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开国工匠 薪火传承三十代(2图)

发布时间:2019-11-09 22:07 | 来源:辽沈晚报 2019年11月05日 04版 | 查看:1560次

   柳玉璞。本人提供

106岁的柳玉璞讲述他的经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曲值 摄

柳玉璞,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

一见面,笑容可掬的老人就伸出略显消瘦的手。那双手有些凉,但是握得很稳。

他是开国工匠,用这双稳稳掌控毫厘的手打磨出一个个迫机炮管,雕琢出急需的高射炮炮栓,用日夜不休的苦干支援着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他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国家的工业崛起,为“中国制造”的腾飞无私地奉献了一辈子。

毕竟年纪大了,有时候出去遛弯,如果不是孩子跟着,很容易就走丢。可是提起当年为国奉献的事,老人清楚地记得当年让新中国建设者热血沸腾的口号。

“叫工厂冒起烟来!”

“前方要得急,后方赶得快!”

“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

老人的眼神依然清澈,老人的声音依然响亮,家国待兴时,每一个建设者,无不奋勇当先,胸有凌云志,满怀报国情。

这个英雄城市无私支援国家的历史应该铭记,向那些默默无闻却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致敬!

第一次见到机器 就决定要干这一行

虽然已经年过百岁,但是老人的记忆还是比较连贯。只是有时候提到伤心事,老人会突然沉默下来。比如说到他的父亲,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因为生病,不想连累家人,上吊自杀了。

柳玉璞的老家在丹东大东沟,现在叫东港。家里原本开了个店,日子还可以,能供柳玉璞上学。可是天遭横祸,在柳玉璞12岁那年的腊月二十八,邻居家一场大火连累了他们家,店与房子几乎被烧成了空地。寒风中,一家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各奔东西。

柳玉璞孤身一人到了大连投奔亲戚,饭店、药房、钱庄他都干过,不过都不是他喜欢的。有一天,他突然在一个厂子里看到一台机器,他马上就跟亲戚说:“我就想干这个!”因为他念过几年书,算是有文化了,所以那个制造榨油机的工厂留下了他。

因为是学徒,等于是白白干了三年,老板最后给了他十元钱让他走了。经人介绍,他到了日本人开的一家工厂。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比较先进的车床。

“不干不行啊,我妈带着弟弟妹妹还在要饭。”柳玉璞每个月能挣二十元,他只留下饭钱,剩下的全都寄回家,才让家里人在那个朝不保夕的黑暗年代没被活活饿死。

作为中国人,对侵略者是有着天然仇恨的。终于,柳玉璞忍不住了。因为柳玉璞技术好,工厂给他安排了一个学徒。“这小子是日本人,我干活的时候越看他越来气,忍不住就揍了他。”老人笑得很开心,“我把他打跑了”。不过,打了日本人,柳玉璞自己也得跑了。

1939年,柳玉璞到了沈阳,从此在这个城市一住就是一辈子。

人穷志气大 不给日本兵工厂做工

提到沈阳,老人最先想到的竟然是东站。“那个火车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的,不是小日本的”。老人说到这里,语气满是自豪。始发站为东站的奉海铁路,是张作霖着手投资的第一条自主铁路干线,也是东北第一条真正由中国人修建的铁路干线。“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侵占。

在那个国土沦陷于日寇之手的年代,工厂都是为日本人服务的。柳玉璞在沈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永远铁工厂”,而这也是他在抗战胜利前的最后一份固定工作。

因为有精湛的车工技术,柳玉璞到沈阳后的第三天就到这个工厂上班了。可是当他熟练地掌握了新机床的使用技术之后,厂里又给他分配了别的工作。这时,柳玉璞才知道这家工厂竟然是给日本人造武器的。“人穷志气大!”老人的声调高了起来,虽然当时他要养活一家老小,但是他毫不犹豫地辞职不干了。

没了固定工作,柳玉璞就开始到处打零工,直到日本投降。

之后的三年,柳玉璞先后在几家工厂里做车工。这期间,他接触到了先进的美式机床设备。

1948年8月,当时的大型军工企业第五机器厂(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第二机床厂,后又改名为中捷友谊厂)招聘车工。因为薪水高,很多人前去应聘,柳玉璞也是其中之一。考试题目为实际加工操作,考试题目复杂,精度要求很高,很多人看完图纸后,摇摇头转身就走了。考试图纸到了柳玉璞手中,他对各种设备的了解和精湛的技术派上了用场。

柳玉璞以完美的表现一次就通过了考试,最终,只有柳玉璞一个人被招进了工厂。

技术过硬 与全国劳模共同工作

虽然柳玉璞说自己没什么大本事,只是肯学肯干,但言谈间对自己的车工技术充满了自信。

柳玉璞刚入厂一个月的时候,有一批零部件加工任务分到了同班组其他两名工人手中。由于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两个人干起来比较吃力,一天加班加点也只能加工五件。

午餐的时候聊到了这件事,大家都感觉这个零部件不好干。问柳玉璞一天能干几个?他笑着说:“我一天干十个八个的应该没什么问题!”

本是一句笑谈,结果话传到那两名工人耳中,两个人找到了工厂领导。第二天,那批零部件的图纸和毛坯料就放到了柳玉璞的车床旁,大家窃窃私语,似乎都等着看他出丑。

柳玉璞也没有想到会这样,但是却毫不在意:“正好让你们心服口服!”

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才到中午,四个零部件就加工完成,到了晚上八点多钟,剩余十个零部件全部加工完毕。工友们无不双挑大拇指,佩服柳玉璞的精湛技术。从此,柳玉璞高超的技术水平在全厂传开。

因为技术突出,柳玉璞直接被定为班长级,他所在的三车间有两台先进的美式车床,一台分配给了柳玉璞,另一台由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马恒昌操作。新中国成立后,柳玉璞也成为马恒昌小组的技术骨干。

沈阳解放第三天 就回到工厂建设新中国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它的经济潜力、战略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军工品的生产基地和工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当时的沈阳城,“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让人精神振奋的时代口号。

工厂仅仅停工了两天,柳玉璞就和工友们一起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生产大潮之中。

1948年12月20日,沈阳市的工厂和街头出现了一份新的报纸《工人报》,第一期就报道了全市军需工厂全部复工的消息。

前方要得急,后方赶得快!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不只是前方解放军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的群众一样众志成城、埋头苦干。

为了攻坚克难,当时解放军驻厂首长组织成立了由马恒昌、柳玉璞等10个人组成的“技术革新小组”,由马恒昌任组长,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马恒昌小组”,柳玉璞任副组长。

“马恒昌小组”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加班生产,为前线战场输送了大量武器。

1948年末的一天,马恒昌小组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缴获了两门美式高射炮,但炮栓已经被国民党销毁,在另一场战役中,我军急需这两门高射炮来摧毁敌方工事。

加工两个炮栓的任务交给了技术最好的马恒昌和柳玉璞两个人。时间紧、任务急,两个人在数据缺失的不利条件下,边测量、边研究、边加工,好在测量和绘图都是柳玉璞的拿手本领。经过一天一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提前把两个炮栓交到解放军手中,经过试射,完全合格。

“我是党员, 党员就要有担当”

1948年底,因为出色的表现,柳玉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提起那段日子,柳玉璞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小组成员的齐心合力下,马恒昌小组还完成了闭锁机的制造任务,接着又圆满完成了子弹检查机和子弹装存机等多项任务。马恒昌小组用半年时间就创造了10项新纪录,改造了18种工卡具,工效提高了1-3倍。马恒昌曾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应请求赴朝。

辽宁地区既是前哨阵地,又是重要后方。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始终承担着后方战略基地的重任。

“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沈阳的工厂夜以继日地为前线部队生产,提供了炮鞍、飞机副油箱、炮车、军镐、炒米机、军用饼干和大批药品,沈阳的工业力量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随着局势的发展,柳玉璞工作的第二机床厂进行了战略转移,马恒昌小组也搬迁到齐齐哈尔。因为柳玉璞是第二批转移人员,没等他动身,又有新指令,让他留驻沈阳。

厂子因为大部分搬迁,劳动力不足,但是面对上面下达的紧急任务,全厂职工迎难而上。当时工厂承接了一万把军镐的任务,时间非常紧迫。因为原材料都是从外面送来的,所以虽然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却时常出现原材料跟不上的情况。这时,柳玉璞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老人的回答很简洁。他自己赶着马车一趟趟地把原材料运回了厂里。“大家伙都说,这下好了,可劲儿干!”

紧接着,又接到了加工钢件的任务,可是这个钢件需要热处理,而厂子只有一个小钢炉。“我是党员!”柳玉璞又站了出来,“党员就要有担当!有困难党员先上!”柳玉璞几乎走遍了沈阳的大小工厂,终于在一个矿山机械厂发现了三个新的炼钢炉。上级交下来的任务顺利完成了。

1973年,柳玉璞在中捷友谊厂光荣退休。

虽然已经是106岁高龄,每天柳玉璞都要看报,拿着放大镜一点一点地看。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与时俱进。

从1948年沈阳解放到现在,他的精湛技术和工匠精神已经传承了将近三十代。注重细节,追求极致,诚心正意,术有专攻,这是柳玉璞老人对工匠精神精髓的理解。

有人笑着说,徒弟都传了这么多代,您老可以申报世界纪录了。老人说,那些都是虚名,他更愿看到的是扎实肯干、以厂为家、为国奉献的精神能够一代代传下去。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李振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