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聂大伟”和他的同事们

发布时间:2020-06-18 15:3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6月18日 05 版 | 查看:1089次

今年2月初,北京市丰台医院职工聂长春、放射科医生董长冬和另一位朋友3次到医院附近最大的超市为医院同事购买饮料,并免费送到各个科室。而这个超市,前不久刚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人来过。

  1月26日,丰台医院的小卖部提前营业。复工第二天,小卖部的门上就多了一张用A4纸打印的通知:“为保证本院医务工作者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春节放假期间凡来医院就诊的感冒、发热患者,凭挂号条可在本院小卖部免费领两个口罩,送完为止。”通知正是聂长春贴的,在医院里人们更习惯称呼他为“大伟”。

  聂长春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到大家。聂长春6岁时,因一场事故右腿被截肢。在生活中,但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想着要“帮衬一把”。

  疫情发生以来,聂长春时刻关注着相关信息。“武汉同胞在受苦受难,恨自个儿没有学医,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到一线。”聂长春说,当时,看到“医院卢守华院长和宋雄英书记等领导放弃休息,带领医护人员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泪点低”的他决定做点儿事情。

  他和小卖铺售货员李红把家里储备的口罩拿出来,凑了几百只,无偿送给就医的患者。当时“一罩难求”,这些口罩显得格外珍贵。

  病人带上口罩也是对医生的一种保护。那时,医生也正面临着物资紧张的挑战。这一点发热门诊护士长于洁体验最深。

  疫情初期,安全感与防护物资基本画上了等号。医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都开始频繁申领口罩,哪怕并不必要。

  兼任医院感控处副处长的于洁找到物资处管理人员,要求在口罩申请单上增加自己的审批权限。她知道越到关键的时刻,越需要把物资管控起来,用在刀刃上。当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陆陆续续地传到于洁的耳朵里,好在医院领导选择相信她的判断,和其一同担责。

  2月初,小卖部的口罩也被人们领光,即使是防雾霾的普通口罩也没了。

  “一开始计划只发给发热或者感冒的患者及家属,但后来基本任何人都给,连挂号条也不要了。”聂长春记得,一天下午有位50多岁的大姐走进小卖部,说家里有人生病住院,全家人都没有口罩,无法进入病房。她恳求能不能多给几个,花钱也可以。聂长春一口拒绝了“交易”的请求,但给了她一包口罩应急。

  那段时间,口罩的需求仿佛就是个无底洞,聂长春不得不开始用高价购买口罩。他找到一位朋友,商定以2.5元的单价购买1000个口罩,没过多久,朋友告诉他,每个口罩的价格涨到了3.5元,他说“可以”。即便如此,交了定金也依然没有等到口罩。到后来,他最终用8.5元的单价在其他地方购买了100个口罩。小卖部售货员李红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送出去50多个。

  口罩连同购买的饮料,他总共花费了大概1万多元。了解到大伟的行动后,很多同事纷纷主动联系他,“泌尿外科的张文主任,普外科的王海滨医生,他们都主动联系我,希望和我一起完成这件事。”聂长春说。

  对一线医护工作人员来说,来自同事的关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1月21日起,于洁就开始忙了起来。她和发热门诊王海丽主任一起组织同事对门诊布局进行调整;与感控处的同事一起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文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制定防控措施;她还带着感控处全体人员马不停蹄地对全院各科室的防护备品准备情况、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相关知识进行了严格检查。据介绍,丰台医院发热门诊共完成了22例疑似病例、4例确诊病例的筛查和转运工作。

  与于洁在院内坚守不同,骨科的潘恒与麻醉科的江磊则走出医院,担负着丰台区医院观察点的防控工作。他们每天穿着防护服,从早忙到晚,不仅要送餐、查体温,还要关注隔离人员的心理状态。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