难当头,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紧急动员,快速响应,迅速行动,谱写了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的壮歌。
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不倒的玉树,挺起玉树高原坚强不屈的脊梁,也给玉树灾区群众带来希望与力量。
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集结!紧急集结!灾情发生后,所有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赴灾区,抢救生命。
在兰州军区某摩步旅,发生了两个连长追部队的动人故事:四连连长成彦龙,乘飞机从山西老家紧急赶往兰州,又打出租车追赶部队,3次加价催促司机提速,终于在西宁赶上部队。正在郑州休假的九连连长田文武,乘火车、坐汽车、打出租车,一路追赶到玉树。在结古镇堵车的情况下,步行20公里赶到连队。
4月14日7时49分,武警青海总队玉树支队支队长石华杰带领部队出早操时,突然,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尘土飞扬……面对这场特大灾害,石华杰沉着冷静果断指挥,在组织部队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同时,立即向总队报告情况,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和向县中队看守所增援组。9时30分,通过电话连线,石华杰用沙哑的声音将灾情第一时间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报告。
“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不放过一处废墟!”石华杰亲率一支突击队,到玉树州民族职业中学救援被困学生。当他们赶到学校时,现场一片混乱,半倒塌的楼层窗户间,还夹着几个遇难学生的遗体。当时三层楼因为塌陷已挤到了一起,加之不断的余震,窗户上的玻璃不停掉下。他带着10余名战士,在随时有可能倒塌的楼房里抢救出一个个幸存学生。
在以后30多个小时里,石华杰与他的战友们滴水未进,始终坚守在救灾一线。在石华杰的带领下,支队成为救灾行动中到位最早、担负任务最重、救出灾民最多的救援部队。
玉树军分区藏族副政委旦增家中房屋全部倒塌,8位亲人遇难,10多位亲友受伤,但他顾不得悲伤和抢救自己的亲人,第一时间带领6名官兵向离军分区最近的受灾群众家里奔去,仅半个多小时就成功救出6名群众,并带领自己的两个儿女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当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兰州军区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政委朱自清悄悄转过身,擦干涌出眼眶的泪水,继续指挥队员抢救伤员。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后,他高烧达41摄氏度,血压170毫米汞柱,而他偷偷拔掉针头,毅然奔赴抗震救灾一线。作为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他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先后12次带队到海拔4600米的“生命禁区”为伤员巡诊。
为了可能的生命,挑战生理极限,创造救援奇迹
平均4000米的高海拔、只有平原地区六成的含氧量、上千次大大小小的余震、震后连续出现的降雪降温天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来说,高原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努力。
4月17日中午,一只劳累的黑色搜救犬瘫倒在震中结古镇的一处废墟前,开始呕吐。“伙计,咬咬牙,咱们再上啊!”四川消防战士余浩源一拍搜救犬的背,又爬上废墟开始搜寻生还者的气息。尽管他的嘴唇已现出青紫色,尽管他知道自己和爱犬都已快接近生理极限,但“就算累瘫,也要把人救出来!”
“来,听我口令,大家一起拉,一、二、三……”4月16日,在玉树龙达路的一片废墟上,传来了官兵们的吆喝声和石板的摩擦声。
指挥官兵营救被困人员的,是连续奋战了33个小时的武警8653部队某连连长姬晓军。33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蹲在地上啃包方便面,喝瓶矿泉水。
在另一个生死时速的“战场”上,各个医疗队争分夺秒展开医疗救治,紧急抢救伤员。大部分同志连续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大多嘴唇乌紫、眼睛布满血丝,许多人险些晕倒在手术台上。
灾情发生后,先后有27支医疗救治队伍和26支卫生防疫及监督队伍赶赴灾区。
尼玛才仁是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地震发生后的60多个小时里,尼玛才仁一直在抢救伤员,转移危重病人,没有躺下休息一分钟。17日上午,尼玛才仁走下手术台,拖着疲惫的身子,送别遇难亲人。
救援人员以自己的忠诚和忘我的牺牲精神,创造着一个一个救援奇迹。
大爱温暖高原,视玉树为永远的第二故乡
“玉树是我们永远的第二故乡”,在玉树,这是救援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他们把浓浓的民族情播洒在玉树高原,把无疆大爱献给了玉树人民。
“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地震发生后不到1小时,武警玉树州支队的官兵靠手挖棍砸打开一条通道。望着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一位藏族妇女哭成了泪人。战士谢宇全然不顾落在身上的瓦砾,爬进通道抱起孩子。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带钉的木板掉下,朝孩子的脸砸来。千钧一发之际,谢宇勾头含胸,死死地护住孩子,任凭带钉的木板重重砸在自己的后脑勺……
15日9时40分,经过19余小时近1200余公里的急行军,兰州特警支队火速抵达玉树地震灾区。
昼夜行程、警卫执勤、疏导交通、搭建营地……吃一个大饼,泡一袋方便面,长时间的执勤劳累,让本已高原缺氧的特警一大队教导员杨文海无法再支撑下去。16日23时许,杨文海突发头痛眩晕,呼吸急促、昏迷休克,情况万分紧急,经过几个小时的紧急抢救,杨文海病情略有稳定。
17日一大早,带队领导何全意来到帐篷看望已清醒但仍不能说话的杨文海,他对杨文海说:“文海,我们回家看病去,好吧?”
一行眼泪从杨文海的脸上划落,他拼命地摇头,监护仪上的血压、心跳指数直线上跳。在一旁看护了一夜的护士厉声责怪:“也不看看病人都成啥样了,还说这话刺激病人。”像这样因过度劳累,身体严重不适,而依然坚守岗位的公安干警,在每支队伍都有许多。
4月16日早晨,藏族女同胞江永拉吉,带着一个女婴找到了第二炮兵抗震救灾医疗队护士长任玲。女婴头部受伤,全身冰冷,只有微弱的呼吸。
任玲把小女婴心疼地抱在怀里,用身体温暖这个弱小的生命。经过抢救之后,女婴逐渐恢复了正常。在随后几天时间内,任玲又连续救助和护理了8名失去亲人的藏族婴幼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刚出生3天,年龄最大的9岁。任玲的大爱举动,展现了一名女性军人对藏族同胞的博大情怀,被誉为玉树灾区“最美丽的兵妈妈”。
玉树藏医孤儿学校,承载着玉树万千学生“新校园会有的”光荣梦想。5月8日,在学校新址,第二炮兵抗震救灾工程部队正在火热施工。
无论是在藏民集中的巴塘草原寄宿学校,还是在玉树藏医孤儿学校,都能看到一位大校军官在板房建设工地上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参谋长王俊宏。
从4月22日起,他一直铆在板房施工一线。累了,便躺在工地的塑料板上休息一会儿;饿了,便在漫天灰尘中吃些炊事班从5公里外送来的盒饭;每天凌晨深夜,才带领施工队员回到营区。
“孩子是玉树的未来,是藏区的希望。为了让孩子上得了学,读得好书,苦点累点也值得。”憨厚的王俊宏说。在他身后,一座由教室、食堂、宿舍、医务室、配电室、锅炉房构成的“板房学校”,在灾区拔地而起。(记者 龚仕建 倪光辉 王君平)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