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3图)

发布时间:2020-03-22 23:59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03-08 05版 | 查看:864次

  陕西延安市安塞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临摹农民画。新华社发

扫描二维码看相关视频

  【圆桌对话】  

  嘉宾:    

  管培俊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王 欢委员(史家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邵志豪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刘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两会,“五育并举培养人”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德智体美劳,每一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好的教育,不仅仅有分数和升学率,更要有完整的灵魂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关注体质意志品质和涵养的高度。这也是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回答的课题。

  拥抱新时代的素质教育

  主持人: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新时代,我们所倡导和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

  管培俊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这是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内涵最精辟的论述。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二是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三是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四是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五是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六是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劳动观念、职业精神,拥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王欢委员:随着时代发展,我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基础上,培养、锤炼孩子的能力、个性及健康的身心,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真正发展,让我们的青少年成为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拥有强烈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成为拥有积极、从容、健康、向上的修养和素养的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更加关照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生活、生命,赋予伴随其一生的能量。

  邵志豪代表: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在教育目的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内容上,培育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育方法上,关注每个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身心综合素质的健全发展。在教育结果上,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此外,面对智能化新趋势,必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主持人:当前在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管培俊委员:“五育并举”中较薄弱的是体育和美育。首先是观念问题,公众仍普遍重智育轻其他。其次是师资难题,音体美师资的结构性短缺,长期补充不上,严重地制约着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正常开展。说到底,我们面临的是教师职业缺乏足够吸引力的问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加强音体美教师的培养和补充。最后是政策导向,解决上述问题和困难的突破口最终还在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上,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王欢委员: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较大问题——将“五育”割裂。例如,想要加强德育就只用讲道理的方法,但讲道理一旦形式化,德育的目标也就达不到了。尤其在智育上,当大家认为成绩是智育的唯一,就很容易从分数上来判断孩子。这些看法和行为实际上都会弱化对孩子的综合判断和引导。教育是面向人的,而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体魄,需要灵魂,需要蓬勃的生气。公众对于成长的理解,往往注重“成”,而轻视“长”,这是需要警惕的一种倾向。

  邵志豪代表:当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一直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试教育与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功利主义取向的教育评价还较为突出,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实施不平衡,未达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这其中的突破口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

  主持人: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被重新确立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如何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管培俊委员: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就是要让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培养对职业的敬畏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工匠精神。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是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在文理科教学中培养劳动观念和态度,在团队活动中训练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二是在校内劳动中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互助和责任。三是在校外实践中延展劳动教育空间,让学生认知、体验、发现、探究、操作。四是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参与家务劳动来获得体验、感受乐趣、培养态度、提升能力。

  王欢委员:当前劳动教育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是理解简单,使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被淡化。第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这体现在三方面:在劳动课中只重视劳动技能的传承,不重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的培养;现行劳动课内容传统、方式单一,与新时代要求和当代儿童心理不相适应;劳动课课时不充足,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因此,我们要通过挖掘劳动的育人价值、开发劳动课的课程内容、探索实施策略、改革课程评价方式等来推动劳动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做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邵志豪代表:正确的劳动观应包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应涵盖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各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建立多形态、充分整合的劳动教育校本实践体系,包括四类课程:一是独立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包含通用技术、厨艺、服装设计等;二是整合的劳动教育学科课程,包含理化生信息技术等学科实验课程、所有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课程等;三是独立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包含学校的值日扫除和家庭生活中需承担的家务等;四是整合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包含学军、学工、学农、学商等综合实践活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