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腿英雄”走出大写人生

发布时间:2020-06-13 18:20 | 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12日 03 版 | 查看:1051次

本报特约记者 丁广阳 通讯员 王余根 邱柏星 

24岁,他为了祖国,把双腿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30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成为党员楷模——

  他,就是南京军区某师特等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杨仕春。

“没有什么不能交给党”

  “人生的精彩,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永不言败。”伤残后的杨仕春要过的第一道坎,就是重新站立和行走。1985年9月13日,杨仕春第一次用上假肢。残肢末端传来的剧痛直冲脑门,杨仕春一个踉跄,重重地摔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

  杨仕春没有退却。他天天练站立,天天练迈步,汗水浸透衣服,血水染红裤管;每迈一步,脸都痛得变形,身子痛得打颤。25个月后,他甩掉手杖,可以用假肢缓慢行走了。之后,他学会骑自行车。失去双腿,没有一件事是容易做的。一年365天,吃喝拉撒、洗澡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技能,杨仕春一件件都掌握了。给杨仕春疗伤的医生感佩地说:“按杨仕春的伤残等级,他绝对创造了一个奇迹!”

  1985年底,杨仕春结婚,老家福建松溪县政府特意为他举办隆重婚礼。县委县政府还腾出好岗位让他挑选。面对政府的优厚待遇,杨仕春选择继续留在部队。当时,在松溪老家疗伤,家里生活拮据,杨仕春依然每月一分不少按时缴纳党费,只字不提家里的难处。他说:“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只要组织需要,我没有什么不能交给党。”

“要做事业的强者”

  杨仕春认为,没有事业的人生毫无价值;没有双腿,不能成为享受组织照顾的理由。杨仕春拜家乡名医为师,一心想通过学医,为群众和官兵服务。为此,他每天骑着残疾车在山路上奔波,一不小心,就被摔得鼻青脸肿。4年下来,杨仕春学会了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医术。当医生必须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992年初,杨仕春毅然决定考学、考证。他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常常一看就是半宿;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也不放下手中的书。1993年,杨仕春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上浙江中医学院,以全优成绩毕业,取得中医学大专学历,拿到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当上师医院的一名军医。有人问杨仕春:你一个残疾人,干嘛还要学那么多,弄得自己这样辛苦?杨仕春回答:“要做事业的强者。对我来说,无所事事才是受罪。”

“人不能忘本”

  杨仕春常说:“人不能忘本。”他始终以感恩之心对待每一个人、干好每一件事,并把这种朴素情感升华为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

  汶川地震发生后,尽管刚刚购买经济适用房还差10多万元缺口,杨仕春和妻子商量后,还是毫不犹豫连续3次捐款,总计12000多元。

  研制中药新配方,他每次都要先亲口尝一尝。有段时间,不少战士因病毒感染长时间咳嗽,但西药疗效不明显。杨仕春就外出采药。采药的水沟边又湿又滑,他摔进沟里,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但看到战士服了他采的药症状减轻,杨仕春开怀大笑。

  杨仕春家里的电话,是远近有名的“急诊”电话——随时有病人,随时出诊。患者中,不少是外来民工和困难群体,杨仕春总是替他们着想,坚持用“小药方”治好病。这些年,杨仕春的中医复诊率100%,收到群众锦旗13面、感谢信120多封。

  2007年10月,驻地一家私人诊所的老板想利用杨仕春军医身份与名气扩大业务。他通过一位患者找到杨仕春:“只要你每周利用2到3个半天到我们那里坐诊,每年给你10万元,还负责上下班接送。”杨仕春婉言拒绝。从医10多年,杨仕春一次次拒收红包。在他的影响下,师医院的医德医风深受驻地人民好评,杨仕春也成为师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假肢是杨仕春身体的一部分。一只假肢,高档的要十多万元,中档的也要两三万元,但杨仕春一直只选用几千元的普通假肢。一次,师医院吴院长陪杨仕春到上海换假肢。出发前,吴院长就想好了,这些年来,杨仕春为师医院作了不少贡献,这次一定要给他换副高档的。面对价格不菲的高档假肢,杨仕春看都没看一眼,径直走到一款最普通的假肢前。吴院长对他说:“老杨,你是人民的功臣,师里领导指示我帮您选高档一点的假肢。”杨仕春说:“假肢只要能用就行,没必要买那么好的。再说,医院也不宽裕,不要再给单位增加负担了。”这些年,杨仕春修理假肢、残疾车的费用都是自费解决,从不找单位报销。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