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 别再让好人难做

发布时间:2020-01-10 19:5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12-15 | 查看:1211次

新闻背景:见义勇为、扶危助困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却尴尬地发现:做好人、行善事真是不容易。街头跪地对乞丐施以人工呼吸救援,被指炒作、别有用心;好心救护摔倒老人,却反被诬为肇事者;路见车祸及时送伤者去医院,却得不到一声“谢谢”……近一段时间媒体热炒的一些事件引发我们的反思:总让好人寒心,那么将会让更多的人怯步,不敢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使小恶变为大恶,使个别行为变成普遍行为。我们是否真的会遭遇更多的“小悦悦事件”?面临可怕的见义不为、见死不救?

  带着这样的困惑,山西日报政法部与山西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组织了一场座谈会,邀请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学者,以及部分在校学生,共同探讨怎样让好人不再难做。

  类似的尴尬我遇到过

  在我们身边,其实也不乏做好事却遭遇不同尴尬的情况,参加座谈会的学生们碰到的最常见的就是坐公交车给老年人或孕妇让了座,却没有得到一声“谢谢”,反而显露出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有的参会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A、捡到失物却遭民警冷漠对待

  张玉健,山西大学爱心社团阳光社成员,他讲述了自己前不久做好事时的遭遇。记得就是太原下大雪后的第二天,他和同学准备去市区修手机,在公交站捡到了一个户口本,修完手机后打110报警说明情况。等了几分钟,值班民警通知他俩派出所的民警都出警了,让他们亲自送去。当二人几经周折找到派出所,接待他们的民警却把两个学生支使得楼上楼下团团转,就是没有部门愿意收下失物。最后,两位同学还是把户口本放到了派出所值班室,可值班民警的态度让两个同学更加气愤和心寒:那个民警把户口簿很随便地扔到一边,连声谢谢或鼓励的话都没有。经过这件事,张玉健明确表示,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就直接把失物扔到垃圾桶。

  B、帮病人叫救护车却被指多管闲事

  “元宵节和妈妈出行,遇见一位尿裤子的老奶奶,那时看见她面露痛苦,我们赶忙打了120急救。”政管学院研究生胡朝霞听了张玉健的遭遇颇有同感,她无奈地讲起自己的亲身经历。可谁知,救护车来了以后,老人坚决不上车,随后赶来的儿子还劈头盖脸地数落起胡朝霞母女,闲她们多管闲事。最后,老人被儿子带走了,120急救车也白来了,主要是围观路人的指指点点,更让小胡觉得委屈:“妈妈是一名老师,一直教育学生要做好事。可是,这样的情况让人怎么帮。现在助人有风险,你觉得自己好心,别人不一定领情。”

  C、扶起倒下的自行车却被误会是推倒者

  听了两个学生遇到的尴尬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美玲也沉不住气了。她一直研究伦理学,自己常教育儿子要乐于助人。结果,有一次大风刮倒存车棚的一排自行车,儿子帮忙一辆辆扶起来,却被管理员误认为是儿子捣乱弄倒别人的车子。“当儿子向我讲述自己的委屈时,我有些无语,但还是告诉他做好事也会被人误会,但是,以后遇到别人有危难,还是要伸出援助之手。”刘美玲的话语间充满无奈和矛盾。

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无论是谁,看到那些倒地老人没人救助的消息,都会愤怒。再理性一些的人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哪一天我的家人跌倒街头,或者自己也变成跌倒没人敢扶的老人时怎么办?其实,只要想到这里,人们应该都会坚定扶危助困的良心。但是,现实却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冷漠”。为什么?因为人们心中在害怕!怕不明就里,不敢贸然施救;怕缺乏保障,给自己惹来麻烦;怕无能为力,力不从心……

  A、我们真的冷漠吗?

  2011年,有两个词给人印象很深,“最美”和“冷漠”。虽然“冷漠”的事情没有“最美”的事情多,但是,“冷漠”的事远比“最美”的事冲击力大,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所以每每听到,就像冬天的寒风刺痛着人们的脸。

  “问一万个人,恐怕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冷漠的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民省提出一个假设。可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就常常看到被人们斥之为“冷漠”的现象呢?他认为这是大家良知发出的呼唤,说明绝大多数国人都有拒绝冷漠的渴望。

  “当我们都在批判 ‘小悦悦事件’中那18位无情路人时,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在现场,会不会成为第19位、第20位?”张民省随即抛出一个让大家深思的问题,在场没有人回答。他说,其实所有“冷漠”的人和事背后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些不在现场而批评身处现场的某些人冷漠的人,未必就不会“冷漠”。即使退一步说,人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对这件事冷漠,不见得对其他事情也冷漠;今天冷漠,不等于明天还会冷漠。其实,无论是谁,如果做了冷漠的事情,良心恐怕都会感到不安。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并非真的冷漠,至少,我们会对在一些事件中表现冷漠的人厉声斥责,这说明,大多数人是人心向善的。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葛振国也表示赞同。为什么在“小悦悦事件”中,罪魁祸首本是肇事司机,网民却没有将其“人肉”,反而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18位没有施救的路人上?其实,大家的良心并不一定泯灭到这个地步。遇到突发事件,大多数是有良心的,只是展示的方式不同,可社会大众却不考虑这点。比如,老人摔倒了,我们不一定要立即搀扶,有的人打电话叫救护车,有的人保护现场,有的人去救人,只是大家表现良心的行为方式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只有伸手救人的人有良心,而用了其他不同施救方式的人就是“冷漠”。我们不应当动不动就对人性做评价,这样做其实很伤人心。

  B、社会评价机制的错位让我们痛苦地前行

  “‘小悦悦事件’中的那些人,其实是在那一刻产生了人性和理性的博弈。”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邢媛认为,每个人人性中都有善的一面,当面对突发事件时,人们的理性在迅速做着成本核算和代价核算,“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就是人性的善输给了理性的核算。

  出现这样的博弈是人们不愿看到的,邢媛说,这与社会整体环境建设有关,主要是社会评价机制发生错位:经济实力上去了,话语权就强大了。在这样的社会评价机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越来越多地害怕惹麻烦。“如果评价机制不变,很多人会痛苦地前行。”邢媛不无感慨地说。

  “的确,我们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张民省非常认同邢媛的观点。为什么在“小悦悦事件”中,最后伸出援手的是一位拾荒阿婆?当路人提醒她小心惹事上身时,阿婆陈贤妹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是一个捡破烂的,我怕什么?”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陈贤妹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却做出了衣着光鲜、成功人士想做不敢做的事,我们真的要反思社会评价机制了。

  刘美玲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我们的另一只手——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处于弱势。多年来,社会引导不到位,道德建设缺位,导致了社会评价体系鼓励的自私性。因此,当下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迫在眉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