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倾家荡产式捐款应有引导机制

发布时间:2019-12-08 00:42 | 来源:中国网 2008-06-06 | 查看:868次

  作者:吴杭民

  据6月5日《兰州晨报》报道:周安仁、何世平、赵吉平,分别来自甘肃康乐县苏集镇的三个村庄。3人一起参军又一起退伍。汶川大地震后,3个战友很快聚拢到一起,决定到灾区去,帮助那里受灾的老百姓。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限制了自己的选择。率先倡议的周安仁变卖了家里惟一值钱的磨面机,得到了1800元的现金,何世平卖了800多斤小麦。3个战友一商量,先给四川灾区捐助2000元。算算路费还有盈余,又给省红十字会捐了200元。走到康乐县街头,3人又每人掏出50元钱来……

  一场8级强震,让我们无比痛恨于震魔的残暴和冷血,也更让我们为万众一心、博大宽广的人间大爱而感动而垂泪。尤其是面对那些生活本就困顿、艰辛的大义捐款者,人们的感动就更加铭刻在心。前些时候,广东一位老乞丐“倾家荡产”捐尽身上的80元讨饭钱,并称该向国家捐点,被网友誉为“震惊世界的十大捐款现场画面”之一;今天,甘肃3名退伍老兵又变卖家产捐款后赴灾区救灾,如此感天动地的凡人故事,不知道在多少地方争先恐后地上演着。

  我们感动着,但我们更要理性着。捐款的确是自愿的,但捐款量力而行,更是一条重要原则。这不是打击大家的捐款热情和奉献爱心,勤俭节约、把自己省下的钱自愿捐给灾区人民,很合理也很合适,但如果是变卖家产,把家里“惟一值钱”的家当都卖了捐款,人们在被他们博大无私的爱心感动的同时,又要为他们倾家荡产后自身的生活而担忧了!之前在上网时看到一位网友这样的留言:“前一阵子发生了天灾一激动把口粮费都捐出去了,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里每天都饿得前胸贴后背的”,这样的爱心,让人钦佩之余又很不是滋味,恐怕让受灾群众都不能承受吧!

  表达爱心,心到即行。而我现在最大的担心是:有没有人、有没有制度来关心那些倾家荡产、变卖家产式的捐款者和捐款行为?事实上,面对“爱如潮水”的捐款,我们似乎还缺乏理性引导的人文关怀,尤其对那些倾家荡产式的爱心人士,此前和现在,相关组织在这方面的理性关怀都是抱有遗憾的,不仅缺乏必要的事先善意劝导、引导干预机制,事后的关怀甚至是援助制度也是不尽人意。甘肃3名退伍老兵变卖家产捐款救灾后,有没有人关心他们今后的生活?他们奉献了超常的爱心,能否有人间大爱也倾情于他们?我们目前不得而知。

  诚然,大爱无疆。但对人们的爱心尤其是那些超常的爱心,我们更应有必要的制度予以关心和呵护,尽快建立对倾家荡产式的捐款应有的人文引导机制,体现量力而行、心到即行的人文原则,或许是我们的慈善事业应及时补上的一课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