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天使”李晓梅的幸福家庭(2图)

发布时间:2020-05-21 13:54 | 来源:辽宁日报 2020年05月20日 07版 | 查看:2380次

   李晓梅(第二排左二)和爱人(第三排左一)、公公婆婆、大伯哥嫂、大姑姐合影。拍照的时候,9岁的女儿带着听诊器,像一名小医生一样。(本版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李晓梅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带着患者做中医呼吸操。

本报记者   葛红霞

核心提示

李晓梅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肺病科医生,她的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之家:爱人是医生,公公婆婆是医生,大伯哥嫂是医生,大姑姐也是医生……今年2月,她主动请战,成为我省第三批支援湖北襄阳医疗队队员,踏上了前往一线抗击疫情的征程。她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身上寄托着一大家子医生的希望和期盼,他们给我巨大的力量,让我无所畏惧,完成这次爱的奉献。

4月4日,在结束湖北襄阳33天的危重病区救治工作并在沈阳隔离14天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肺病科医生李晓梅终于回家了。这是她与爱人、女儿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

一进家门,爱人吴晓兵手捧一束鲜花迎上来。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花瓶里绽放的一束百合花。“结婚11年,他还是第一次给我买鲜花,竟然一下子买了两束!要是过去,我一定会说他乱花钱,不如买点儿菜,可是这次,我特别想哭……”在满屋百合花的清香中,女儿跑过来扑向妈妈,母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湖北待了那么多天,回来后一定要让她吃上东北菜。”吴晓兵说。他特意做了极具东北特色的炖酸菜。第二天,婆婆又包了李晓梅平时最爱吃的酸菜馅儿饺子。

回到单位上班后,李晓梅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我还是不习惯别人叫我英雄,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李晓梅说。

因为对医学的热爱而相爱

“一根银针走天下”,这是李晓梅从小的梦想。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中医,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技术救死扶伤。她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鼓励与支持,1999年,李晓梅如愿以偿,考上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成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名医生。

加班加点,钻研业务,李晓梅全身心投入到她喜爱的医务工作中,“我的工作需要经常上夜班,即便是在休息时间,遇到特殊患者也要立即赶到医院。”

由于工作太忙,李晓梅甚至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谈情说爱,直到几年之后,她认识了同在医院工作的外科医生吴晓兵。那时,从沈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吴晓兵正在为救治汶川地震伤者而日夜奔忙。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收了从灾区转来的十多名伤者。吴晓兵对工作的热忱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感染着李晓梅,他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战友”。一年后,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组成了幸福家庭。

幸福的医生大家庭

结婚后,同为医生的两个人经常以这样的方式见面:李晓梅一大早匆匆去上班,在医院里遇到了刚刚下夜班的吴晓兵——“吴医生,我跟你说个事儿,孩子今天有点咳嗽,你要注意一下……”“好嘞,李医生,你去上班吧,孩子交给我。”他们偶尔会互相称对方为医生,并以这种幽默的方式打个招呼。

他们也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个夜晚:二人同时上夜班,分别在同一层楼的内科急诊室和外科急诊室。深夜,患者情况平稳后,李晓梅会给爱人发条微信:“你怎么样?还在忙吗?我刚给家里打电话了,孩子今天睡得挺早,放心吧。”

让李晓梅感到幸福的是,公公婆婆、大伯哥嫂、大姑姐等亲人都是医生,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病例。一天,因为一个急诊病例,脑外科的公公、心内科的婆婆、普外科的爱人、影像科的大伯哥、口腔科的大姑姐展开了大讨论,各抒己见。这时候,9岁的女儿走过来,用心肺复苏的标准语句说:“确定现场安全。快来人啊,准备开始抢救!”大家捧腹大笑。

疫情期间,女儿成了全家人的“保健医生”。她将75%浓度的酒精倒在一个小喷壶里,不管谁回家,都会跑到门口,给鞋底喷酒精消毒,同时把家里的门把手、走廊也都喷洒一遍。

探索用中医药方法救治患者

疫情发生后,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的号召下,医生护士们纷纷请愿前往疫区。自大年初二开始,医院17名医务人员先后奔赴前线,李晓梅就是其中一员。

抵达襄阳后,当天晚上7点,当医疗队员乘坐的车辆行驶在襄阳街头时,路上不见一台车、一个人。就在那一刻,李晓梅意识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硬仗。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垫上尿不湿,工作时间尽量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密切关注危重患者的每一项指标……每一天,医疗队员们都高度紧张,全力开展救治工作。一天晚上,李晓梅连续接收了膀胱内巨大血肿、脑梗、高血压等4名合并症患者,由于过度劳累,她甚至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李晓梅所在的危重二病区有40多名患者,其中大部分为合并症患者,这些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作为一名中医,李晓梅开始探索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一名60多岁的患者有肺癌、哮喘等病史,做过多项手术。李晓梅告诉他,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可通过中医药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李晓梅为该患者采用了穴位贴敷、耳穴压籽、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患者病情明显减轻后,特意借用护士的纸和笔,给李晓梅写了一封感谢信。

一位78岁的老奶奶合并心衰和糖尿病,入院后几次表示,对康复不再抱有希望,情绪低落。李晓梅就趴在老奶奶耳边,跟她讲道理,让她有信心。李晓梅每天都到病房,带着老奶奶做中医呼吸操,提高心肺功能。经过21天艰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奶奶终于出院了。“孩子,感谢你,感谢辽宁医疗队,盼望你们再来襄阳做客啊……”是啊,待疫情散去,天高云淡,自己与患者重逢在襄阳的阳光下,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场景。

全家人共同抗疫的日子

李晓梅在襄阳抗击疫情的时候,她的一大家子医生也都在各自岗位上战斗着。

84岁的公公坚持到医院上班,“这个时候,才是最需要医生的时候。我年纪大,工作过的科室多,哪怕帮助解答一些问题,也是对社会有所贡献。”遇到患者表扬时,公公会骄傲地告诉对方:“我儿媳妇在襄阳,那里才是一线。我们在后方做点工作,都是应该的。”

随着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临危受命,驰援湖北,各医院人手变得紧张起来,同为医生的李晓梅的爱人、大伯哥嫂、大姑姐、二姨全家,开始到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火车站等地方工作,直接参加疫情防控。为此,李晓梅将襄阳病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划分经验,防护服的穿脱流程等分享给大家。遇到合并症患者,李晓梅也会请教一下亲属中的专业医生,一起探讨病例情况。

这期间,李晓梅的女儿自主学习,并经常为妈妈加油,“老师跟我说了,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让妈妈操心,这样她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

33天后,医疗队员接到命令返回沈阳。一路上,数不尽的襄阳市民走上街头送行。医疗队大巴所到之处,有人向他们深深鞠躬,有私家车停下来让路并鸣笛致敬,有人久久地高举着感谢的横幅……

“我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作为医生应该做的,只不过是穿上了防护服,风险高一些而已,可是他们却把我们当成英雄,当成恩人,当成亲人,当成可依赖的朋友……”曾经不计生死、义无反顾前往襄阳的李晓梅说,离开襄阳的时候,她哭了一路,返回沈阳后,她跟家人讲起这些事,依旧会泪流不止。

补记

爱的奉献

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拥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拥有高尚的医德,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这是李晓梅一大家子医生的共识。

去襄阳前,84岁的公公对李晓梅说,“我是一名老党员、老医生,我们过去冲锋在第一线,从来不讲条件。如今,轮到你们保护世界了,你是咱们家的‘中医之花’,要好好地在襄阳盛开。”

那天,看着爸爸帮着妈妈匆匆收拾行装,女儿坐在地上开始大哭。吴晓兵对孩子说:“妈妈是英雄,是去消灭病毒的。我们每一个医生都要为社会做奉献,这样病毒就不会跑到学校伤害小朋友了。”女儿半信半疑,停止了哭泣。

担心襄阳的天气湿冷,吴晓兵出去买电褥子,但由于时间太晚了没能买到。

当李晓梅走进入住的襄阳宾馆时,惊喜地看到,床头放着一个崭新的电褥子。原来,想到东北人可能不习惯当地的气候,与他们对接的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医疗队员送上了这份礼物。“当我们想着责任与奉献时,当地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也在为我们做奉献,我会一直记着那个感动的瞬间。”李晓梅说。

在襄阳的日子里,每次通电话,吴晓兵都告诉她,在前线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决不会拖后腿的。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在沈阳航空实验小学上学的女儿,用微信发来了学校的宣传片。宣传片中说:“牵挂着孩子却勇敢奔赴前线的家长们,让我们记录下他们感人的故事,培养好他们的孩子,谨以此向这些英雄家长致敬!”

学校鼓励孩子以书信等形式,向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支持。女儿在微信中对李晓梅说:“妈妈,您是我们的骄傲,您的背影真美!”那一刻,李晓梅觉得女儿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需要时,我要为祖国而战。”李晓梅说,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也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不计私利,甘于奉献。

回到沈阳后,得知她是前往襄阳的医疗队员,很多人对她说:“你是英雄啊,感谢你们这些白衣天使!”

没有从天而降的天使,只有逆行而上的英雄。在父母眼中,李晓梅过去是一个孩子,但从襄阳抗疫一线返回沈阳后,她在父母眼中已成长为一名勇担责任的战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