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9 08:09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13日 19:16:30 | 查看:5627次
新华网青海玉树5月13日电 题:灾区群众的好管家——记玉树县民政局干部洛松巴丁
记者王大千
洛松巴丁现在的办公地点设在玉树县民政局救灾仓库前的帐篷里。
5月13日清晨,“4·14”玉树地震已发生近一个月,洛松巴丁办公的临时帐篷搬了3次,但他的忙碌却没有减轻一丝一毫:帐篷、食品等生活物资发放,死亡人口抚恤金发放、农牧民生活补助、灾区学生生活补助……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民政工作保障,洛松巴丁这个玉树县民政局唯一的会计兼秘书几乎用“超人”般的毅力顶起了各类物资和资金登记工作的“半边天”,被灾区群众亲切地称作“巴管家”。
“只要能多救出一条命”
洛松巴丁很幸运:4月14日地震发生时,他很快从单位宿舍跑了出来。宿舍位于玉树县民政局救灾仓库附近的空旷地带,在这里只能看到不远处的天空中掀起的层层尘土。脚下大地震颤,感觉到有房屋倒塌,他脑中只有一个想法,赶快去灰尘弥漫的地方救人。
离洛松巴丁住处较近的居民点是玉树州扶贫开发公司的家属院,地震使这里的土瓦房全部倒塌,余震不断,瓦砾砖块就像调皮小孩手中的积木,哗啦啦散落堆积。跑到这里的洛松巴丁在阵阵呼救声中刹住了脚步,没有任何犹豫,他徒手扒开废墟,听到里面微弱的呼救声。
“废墟里埋了很多人,呼救声较大的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我先救声音听起来很微弱的。”长期从事会计工作使得洛松巴丁思维缜密,他的救援行动也下意识地运用了统筹知识。
“只要能多救一条命。”洛松巴丁被铁钉扎伤的手流着血,被土块砸伤的脚疼痛不已,他奋力挖掘2个小时,救出4名幸存者。受他鼓舞,3名附近的群众也过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又有3名伤者在被埋5个多小时后重见天日。
14日14时,废墟里的呼救声已经听不到了,洛松巴丁才有时间一屁股坐在地上,仔细看看这座自己生活多年却被地震瞬间摧毁的城市。城市和人们脸上都笼罩在大灾过后的惊慌和迷惘中。“幸存的人们还要生活,救灾库里的物资得及时发放。”想到这里,洛松巴丁心口一紧,拖着伤脚奔向单位的救灾仓库。
“单位有他是福气”
玉树县民政局局长马有福说:“我的名字叫‘有福’,单位有了洛松巴丁这样品质优秀、做事有责任心的年轻人,真是福气。”
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洛松巴丁就在玉树县民政局担任会计工作,他经手的每笔账目都一清二楚,做过的每件事情都明明白白。玉树县处于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腹地,一场暴风雪、一次雷雨或冰雹……随时降临的恶劣天气把这里的民政工作推向风口浪尖。
“我只是凭良心和责任做事,就算是一斤青稞,也不能说不清来历和去处。”打开已经随着办公地点搬迁过3次的保险柜,洛松巴丁保管的各类账目在柜中整齐排列,就像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
“地震当天,他和其他同事连夜为县政府工作人员搭起了8顶帐篷,在玉树州第二完全小学搭起了30顶帐篷,在玉树州第一民族中学搭起了30顶帐篷。”马有福说,地震发生后6天时间里,洛松巴丁每天5点睡,7点起,晚上睡前才吃一点东西,身边的同事都不忍心看他布满血丝的双眼。
随着救灾转入重建,民政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受灾群众安置片区从最初的9个增加到33个,洛松巴丁除了每天深夜在帐篷里登记,确定按需发放物资、生活补助的人数和金额,还要在白天深入每一个片区实地进行核查。截至5月12日,经他核算发放的救灾资金已经达到一亿零九百万元。
“亲人们总会懂我的心”
洛松巴丁说:“这一个月,我每天睡前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二哥带我在草原上翻跟头的情景。”
“我是从救人的那片废墟往仓库赶的路上得知二哥遇难的消息的。自己的小灵通打不通电话,我借路人的手机打,大哥告诉我,二哥的尸体就停在赛马场,转身往赛马场跑了几步,我还是转回了仓库方向。”洛松巴丁的眼睛湿了,“跑过去也不能唤醒二哥了,先去帮助活着的人更重要。”
洛松巴丁第二天一早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去赛马场见了二哥最后一面。“哭了一场。”洛松巴丁是不善表达的男子,问起当时的情景,他低下头,“心里的感觉没法说”。
不只是对二哥的感情没法说,提起大哥,洛松巴丁依然低头沉默。地震后,大哥家的房子全部倒塌,希望他能帮忙为二嫂和自己家解决一顶帐篷。平均每天为受灾群众登记发放900多顶帐篷的他,给大哥的回答却始终是“等两天吧”。
“没有料理二哥的后事,也没帮上二嫂和大哥,父母、妻子都有埋怨。”毕竟是血肉之躯,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对亲人的思念使洛松巴丁憔悴不堪,但他的眼睛里却依然充满了坚毅。“他们总有一天会懂得我的心。”话音还没落,洛松巴丁已经转身走进帐篷,打开了桌上厚厚的抚恤金登记簿……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