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因为这只小虫子? 浙江一个家族四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图)

发布时间:2020-08-09 10:00 | 来源:都市快报 2018年08月03日 09:45:40 | 查看:871次

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家铃 周素琴

  对上虞21岁的小王(化名)来说,短短一个月时间,梦魇一般,外公外婆相继去世,大姨多脏器衰竭,自己也高烧不退。他们发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发烧、腹泻、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骤降。

  究竟是什么病,如此来势汹汹?

  7月初,小王和大姨沈女士(化名)被相继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他们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这是一种主要经蜱虫叮咬后传染的病毒,一旦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往往起病急,进展快,患者会有多脏器的累及,甚至失去生命。

  “我们就是在和死神抢时间。从接诊、确诊、隔离、会诊、24小时监护、抢救,到最后病情逐渐好转、康复出院,这一路,即便是和病毒打了很多年交道,也是神经紧绷,丝毫不敢懈怠。经过医院多学科团队综合救治,最终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季淑娟副主任医师说。

  周末夜里来了一个让我汗毛倒竖的病例

  以下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感染科季淑娟副主任医师的口述——

  这个日子,大家怎么都不会忘记,2018年7月7日,星期六。

  值班,夜已降临,我睡意正起,电话铃却响了。

  发热门诊医生:“感染科二唤吗?有个病人发热3天,白细胞低,血小板低,登革热抗原抗体阴性。他家里有一个病人(编者注:病人外公)也是发热,血小板低,已经去世了。还有一个(编者注:病人外婆)在监护室抢救……”

  立刻汗毛都竖起,睡意全无!

  这个电话信息量太大太深刻了:传染病?传染性很强?致病力很强?死亡率很高?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我做好防护后,赶到门诊,仔细询问小伙病史。

  暂且叫小伙子小王吧。21岁,上虞人,中等身材,人瘦瘦的,长得很文气,就是没什么精神,人蔫蔫的。检查发现,小伙子高烧39℃,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全身肌肉酸痛,血常规白细胞只有2000多,血小板也只有8万,但是C反应蛋白正常,颈部有少许瘀点。从初诊来看,像是病毒感染,而且可能是个特殊的传染病。

  登革热?甲流?禽流感?一连串传染性疾病蹦入我的脑海,但又不太像。情况紧急!我把患者的相关信息发到了医院感染科的工作微信群,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回应,大家正分析病情时,我接到了医院副院长、肝病感染科主任俞云松教授的电话,让我把病人收治到负压病房,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做好最高级别的防护,同时了解其他患者的情况。因为患者高烧伴血小板减少,俞教授判断,患者可能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这是一个马不停蹄的夜晚。

  一边是腾出负压病房(无菌隔离病房),做好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防护工作。每进一次病房,护士们都要全副武装,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反复和家属强调病情的特殊性,减少家属和患者的接触。

  一边是医院的保健科主任朱雅芳,马上联系了江干区疾控中心。

  第二天一早,疾控中心来医院采集了小王的血液样本做检测,当晚10点,检测报告出来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小王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我们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这样来了。

  小王一个人住在隔离病房里,内心惶恐不安,刚开始几天,他情绪有点低落,不爱跟人说话,加上发烧拉肚子,显得很虚弱。我们的护士,除了尽心护理,还尽可能鼓励他。随着临床指征的好转,小王发烧、拉肚子、肌肉酸痛的情况慢慢缓解,内向的小伙终于有了笑容,也爱和护士说话了。

  7月18日,区疾控中心再次检测了小王的血样,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阴性!

  在感染隔离病房住了12天后,小王终于出院了。

  小伙的大姨也发病了

  就在小王入院的第三天,7月9日,小王的大姨沈女士(化名)也出现发烧、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症状,家人赶紧把她送到我们医院。

  立刻开通绿色通道,直接开具住院证收治单间病房隔离。

  傍晚5点多,沈女士送达,我们发现她的病情远比她外甥小王要严重得多。除了高烧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她连说话都没力气,神情淡漠。

  有了小王的经验在前,我们考虑沈女士也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再次联系疾控,采血样检测,果不其然,又一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这是一场和死神的赛跑。

  沈女士进来时,已经知道爸爸妈妈都去世了,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很差。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得了跟我爸妈一样的病,我不要治了。这个时候,作为医生首先要做的是安慰她,尽量减轻她的恐惧感。毕竟身边的至亲都是在未知病因的情况下去世的。

  沈女士的身体状况也让我们揪心。她已经出现了急性肾损伤,而且血小板很低,身体出血,肚子痛,体内淀粉酶指数高,有急性胰腺炎。

  虽然知道她确诊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但是每一步的治疗,也像在钢丝上行走,不能出一点岔子,我们护士更是24小时密切观察着她的病情。

  7月13日,是最考验我们的一天。那天早上,沈女士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指标开始升高,心功能很差;心衰指数BNP也明显升高,正常值300以下,她达到了2万多。心超EF值很低,心肌收缩已经不是那么有效了。这意味着,她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心衰,人可能随时就没了。

  医院马上启动了多学科会诊,监护室、心内科等专家赶来一起讨论抢救治疗措施。

  抢救时,沈女士还一度出现了咳嗽咳痰的情况,炎症指标很高,肺部出现感染……

  好在抢救及时,沈女士也很争气,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在感染隔离病房住了13天后,7月22日,沈女士康复出院,我们护士给她送了一束花,祝贺她重生。

  昨天下午,她来复诊,白细胞血小板都正常,心功能也很好。她说,去鬼门关走了一遭,更要好好活着。

  作为医生,看到她能恢复得这么好,也替她开心。

  小伙子和他的大姨

  并没有直接被蜱虫叮咬

  怎么会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据了解,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边的草丛时,可能不小心被蜱虫咬到没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而没有及时确诊治疗,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为照顾外公,有亲密接触,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触和护理病人时,不经意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肝病感染科主任俞云松教授提醒大家,蜱虫主要生活在森林、丘陵地区,眼下天气热,大家穿得单薄,皮肤裸露在外,去草丛或者树林里玩耍时要格外当心,做好保护措施。

  “如果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近期去过疫区旅游,就要警惕是不是‘新型布尼亚病毒’,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帮你识别。感染这种病毒,病死率较高,有15%-30%。如果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俞云松教授说。

  记者检索文献资料发现,《四川农业科技》杂志,2011年第9期刊文《卫生部首次披露 蜱虫病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卫生部近日首次披露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蜱虫病。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确诊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尽量单间隔离。

  今年我省已出现多例蜱虫病危重病例

  上周,都市快报和都市快报官微都发表了《疑因蜱虫叮咬!浙江3个月出现5例“新型布尼亚病毒”重症患者,1例死亡!》一文,今年5月以来,浙江省人民医院陆续接到5例该病重症病例。

  5例重症病例,3例来自淳安,其中1例死亡,1例来自浦江,1例来自浙北山区。

  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黄海军副主任医师说,每年5-8月都是“蜱虫病”的高发期,这个时间段大家户外运动增多,皮肤裸露得也多。患者几乎都不是城里人,以在田间、野外活动的农民为主。

  “被蜱虫叮咬,最可怕的是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我们医院今年5月-7月收治了5例重症患者,可以说是近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往年,据我所知,一个淳安县1年也只有一两例。今年,光是我们一家医院就收到3例来自淳安的该病病例。”

  黄海军医师话语间有些担忧:“教科书认为,该病例主要是蜱虫叮咬传播病原体,感染病毒后通过叮咬人类,使人类传染,‘但存在人与人之间 二次传播的可能’。这就提醒我们医生,要密切关注该病病例,必须做好严密的防控措施,以免造成二次传播。”

  牛、羊、狗等动物身上均可以发现蜱虫

  被蜱虫咬后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

  前几天,浙江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的官方微信“浙江健康教育”发布提醒,要大家近期注意蜱虫危害。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防制专家在野外探查该虫的相关情况。

  台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胡雅飞说,从蜱虫监测结果看,今年蜱虫数量和密度与往年类似,常见的牛、羊、狗等动物身上均可以发现蜱虫。

  蜱虫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的蜱虫,当人或动物经过时就可以爬附到身上。

  “被蜱虫叮咬,可能会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容易出现重症。大家到野外活动,还是要做好防护,小心蜱虫。”

  该病症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不必过度恐慌

  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虫

  叮咬后才会发病

  4月底,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蜱虫”,也做过健康提醒——

  1.野外郊游或劳作当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等。一旦发现有蜱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观察身体状况。

  2.被蜱虫叮咬后,发病与否取决于蜱虫是否携带病原体,只有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后才会发病,所以不必过度恐慌。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或体征,要及时就诊!

  3.健康者如果接触蜱虫病患者的体液,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接触黏膜部位,在随后的1-2周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