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6 08:19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6年08月03日20:09 | 查看:8567次
提到海南,去过还是正打算要去的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派椰风沙影的热带风情。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海南的西部有这样一个名叫东方的小城,却是一片干涸的土地,年均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2300毫米以上。东方市古称九龙、感恩,因旱而祈龙,因雨而感恩……
在今日的东方,一位原市委书记的故事在百姓中口口流传:在刚上任的半年之内就跑遍了东方市全部的223个自然村和社区、3个月内一连12次走进“告状村”、“十进十所选村官”、“万名干群水利大会战”……“草帽书记”、“水利书记”、“爱民书记”、“实干书记”……美名传遍感恩平原、东方大地。
这位传奇却又平易真实的市委书记就是黄成模,一位在百姓心里树起丰碑的共产党员,一位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书记,一位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军人。同时,还是一位笑容灿烂、爱打篮球身体强健的中年男子,一个温馨而普通的家庭中的好丈夫、好父亲。
上篇
黄成模(左一)和广大干部一起头顶烈日,挥汗参加修复戈枕水利南干渠的劳动。
水利书记”——“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水情即市情、水兴则市兴”
东方干旱缺水的严酷现实,黄成模上任第二天下乡调研时就亲眼目睹了:在新龙镇,一位老农用手摇泵艰难地浇灌着两分水稻田;在四更镇,农户正顶着烈日,挑着水桶给成片的西瓜苗浇水;在八所镇,一位青年农民从怀里掏出塑料瓶,为两只羊饮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方曾掀起大修水利热潮,先后建成600多公里的水利渠道,但当时建设标准较低,只有六分之一实现硬化。几十年过去了,再加之偶有台风侵袭,这些渠道大多淤塞、坍塌、断水,已经无法担当“农业命脉”的作用。
水利问题是东方市历史欠账最重、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东方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是重塑市委、市政府形象、重塑东方形象的历史契机。2001年底,刚刚上任东方市委书记的黄成模,通过调查研究,就提出了“水情即市情、水兴则市兴”的发展理念。
在这里不得不插入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问题:东方作为海南西部的一个贫困的县级市,本来没有能在全国闻名的资本,然而在数年前,一桩震惊全国的腐败大案却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贫穷的东方出了个“胃口”极大的市委书记戚火贵,因收受贿赂1000多万,于1998年被判处死刑。
贪婪的市委书记戚火贵寒透了穷苦的东方老百姓的心。据黄书记的秘书郭国雄回忆,在黄书记上任之初,到一个远近闻名的“告状村”与村民面对面地交谈中,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村民在反映情况到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把他当时拿在手里喝的矿泉水,砸在了桌子上,整个水就喷到黄书记的脸上和衣服上。“我准备上去劝,但是黄书记跟我们暗示,让他说完,农民就把一些情况继续跟他反映。我从中也看出了作为一个市委书记,面对农民有这样的气度,我感到佩服,像这样的书记,什么农民不可以接触,农民的什么话不可以跟他说?”从这件小事中,黄书记感叹道:我们如果再不和他们交朋友,再不帮他们解决问题,再不替他们说话,他们就和我们离心离德了。
公元2002年5月15日,黄成模带领东方市116个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和驻地部队官兵浩浩荡荡开上了戈枕水利南干渠,拉开了水利大会战的序幕。这条长18.9公里,灌溉农田15200亩的水渠,在70年代建成时被老百姓称为的“救命渠”。却因年久失修到2001年底已有15公里的渠道老化,一些地段接近断流,万亩良田变成了靠天吃饭的“望天田”。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干部必须亲自上渠出力流汗!”
5月的东方,已是闷热难熬,水利工地上无遮无拦,毒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直晒在人们的身上。但是,再毒辣的太阳也阻止不了黄成模的干劲。白天出工,他就光着脚、扛着锄头,带着市里四套班子领导走在整个队伍的最前面;晚上就和其他干部住在工地旁边的搭起的帐篷里,看看《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放映的露天电影是唯一的娱乐。20多天下来,他的皮肤晒得更黑了,手起了老茧,但是干部群众仍然能够从黄书记永恒的灿烂笑容中找到他那股军人的斗志和精气神来,感染并鼓舞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可是在这场水利会战的初期,村民们只是躲在树阴下看热闹,以为这次修水利又是在耍花架子,这些机关干部只不过挥挥铁锨、拍个镜头就走人。“人心都是肉长的”,日子久了,看到黄书记就真的在工地上住下来,舍得身子的干活卖力,村民们就再也坐不住了,个个奔上工地,有的搬石挖土,有的送茶送水,有的帮忙修理工具。十所村农民唐付才看到工地石料紧张,主动把自家准备用来盖房子的几车石料拉到了工地。家人开始都有点想不通,唐付才激动地说:“连市委书记都上了工地兴修水利,我们家这点石料算得了什么!”
回忆起当年水利会战的故事,各村村民中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记者采访到益兴村的党支书文世强时,这位耿直的汉子动情地说到:“黄书记如今也换届就要走了,不是真好,我也没有必要硬夸他了。他的为人,我佩服!当年修水利到我们村的时候,他亲自下到干了的水渠下面看了又看,上来的时候头上衣服上都是蜘蛛网,说老实话,我做不到……”。
市委副书记王应才回忆起当年修水利的情景时说,黄书记带头,干部们积极性很高,不再叫苦喊累,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当黄书记的部下累啊,可是他下决心要干好的事,我们也只得跟着干,越干越有劲头!……”
“水来了,共产党的好作风也回来了。”
6月4日,南干渠终于响起了久违的流水声。黄成模带领干部群众仅用了20天就修复了断水多年的“救命渠”。
附近村民蜂拥奔上水利干渠,看着渠水哗啦啦从上游流下,一位老农动情地说:“水来了,共产党的好作风也回来了。”
渠通水畅,水渠修复到哪,清泉就流到哪,多年来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变成了万顷良田。
群众都说,市委、市政府修复的不仅是“断水渠”,还修复了“致富渠”和“连心渠”。
黄成模又先后组织了十一次水利大会战,共硬化了308公里的水利渠道,比解放以来硬化干渠的总和还要多。不难想象,在这常年干旱的东方,“水利书记”的美誉有着怎样沉甸甸的分量,包涵着一方百姓对党的干部的无限信任和深情。
一条救命的水渠不仅维系着东方百姓的生计和希望,更延续了党和东方百姓的血脉深情。在这片古老而干涸的感恩平原上又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中篇
黄成模随中央采访团来到冲俄新村,全村村民冒雨前来迎接黄书记。人民网记者 盛卉/摄
“实干书记”――“我一定要帮助他们搬出大山……”
“托共产党的福,我这辈子住上了瓦房,死也瞑目了……”
由于长期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深山老林,盆清贵老人搬到冲俄新村后不久就病重了。老人临终前,黄成模专程前来看望,老人紧握着黄书记得手,时断时续地说:“托共产党的福,我这辈子住上了瓦房,死也瞑目了……”
黄成模落泪了。多么纯朴的老人,多么微小的愿望啊!黄书记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任一日,就要为百姓多办实事的紧迫感更强烈了。
冲俄村是东方市江边乡的一个黎苗族混居的小山村,有33户180多人。该村的原址不要说距离市区有100多公里,就是到乡里走一趟也有38公里。路途遥远加之群山阻隔,这个偏僻的山村几乎与世隔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走出去过,车通不了,电用不上,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去乡里上学只是一个奢望。冲俄村的黎苗同胞就一直在闭塞的环境和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艰难的生活着。黄成模到东方任职前,市里曾计划把该村搬出大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黄成模得知冲俄村的情况后决定去实地看看,听听村民的意见。
“黄书记是解放以来,来过我们村最大的官……”
邓永芳,冲俄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黝黑淳朴的黎族汉子深情地向记者讲述了黄书记带给他们村的福音。提到第一次见到黄书记时的情景,邓永芳仍然难以掩饰他的激动:“黄书记是解放以来,来过我们村最大的官……”
2003年8月,黄成模和几名干部徒步从当地乡政府出发,冒着雨,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行程38公里,步行了5个多小时。走到冲俄村时已是傍晚,眼前的情景、村民殷切的述说让黄成模痛心:村民们住得是茅草房,喝的是山沟水,点的是煤油灯,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由于出行不便,村民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猪肉,更没有什么收入可言……
黄成模拔下钉在腿上的两条山蚂蟥,顾不上又饿又累和全身湿透,一家一户地到村民家里查看,晚上就住在村里岁数最大的盆清贵老人家里,和老人促膝谈心。黄成模希望老人体谅政府的良苦用心,带头搬出大山,党和政府保证让大家伙都能住上瓦房、用上电灯,过上更好的生活。盆清贵老人激动地对前来串门的村民们说:“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搬出去。”
山村的夜晚是那样的静谧,黄成模却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村民们的窘迫原始的生活境遇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太艰苦了,不把他们搬出去,实在对不起他们。”
“没有黄书记,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最感谢黄书记”
所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告别原始落后的旧村,除了要克服心理上难舍之情,一个村庄集体搬迁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几天后,黄成模就带领市里的四套班子成员集体来到了江边乡,为冲俄新村选址,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地落实新村建设的各项事宜,要求春节前让村民们搬进新居。同时与邻近村庄协调,为冲俄村民调整出生产用地,帮助他们开荒种田和发展经济作物,倾力为村民们解决实际困难,真可谓是无微不至。
经过黄书记的充分调研,多方协调,与冲俄村民的协商后,市委市政府决心建设好冲俄新村,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新村建成一个高标准的文明生态村,为黎苗同胞打造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家园。从2003年8月下旬到2004年8月,市委市政府投入了207万元,建成民房33间,配套厨房33个,厕所33个,猪圈33个;修建硬化主村道1条、长96米,巷道8条、长600米;种植印度紫檀、榕树等风景树1000多株;修建三联通沼气池33户;赠送电视机33台,VCD机33个……一个崭新的文明生态村画卷般展现在冲俄村民面前,圆了冲俄村黎苗同胞世世代代走出大山的梦。
光是搬出闭塞的大山还远远不够,黄书记又开始为冲俄村民谋划崭新的幸福生活之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香蕉、龙眼、橡胶等生态经济。2003年全村种植香蕉110亩、龙眼和橡胶各30亩。同时引导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各家各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木薯、槟榔等各种经济作物,既绿化了环境,又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永芳党支书告诉记者,如今冲俄村的人均收入每年以达到人均1300元。
当记者走在今日的冲俄新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情景、黎苗同胞脸上淳朴真挚的笑容、黎苗少女艳丽的民族服装……眼前的一切不由地让人神往迷醉。
下篇
“爱民书记”——“为群众办事,就要一竿子插到底”
黄成模出生在广东海丰的农村,苦难的童年,磨练了他的刚毅性格,贫寒的家境孕育了他的平民情结。有过20多年的军旅生涯的黄成模最喜爱的一首歌就是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他这辈子注定要与老百姓心相印,情相连。
黄成模在海口任振动区委书记时,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公诸于众,群众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来到东方后也不例外。当记者问到,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到个人生活时,黄成模憨厚地笑了,“其实,老百姓很可爱的,我从来没有接到一个所谓的骚扰电话,就连中午或夜深的时候,也极少有电话打来。老百姓给一个市委书记打电话通常都是要考虑很久才鼓起勇气打来的,他们知道我会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会尽全力去办。现在我就要离开东方了,收到好多老百姓问候祝福的短信还有电话……”。“君子坦荡荡”,黄书记一颗坦荡为民的赤子之心让人不由地钦佩感染。
“如果不是黄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有了。”
张海明在向记者讲述黄书记对他的“再生之恩”的故事。
在32岁的天安乡农民张海明心里,黄成模是他遇到的一位“贵人”。一提到黄书记,这个黎族小伙的眼中就闪起了泪花:“如果不是黄书记,我这条命早就没有了。”
张海明一家三口原本过着清贫但不乏快乐的日子。2001年3月,张海明发现自己的头皮屑莫名其妙地大量脱落,后来全身化脓结疤像鱼鳞一般。随后的一年,家人带着张海明遍访当地的中医,草医,吃了不少药,也试过不少偏方,病没有治好,还欠下了债。最后病情确诊时银屑病,专家说,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长期用药控制。张海明打听了一下,知道自己的经济能力承受不了长期用药,就带着一些简单的消炎药、止痒药回了家。
随着病情的恶化,张海明开始全身溃烂,浑身恶臭。由于关节变形、疼痛,这时候的张海明已经不能行走,只能躺在床上等死。村民们认为他中了邪,更怕传染,没有一个人敢靠近他,就算是要从他家路过,也要掩着鼻子,离得远远的。
黄成模到村里检查工作时,路过张海明的家,看到了张家门口的树上挂着一张避邪的符,便问随行的村干部怎么回事。得知张海明的病情后,黄成模说:“那我得看看。”村干部赶紧说,病人几个月没有洗澡,还全身流脓,屋里臭得很。大家也不知道传不传染,没有人敢到他的屋子里去。黄成模说:“我身体好,抵抗力强,也不怕臭。”说完就大步走进屋里。
由于窗户紧闭,屋里光线昏暗,气味难闻,张海明一动不动地躺在正对门口的床上,用无神的目光望着从门口进来的人。
看到这一情景,黄成模鼻子一酸,上前一步轻轻握住张海明放在床边的左手,俯身在张海明的耳边说:“不用怕,党和政府会想办法帮你治病。”
听到这样贴心的话语,两行热泪从张海明的眼眶里流了出来。他本能地想把左手缩回来,没想到黄成模却握得更紧了。
第二天,市皮防所的两名医生就带着药品上门给张海明治病。不久,省皮防所专家到东方巡诊,黄成模专程派车把张海明接到八所请专家会诊,并发动全市机关干部和普通群众为张海明治病捐钱。根据专家意见,张海明最后到省皮防所住了20多天,接受系统治疗,病情有了很大缓解,伤口愈合了,皮肤不太痒了,只有腿上和手上还有着个别红斑点和结痂。后来张海明还在村里附近果园找了一份看园子的轻活,挣点小钱贴补家用。
当年10月份,黄成模专程来到良任村看望张海明,张海明特意解开衣服,指着胸前愈合的伤口说:“这里好了,这里好了。”
“计划生育工作也要以人为本”
黄成模到东方上任之前,该市的计生工作已连续几年在全省倒数。黄成模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以村为主,重心下移,利益导向,排忧解难”的计生工作思路,要求计生干部转变观念,对计生对象多一些温暖和帮助,少一些生硬和命令,尽心尽力把服务工作落实到每一户计生对象的家里,把思想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育龄夫妇的心坎上,把节育措施落实到每一对育龄夫妇的身上。
2002年6月,黄成模来到板桥镇抱利村走访计生对象,在村头与一群农妇聊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时,旁边一位妇女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仔细询问,黄成模得知这位妇女叫陈四娇,在生育了两个孩子后主动去医院落实了永久性节育措施。没想到一年前3岁的孩子意外死亡,夫妻俩悲痛欲绝,当天听到黄成模讲起计划生育,陈四娇不由得悲从中来。黄成模当场表示:你们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实行计划生育,应当受到表扬。现在遇到了不幸,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
黄成模马上责成市计生局出面协调,请省计生生殖医学中心想办法,一定要帮助陈四娇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方便联系,黄成模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给了陈四娇。
此后,黄成模4次登门看望陈四娇,3次向省人口计生局打电话求援。在省人口计生局的协调下,省计生生殖医学中心免费为陈四娇实施了试管婴儿手术。2004年8月11日,陈四娇在东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产下了一个孩子。再度喜获爱子,夫妇俩激动万分,逢人便说:“是黄书记帮我们找回了一生的幸福。”
陈四娇的经历,在当地被广为传颂。抱利村的14户计生对象,很快就全部落实了节育措施。
“专门为企业职工找对象发红头文件,这恐怕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这就是当年在东方市家喻户晓的“黄九条”
每次提起“黄九条”,原中海石油化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加玲心里特别感动。他说:“专门为企业职工找对象发红头文件,这恐怕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黄九条”指的是东方市为帮助中海石油化学有限公司职工解决择偶和两地分居难题而出台的相关规定。因为这些规定是在黄成模的倡议和主导下制定的,共有九条,故而被中海油职工亲切地称为“黄九条”。
中海石油化学有限公司是东方工业的龙头老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大颗粒尿素生产基地。然而由于地处偏远,近3年来公司共有40多名业务骨干流失。原因之一是公司员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择偶难题或两地分居问题。为让这部分业务骨干能够在海南安心创业,中海石油曾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方案,但效果甚微。
黄成模得知了中海石油的这一难题后,当即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海石油职工的择偶和两地分居问题。随后,东方市出台了《关于解决中海石油技术业务骨干择偶难问题的若干规定》,即“黄九条”。
《规定》内容包括:对与中海石油技术业务骨干结婚的本地一方,在本市直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可奖励一级工资;在本市各乡镇、各部门或学校工作的在编在职干部或教师,可调进城区相关单位或学校工作;在本市各服务行业工作或无工作的社会人员,属农村户口的可办理农转非;本科以上学历的待分配大学生,可安排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在本市以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配偶,可对口调进本市有关部门或单位工作等。
38岁的工程师赵希宝是“黄九条”的受益者之一。2002年7月,赵希宝从辽宁调入中海石油不久,就准备把当老师的妻子也调过来,但几经努力,一直未能找到接收单位。两地分居的生活,让赵希宝苦不堪言。正当他萌发远走高飞的念头时,“黄九条”出台了,妻子顺利调到了东方市二中任教,小孩也就近进入铁路小学就读,一家人又终于团聚了。
《规定》出台后的1年,东方市就为中海石油解决了15对夫妻的两地分居和工作调动等难题,为企业留住了人才,温暖了人心。
结语
闲暇时光,黄成模总爱到海边走走,展望东方的美好前景。
“我愿做一颗种子,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黄成模是这么说的,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如今的黄成模就要离开他工作生活了五年的东方市,迎接党交给他的新的工作岗位,就要离开感恩平原这篇饱蘸他心血的热土,然而黄书记在百姓心中树起的一座共产党员的历史丰碑将长久地传颂在这片懂得感恩,回报感恩的土地……(全文完)(人民网记者:盛卉)
(附注:黄成模现调任海南省工商局局长)
(责任编辑:袁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