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10 20:44 | 来源:环球网 2015-05-22 02:35 | 查看:991次
改革开放之初曾有一部 讴歌女排精神的电影《沙鸥》,女主人公沙鸥说过的一句“我爱荣誉胜过生命”,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如今时过境迁,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道德价值好像已不太能激发起人们共鸣了。
在不少人看来,荣誉这个道德范畴当下已经或多或少失去了往昔耀眼的光环。常听一些人说,一纸荣誉能值几毛钱呢,还不如发点奖金等看得见的东西实惠,可谓言之凿凿。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人甚至将荣誉与耻辱颠倒过来,以耻为荣。在他们看来,生活成了纯粹的买和卖。当这样的观念和行为以“常识”的名义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一些人默认和宽容时,荣誉感缺失问题恐怕是必须坦率承认的客观存在了。
问题是,荣誉感为何在今天成了一个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的是经济因素之于道德的决定性意义。但现实是,虽然现在经济增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人的荣誉感和道德水平不仅没有相应提高,反而走向了反面。因此,在肯定经济因素之于道德决定性意义的前提下,对道德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否则,就无法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荣誉感的变迁。
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进程也是中华民族在道德观上接受资本和市场洗礼的过程,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的深刻改变。在价值重估的旗帜下,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对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双重替代,荣誉感承受着市场、资本和权力的严酷检验。在部分人心中,与物质利益相比较,荣誉感变得没有实际意义。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荣誉还蜕变为一些人获取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或是通过权力和利益就可以换来的“商品”,两者之间并行不悖的逻辑彻底掏空了荣誉的终极意义,摧毁了荣誉的导向功能。
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究竟还需不需要用荣誉来衡量和评判。其实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荣誉感都是其精神支柱和内在发展动力。必须郑重指出的是,荣誉感缺失的问题不应被泛化解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荣誉感从未真正失去。我们不断追求个人生活条件提升,就是出于一种自我荣誉感的维护;我们为男足进世界杯、国家申奥成功而热泪盈眶时,也是因为国家获此荣光而自豪。我们的荣誉感或是面对物质冲击顽强坚守,默默汇聚成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或只是受到利益压制而暂时存放在内心深处,一经鼓励就会自然苏醒。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正在全面深入展开,这为荣誉感的完善和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使荣誉感成为牵动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就成了这一工作的关键所在。▲(吴波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