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7 08:35 | 来源:科技日报 2020年01月07日 第07版 | 查看:1316次
王迎霞 通讯员 张纫芳
王玉静在果园 受访者供图
特有范儿
“对,我就叫王玉静,是个大老爷们。”这位身高一米八的壮汉一开口,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王玉静是宁夏吴忠市扁担沟镇烽火墩村的“红人”,不光因为名字。2009年,他发展“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6万亩果品产业发展,为社员户均增收6000元。同时,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果树种植经验的科技特派员,他还帮助30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去年5月,宁夏第三届“最美科技人”揭晓,王玉静榜上有名。“不管啥时候,都要靠科技。”他感慨道。
“种出最好的苹果”
距离吴忠市利通区市区25公里的扁担沟镇,曾经以条件艰苦出了名。
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苹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玉静也有了一个占地几十亩的果园。然而由于种植品种单一,没有品牌效应,他和乡亲们的苹果每斤只售0.1元。
“最后果园被挖掉了,我特别心疼,其实这个产业还是非常好的。”王玉静无限惋惜。
痛定思痛。
王玉静意识到自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先进技术。于是在1996年,他带着四处筹借的1600元只身前往陕西省洛川县学习嫁接、栽培、灌溉等技术。
在洛川,王玉静大开眼界。“为啥人家种的苹果虫害少、品质好?首先就得给苹果套袋,而我之前听都没听过。”
学成归来后,他开始率先在宁夏尝试苹果套袋技术。起初,由于技术掌握不全面,苹果着色不太均匀,直接损失达1万元。
“这个产业别人能做起来,我为啥不行?”不服输的王玉静又买来各类书籍边学边试,3年后,果园终于迎来大丰收。仅4天时间,个大、色鲜、可口的两万斤苹果被抢购一空,每斤售价达到了1.2元。
2009年,王玉静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带领周边果农一起发展科学种植。他经常说:“我们科特派不但要种苹果,还要种出来最好的苹果,让它们市场上有吸引力。”
在他的努力下,烽火墩村周边的果树种植面积从300亩发展到3000亩,目前已经达到10000亩。
让果农成半个专家
加入科特派那年,王玉静决定将品牌效益推广开来。
他联合6户社员共同出资55万元,创办了专门从事果品生产技术服务、预冷销售为一体的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偌大的合作社,他安排了一间100平方米的屋子作为培训专用室。“没有科技支撑,咋能种出优质苹果呢?果农一点果树知识都没有,所以我的任务来了,要把大家种苹果的技术培训好。”
这些年,王玉静每年至少举办15—20期培训班,累计发放宣传册8000余册。他的合作社现有会员804户,果农一个个俨然是半个专家。
“有了科技做支撑,不愁果子卖不上好价钱。”王玉静自信满满。他说自己种的苹果还有一个“秘笈”,那就是硒。
2014年,他经吴忠市科协牵线,带着苹果、取了土壤,来到宁夏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中心做检测,结果显示硒元素含量非常高。
巧的是,吴忠市基于丰富的硒土壤资源,第二年决定成立硒产业办公室。王玉静借着这个“东风”,积极带领果农推广富硒果品种植。他还注册了“塞硒士”商标,扁担沟的苹果一时名声大噪。
经过多年奋斗,王玉静建设优质经果林生产基地8400亩,实现年产优质富硒果品4700吨、销售额达到940多万元。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合作社,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自治区十佳果品生产技术能手等荣誉。
荣获宁夏“最美科技人”
王玉静常说,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只有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发展绿色营养农产品,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为了打好“富硒”这一金字招牌并形成合力,2016年,吴忠市又成立了富硒农产品协会,王玉静被推选为秘书长。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这几年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但我一个人富了没啥值得说道的,通过科技带领身边的群众共同致富,这才算干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说。
在他的张罗下,富硒农产品协会成员单位已达72家,涉及水果、小杂粮、大米、枸杞、面粉、牛羊肉等多个产业。吴忠市的“富硒”招牌,名气越来越响。
王玉静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让利于民。在他的合作社,苹果收购价每斤一律高于市场价0.3元。亩产量按照4000斤计算,农户每亩苹果可以多挣1200元。
在科学种植的同时,他还热心扶贫济困。在他的指导下,贫困户马秀权也种起了苹果树,年收入达1.9万元。“我还在合作社的果园打工,一年能挣个七八千。”马秀权说,是王玉静帮他摘掉了“穷帽子”。
2019年5月23日,46岁的王玉静荣获宁夏“最美科技人”称号,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土专家”。
“是‘科特派’身份让我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很荣幸。我要继续深造自己,把个人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果农,带领更多人发家致富。”王玉静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