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潘益民:护城河里,流淌着一首生命赞歌(图)

发布时间:2010-06-25 08: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4-29 11:12:15 | 查看:2230次

  2009年6月12日,潘益民的年龄被定格在了37岁。在暗流涌动的护城河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与朋友奋力将轻生跳河的女大学生推向岸边——这耗尽最后一丝体力的善举,托起了女孩生的希望,也托起了苏州市见义勇为烈士潘益民的伟岸人格。

  英雄走了,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每一个苏州市民都为之感动,为之骄傲,也对英雄的离去感到惋惜。意外发生后,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沧浪区文明办及双塔街道的有关领导都第一时间赶往潘益民家里,对英雄家属表示了亲切慰问。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还有一批批的苏州市民也自发地涌向设在孔付司巷家里的灵堂,含泪吊唁这位市民英雄,并追忆他的生平事迹。大家都说:“小潘是个好人,希望他一路走好。”

  英雄的善举不止就此一刻,从小到大,伴随着潘益民成长的亲友邻居们感触良多。“这次救人,绝不是偶然,那是由益民的人品所决定的。” 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道。

  益民妈妈说:“我们家益民从小就同情弱者。”潘益民出生在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小就非常懂事,讲仁义。上初中时,一天和同学们放学路过望星桥,他主动帮助拉煤车的大爷将满满一车煤球推上桥头。望着满脸的煤灰和脏兮兮的校服,母亲的数落声并没让潘益民停止做好事的步伐。在这以后,工地上搬砖头、请素昧平生但饿肚子的路人回家吃饭……同情弱者的侠义举动伴随着潘益民并不算长的一生。

  益民同学说:“潘益民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同学们含泪回忆,潘益民从小就是一个正义感特别强的人,关心同学、同情弱小。班上有位外地转来的同学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一般又听不懂苏州话,被班上其他同学看不起。潘益民每天放学都陪那位同学做作业、辅导他功课,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总是第一个想到他。同学们还想到:上初中时,潘益民家住在十梓街上。由于家门口临街,细心的他时常会发现有骑车的人四处寻找修车摊打气。为此,潘益民将自家的气筒拿出来放在家门前,供路人免费使用,同学施伟说:“要知道那个时候打一只轮胎5分钱,可以泡两瓶开水了”。

  益民亲戚说:“我们家小潘喜欢打抱不平。”17岁时,一个大年初一的早晨,潘益民发现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一打听得知,原来这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一天没吃喝了。面对这个素不相识的老人,潘益民帮她整理好衣装,在服侍老人吃完热气腾腾的早饭后,还主动送老人到亲戚家。1992年,潘益民还在一家建筑公司当学徒,每月收入微薄,一次在工地上干活,一位素不相识的安徽民工说自己遇到了一些经济上的困难,他二话没说就掏出了100多元递了过去。

  邻居们说:“小潘是个仗义的人。”数年前,潘益民在里河新村附近开了家小饭店,由于为人随和,不少路过的出租车驾驶员都喜欢到他店里用餐。一天夜里,一个熟悉的出租车司机惊慌之中冲进店里告诉潘益民:“车上三人有枪! ”面对这突发的危急事件,潘益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保,而是二话没说就冲到出租车跟前,拉开车门一手将其中一人拉下车。在确认身上没有枪后,身高马大的他一人将三名喝得醉醺醺的乘客控制起来。后经葑门派出所的民警调查,这三个人是酒后谎称有枪企图赖账拒付百元的车钱。虽说是一场虚惊,但潘益民在附近居民的心中留下了行侠仗义的形象。

  潘益民走了,就这样突然而又英勇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但他的英雄壮举却深深地感动着大家。留给他的母亲、妻子、年仅11岁的儿子和亲朋好友们除了无尽的哀思外还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英雄的母亲说:“我的儿子去了,我伤心。我现在只希望那个轻生的女孩不要再做傻事,要好好的活,替我家潘益民把该活的也活回来!”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