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话: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宗教信仰”

发布时间:2020-01-10 20:40 | 来源:环球网 2014-07-16 02:35 | 查看:881次

中国人“道德滑坡”是因为缺少宗教信仰吗?这是人们经常拿来讨论的一个问题。《环球时报》上月曾刊发一篇《莫以宗教信仰论文明高下》的文章,文章举了欧洲宗教冲突及迫害的例子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未必慈悲向善,且中国当前的“道德滑坡”是社会变革所致,解决之道应是个人的“自省、自责与自新”,这也是“我们文明自身所固有的内在力量”。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有合理之处,但总体上讲,是没看到“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实质意义,并对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窄化了。

“宗教信仰”是什么?我们一般习惯于将这四个字连读,实则若分开读可能更合理,即“宗教、信仰”——宗教是宗教,信仰是信仰。宗教本身虽是种信仰,但信仰却不局限于宗教的信仰。正是各种信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世界、道德品格,最终形成各自的精神文化特征。当然,说宗教信仰对人类道德的形成与保持至关重要,也并不为过。

那么,对于“中国人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事实上,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宗教信仰,如佛道二教和其他地方宗教信仰。即使作为一种世俗道德伦理学说的“儒家”,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对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家辜鸿铭认为,儒家文化在中国实际上替代了西方宗教在西方的作用,它们共同保证了人们的道德思想及各自的社会秩序。因此,辜鸿铭给儒家文化起了个“好公民宗教”的“别称”。

虽然儒家文化近代以来遭到诸多打击,但至今在中国人的道德理念中,仍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因素。

问题就在于,当下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极特殊也极关键的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世界在经历过近代以来的种种冲击之后,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其中就包括“旧道德”的弱化及“新道德”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道德滑坡”,不如说是“新道德”成型前的道德相对空档期的表现,即使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同样在更多时候表现出了几千年沉淀的、独有的道德理性。

因此,笔者主张,解决当下中国人“道德滑坡”,需要宗教信仰,但未必是“西式”的宗教与信仰,而是在固有的传统道德信仰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现代的道德信仰。▲(王话 作者是北京文化学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