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5 13:46 | 来源:人民网 2006-02-27 | 查看:5734次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题:党员谭妈妈(下)
管百家事 解百家难
“小巷总理”既管“三尺门外”,又管“三尺门里”。锅碗碰瓢盆的事,在谭竹青看来,绝非小事。她说,要想全社会稳定,首先一家一户得稳定。
委上有户王姓人家,婆媳不和。老太太爱挑剔,媳妇把粥煮稀了,她说“跑汤了”;煮干了,她说“糊嗓子”。一来二去,婆婆看媳妇不顺眼,媳妇对婆婆也没好气。厚道的儿子夹在中间难做人,在家干着急,上班打蔫巴。
谭竹青从侧面摸清了情况后,决定先跟儿媳谈:“老年人的旧思想比较多,当晚辈的得尽量担待。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真心用行动去感化她,她总会高兴起来的。”儿媳开窍了,谭竹青马上去做老太太的工作:“咱们上岁数的人,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年轻人。她在外面工作也挺累,咱当老人的得帮她干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你疼她,她也会孝敬你。”
谭竹青前后去了王家十多次,有了活儿就一边帮着干,一边唠。绵绵话语终于打开了婆媳二人心头的两扇窗。她们的关系日渐融洽:儿媳每天下了班,先向婆婆问寒问暖,每月开支或过节都买些婆婆爱吃的食品;儿媳下夜班,也时常能吃上婆婆给做的可口饭菜。没多久,“矛盾家庭”被评上了“文明家庭”。
王家是“文斗”,还有的家是“武斗”。一天晚上,十委一户居民的闺女被婆家打得鼻青脸肿,哭着跑了回来。她的哥哥火冒三丈,带着两个弟弟,叫上几个邻居,连夜骑车去找妹妹的婆家算账。谭竹青得信儿后,一溜小跑赶来,可小伙子们早没了影儿。她急忙拦了辆车,一路追了过去。
此时,婆家也聚集了十几个人“应战”。双方对峙,看热闹的人都吓得回家关了窗门。紧要当口儿,谭竹青气喘吁吁赶到。她横在中间,大声说:“你们这样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谁要动手,就先打我!”被“镇唬”住了的双方知道这老太太是从10多里地以外赶来劝架的委主任,一个个脸红了,纷纷把棍棒扔掉,悄悄地走开了。
几十年来,谭竹青和居委会成员相继调解大小纠纷300多起,防止矛盾激化近百件。因为调解出了名,外委的群众都慕名来找谭竹青,她成了区上的义务调解员。
她直了“歪脖树”
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个男青年,他是长春东大桥一带有名的“小霸王”,因打群架被人用刀扎伤了脊梁骨。没人来看他:母亲早已去世,亲人疏远,那些“哥们儿”也不再理睬他这个打了“败仗”的“兄弟”。
这时,门开了,谭妈妈拎着水果、糕点走了进来。抚摸着他的头,谭妈妈和气地说:“好好养病,想要啥,我给你买。”第二天,谭妈妈又来了,带来熬好的汤,耐心地讲了半天做人的道理。“我可怜你这个从小没娘的孩子,你放心,今后你的一切我都包下了。”这个“拼命三郎”,过去刀扎进肉里2寸深,骨头露在外边都没掉泪,终于止不住呜呜地哭了。
出院后,谭妈妈把他安置在委办企业。为了不使谭妈妈失望,他脏活累活抢着干。过去的“哥们儿”来找他“助拳”,他不但不去,还劝他们别干了。他要结婚了,谭妈妈拿出钱,替他筹办了婚事。后来,他加入了共青团,成了房屋维修队队长。
另一个“三进宫”的青年,爸爸嫌他不争气,要和他断绝关系,他自己也破罐子破摔。谭竹青对他爸爸说:“你不要他,我可白捡个儿子啦!”谭竹青带着几名委干部到拘留所去看他。他从拘留所出来的那天,谭竹青借了辆车,把他接到自己家。先给他倒了杯水,然后端出专门给他煮的饺子,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吃吧,别难过,我相信你能改好,你今后一定能干出个样儿来!”望着谭妈妈慈祥的面容,他吃不下去了,一头扑在炕上,放声大哭:“谭妈妈,以后我再也不犯错误了,不给您添麻烦,我要重新做人!”不久,谭竹青给他安置了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他被区里评为学雷锋标兵。
有人形容失足青年是“歪脖树”,再难直了。多少年来,在谭竹青和其他同志的帮助教育下,十委一棵棵“歪脖树”却都被直了过来。全委几十名失足青年全部有了明显改变,十几年来,委里再没有发生过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奉献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谭竹青一生获得170多项荣誉称号。她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然而,这位给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利税的“小巷总理”,个人物质生活却非常俭朴。
在谭竹青的家中,记者见到三件破棉袄:一件是黑地白花的对襟棉袄,上面破了一个大洞,它陪伴谭竹青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走到七十年代;一件深紫色按扣棉袄,两个袖口处打着补丁,它陪伴谭竹青从20世纪七十年代走到八十年代;一件紫红色的褪色唐装,是1985年女儿给她做的,这件衣服,她一直穿到去世。谭竹青舍不得自己穿好的穿新的,却每年掏腰包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做几身像样衣裳。
社区工作人员展示一张谭竹青的工资单:1981年至1989年,每月工资20元-30元;1990年至1995年,每月工资120元-150元;1996年至2000年,每月工资300元;2004年至2005年,每月工资890元。
1983年以来,街道党委先后几次准备给谭竹青晋级,她都婉言谢绝。十几年来,按照街道办事处经济承包合同等规定,谭竹青应得奖金15万元,可她这钱一分也没要,全都用来发展社区经济和帮助困难户、军烈属了。1996年,省里有关部门组织劳模出国考察,每人需交3万元。谭竹青主动放弃了这个好机会,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了社区绿化上。
1985年,居委会要盖幼儿园,地皮不够用,谭竹青主动提出把自家本来就相当紧张的两间平房无偿拆掉半拉,给幼儿园。拆房那天正下大雨,儿媳脸上雨花裹着泪花,谭竹青硬着心肠指挥儿子砸墙搬砖。从此,她一直坚持到1996年年底,社区安居工程全部竣工,才随最后一批回迁居民搬进楼房……
长春,别名“春城”。在广大居民的心中,谭竹青就是永远的春风。她把温暖长久地留在家家户户,化作孤寡老人、下岗职工、同事、亲朋思念的泪水和无言的感动。
(责任编辑:郭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