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1 21:53 | 来源: 思政学者 2020-07-02 | 查看:3144次
(冯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对于党的建设发展、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从百年发展历史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意义重大。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的关键节点,既要看到学科设立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历程,也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积淀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渊源。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贯通,才能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全局。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认真总结其经验和优势,抓住关键,找准重点,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建党到思政学科设立期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要把握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奠定的根和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概念也是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逐渐形成与确立的,这一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相关理论探索的突出表征。党在成立初期面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发动工农革命的历史任务,因此,这一时期较多使用宣传工作概念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随着武装夺取政权成为党的中心工作,政治工作概念使用频繁,革命军队建立之初即通过设立党代表、支部建在连上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推进,1940年3月,陈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生毕业会议的讲话中较早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一词,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推进到新的阶段。同时,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与理论抽象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古田会议决议》《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等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献先后面世,这些文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组织形式、工作制度、政治工作传统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毛泽东在1949年10月强调贯彻中共中央对绥远起义人员实行团结改造的方针时,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表述,并在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重申了这一概念。这一时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仍多交替使用。值得关注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政治前提,高校逐渐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冲击而一度陷入停滞。(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渐恢复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拨乱反正,并开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构建问题。1980年5月,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拉开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大讨论的序幕。在进行广泛科学化讨论的基础上,198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宣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设立,此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逐渐成为规范性、专业性术语,指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境界。
在历史演进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实际一脉相承,逐步积累和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根基。欲明道,必先为史,历史、现实与未来从来都是相通的,“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以历史思维观照学术进展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本身具有史学属性,方法论视角的历史思维与技术层面史学研究方法的碰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深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历史回溯中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主要成就、梳理提炼其基本经验,是加强与改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推进其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发展进程逐渐实现由事实存在向学科存在、由碎片化研究向系统化研究的转换。有碎片化研究的积累与传承,才有系统化、学科化研究的突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这一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及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行的理论探索,既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系统化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前后的继承与演进。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系统化开展,并在研究实践中逐渐明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归属,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同时立足实践发展探索创新研究方法,积极谋划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系统构建,不断推进学科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进程。
(一)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归属,促进学科化发展
学科归属的清晰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归属不明的逻辑背后是研究对象模糊、话语体系混淆。基于明确学科归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后,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定位进行了广泛的学理探讨,在不断对话中逐渐达成一定共识:即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具有特殊属性的交叉型学科。其一,从一级学科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具有历史属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构成。一方面,“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存在于历史空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伴随着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伴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而创立和形成的”[2]。因此,从宏观视野来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是中国思想史、政治史的组成部分,其与经济史、军事史等共同绘就完整的历史图景。另一方面,从其研究对象及任务来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一门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条件、环境、主体、客体、进程、结果,以及形式内容、组织机构、方针原则、经验教训等”[3]。凸显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其二,从二级学科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共党史的交叉学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在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门学科的结合点上生长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中共党史的分支学科,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既属于历史学科,又属于理论学科”[3]。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同向而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脉络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视域内,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构成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干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名正则言顺,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归属,既为以往的研究积累指明了价值所在,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学科范式,向学科化方向纵深发展。
(二)在史论结合基础上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推进科学化发展
立足学科基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抓住史论结合这一学科特性和思维视角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奠定了科学化发展的基础。其一,史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化是学科发展的前进方向、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而言,其科学化发展就是要求以科学方法审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把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科学的研究思维与方法是学术研究活动实现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既具有历史属性,也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史”“论”并举是其内在之义。从这一特殊性出发,部分学者开始注重将“史论结合”作为一种研究思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活动过程中,秉持以史为基,论从史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科学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与学理积淀。其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一般意义上讲,年轻学科普遍面临低起点与广空间并存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而言亦是如此。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宝库。因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成为学界研究的聚焦,成果荟萃,有的是史论结合,表现出相当的深度”[4]。在相关政策支持与学界共同努力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向不断拓展与细化、研究阐释持续深化,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厚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表现形式多集中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文献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史专业类著作与教材的整理出版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相关期刊、学位论文的发表。(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同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质量也在逐步提升,相关研究项目及成果在评优评奖中表现突出。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入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张耀灿教授2003—2005年主持了‘新世纪高校百门精品教材出版计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一批优秀成果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3]。科学性是学科研究的价值所在,也是学科发展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以史论结合的科学思维凝聚和揭示经验、成就和规律等科学性认识,奠定了科学化发展的基础。
(三)持续探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法,深化规范性发展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研究方式、方法不仅关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关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同时它也是研究重要的规范性力量。从特性来看,研究方法是一个动态性范畴,这种动态发展性一方面源于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动中,同时研究方法自身也是在一定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因此,随着时代实践演变与研究对象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是推进研究的必然选择,探索创新之目的在于提升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间的匹配度与适切性,推动研究活动顺利开展,不断深化研究的规范化发展。在回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程,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之初,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选取与确立。学科设立之后,作为一种系统性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立足于时代与实践发展,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首先,研究方法逐渐注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特殊性。一方面,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学界形成了阶级分析、科学分析、归纳演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资料采集与筛选相结合等具体方法,在以上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同时,部分学者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法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出发,提出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创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法,须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属性为基点,兼顾学术性与实践应用性,形成具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特性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法成为学界一大研究议题。其次,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包容。注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并不等于倡导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相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交叉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要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5]。唯有如此,才能对研究对象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研究,全面把握其本质与规律。随着研究方法的积淀、发展并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范式也逐步形成,为研究的规范开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保证。
(四)积极谋划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系统构建,推动系统化发展
随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化完善,其越发成为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多元系统,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动,形成需要系统构建的整体。其一,系统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系统具有普遍性,“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6]。反映这种普遍联系的系统性是以揭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为使命的学术研究成熟发展的重要标识。“任何一门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作科学”[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性特征的彰显是其持续发展的内在之义,诸多学者对此形成了共识。如王瑞荪指出,“没有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就很难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统一性和规律性”[8]。冯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尤其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9]。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系统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提,也是系统建构的前提、依据、可能和必然”[10]。其二,在系统思维指引下谋划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正是基于对系统性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重要性的认知,以系统思维谋划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张艳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析框架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逻辑主线即意识形态,在逻辑主线明晰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分析框架可以以时间为纵轴,以实践活动为横轴,予以建立”[11]。陈金龙立足学界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分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等方面,都有拓展的空间和深化的必要”[12]。众多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系统谋划提供了思路,对研究的系统化开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经验。即坚持学术研究与助力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历史研究与满足时代需求相结合,积极推动历史经验的时代性转化;坚持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坚持思想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助力培育担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等,为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坚持学术研究与助力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术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和运用规律,这与党的中心工作相辅相成。掌握和运用规律将为助力完成党的中心工作提供强大力量,党的中心工作为探究规律、深化研究提供了线索。两者相互促进形成的协同机制指明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正确方向。其一,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是正确把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方向的客观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3]。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立足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并将其贯穿于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发展服务,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突出表征。为此,党在各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是透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历史逻辑、揭示其生成规律的切入点。紧密结合这一切入点开展研究,是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主线进行理论探析,确保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障。其二,密切联系党在各历史时期、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研究。党的中心工作随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动而实现具体化,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须准确把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心工作,为理论研究提供抓手和着力点。如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与阶级斗争矛盾,带领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是党的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14]。随着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特别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5]。对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探究无不紧密围绕党的革命斗争任务展开。把握这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协同机制就找到了深化研究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历史研究与满足时代需求相结合,推动历史经验的时代转化
历史研究的目的除了还原历史真相、把握历史进程,更在于观照现实,找到解决时代课题、满足时代需求的指引。首先,回应时代课题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6]。反映时代所需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时代纵横中进行,在回应时代课题中获得持续发展动力。从这一角度而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进程即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回应时代课题、满足时代需求的过程。党成立伊始就牢固树立在回应时代需求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并于时代课题的更迭中形成稳定态势,作为一种工作传统固定下来,促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反映时代、解答时代、引领时代上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在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中促进历史经验的时代转化。历史是发展性与承继性的结合体。知史以明今,将历史经验凝练上升为一般规律进行传承与应用是历史价值的凸显。“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7]。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成为揭示规律、指导现实、满足需求的思想宝库。促进历史经验的时代转化,立足本来,面向未来是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具体而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可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为解答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新课题提供思路与方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是这种历史思维与时代使命的现实注脚。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愈发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三)坚持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是研究深化的关键力量,推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绝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其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体系,属于理论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属于实践形态,两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内涵。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一不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盲目性,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则显空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逻辑相融合的历史。(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其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双向互动是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依托。一方面,理论研究源于实践活动,“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18]P57-58 同时,实践应用是理论研究的旨归,“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19]。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双向互动是提升理论阐释力、现实解释力的前提,这种双向互动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揭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在历史回溯与规律把握中不断破解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四)坚持思想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做好当前和未来的工作,而这需要一代代优秀人才来实现。其一,培养党的事业与国家发展所需人才是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需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与落脚点。将以人为本作为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以培育时代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0]。邓小平强调,“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18]P36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四有新人”的主张。其后,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不断深化认知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系统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21],为新时代的人才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二,在思想研究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使命彰显。把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规律,培养担当历史发展重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使命。“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2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培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生力量的推动力。一方面,知史明志。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脉络中,展现无数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强前赴后继,以激励研究者与青年学生生发爱国情与报国志。同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通过对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时代人才中的角色定位、功能价值、作用机制、制度安排等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溯源,在历史逻辑中把握人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以思想引导为切入点帮助青年抵御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助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育。
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展望
回首过往以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取得系列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面临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研究应将推进规范性建设和聚焦重点内容研究相结合,在构建完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特有的研究范式的同时,通过规律把握开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着力发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贡献,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检验评价功能,立足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体系,深化拓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一)构建完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特有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为研究者提供惯用的逻辑架构与理论体系,是学科实现规范发展、逐渐成熟的一大标志。范式理论最初为西方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是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随后,这一理论被逐渐引入各学科并成为学科规范性发展的表征与推进力量。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以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为契机,诸多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开展研究,并取得一些理论进展。如有的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内含科学研究共同体及其共同拥有的学科背景、理论框架、研究方式和范畴体系等结构要素,是这些结构要素整合起来的科研机理、总体效益与逻辑力量”[23]。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的明晰及其发展阶段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主要聚焦于社会哲学范式、人学范式、科学实践范式、文化范式等。其中,伴随马克思主义人学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中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论争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研究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的构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范式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普遍性,又具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树立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范式的独特意识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界需要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范式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要构建什么样的研究范式以及如何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范式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力求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在总结积累已有研究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构建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要求,又凸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自身属性的研究范式,实现一般与具体的统一。
(二)以党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引领,开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基于这种特殊重要性,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针对其内涵与外延虽存在一定分歧,但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上达成了基本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不一蹴而就,也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着人类历史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动态范畴。就像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历史进程的产物,其与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与阶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4]。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发展进程是具有其内在客观规律的自然过程,尊重历史、继承历史、发展历史是促进历史前进的不二选择。从这一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构成发展的资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发展的历史嬗变与逻辑演进,其中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类型多样、内涵十分丰富,出于研究目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百年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回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具有榜样、警示效应。领袖英雄人物的示范作用、反面事例的警示作用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使命认同。此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等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规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类实践活动总是处于历史条件之中,一定时期内未被发现与利用的资源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从而可以推进其逐渐成为现实意义上的资源。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运用在充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为深入、广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史资源提供了可能。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规律,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是要挖掘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其向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二是针对已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掘其可利用程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注重发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与党的理论创新密不可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与党的理论创新史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既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构成,又是理论实现创新发展的推进力量。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散见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价值研究中,还未形成系统化、普遍性的研究成果。深入发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贡献既有助于帮助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促进其深化发展,也有助于继续发挥并强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对党的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其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这种推动作用主要通过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创新就某一研究主题得出新判断、取得新结论,促进现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此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史料、史实为研究立足点,翔实史料的搜集与分析有助于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为党总结经验和揭示规律从而为实现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理论创新是党始终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指引。纵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与现实互为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彰显出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欲实现创新,须在理论上有所发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无不与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相关联。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实践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而总结、凝练新的理论与方法,也有助于促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实现创新性发展。
(四)着力发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检验评价功能
评价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发挥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党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从评价角度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政策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政策等相关政策发展轨迹的历史注脚。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透视党的政策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面镜子,彰显出一定的评价功能。目前,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相关评价已在实践中逐步推进,但评价的实施水平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发展水平及期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评价功能尚未充分显现。破解评价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状况,完善相关评价,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评价功能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一,系统构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评价体系。评价具有系统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代化,健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程序,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25]。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评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的整体当中考量,对评价的主体、客体、介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予以整体规划、统筹建构,以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的评价实践。(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促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评价功能的充分实现。如前所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政策具有天然联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评价功能突出表现于对相关政策的检验评价作用,即通过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规律,为党的彼时与现时相关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评判提供参考,以推进其科学发展。目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之于党的相关政策研究的刺激作用还比较弱,其评价功能还未充分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对党的相关政策评价作用的探索,是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评价功能的客观需要。
(五)立足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体系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必须立足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研究整体,在全局把握中找准定位,在多学科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跨学科视野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属性使然。无论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下位构成,亦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门新型独立学科加以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均是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产物,这种交叉学科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须将跨学科思维贯穿于研究方法的择取、研究体系的设计等具体过程。此外,多学科视野构建研究体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科技与社会的纵深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已然成为现代科学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多学科研究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百年历史是党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空间与维度,是多学科探索研究的基础资源,其中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须以此历史维度为基点,深入探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发展进程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发展进程与规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与价值等问题,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体系。同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多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客观存在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因此,强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有助于促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体系的完善,也是科学解答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时代命题的重要促进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要坚持百年史研究与阶段史研究相结合,既体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历程的普遍性,又关照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历史回溯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一般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历史滋养,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多学科研究体系提供有益补充。(责任编辑:杨佳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8-01-06(01).
[2]韩振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1.
[3]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进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22-25.
[4]刘建军,马瑞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51-5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7]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邓晓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
[8]王瑞荪,竹立家.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22.
[9]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3-7.
[10]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1]张艳红.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亟需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73-176.
[12]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视域拓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45-5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1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7.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1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2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1]冯刚.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述的理论蕴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70-180.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23]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3-9.
[24]冯刚,高会燕.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蕴含[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6-23.
[25]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
(文章选自《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4期)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