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卒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9-11-03 18:37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2日 06版 | 查看:484次

【大课堂】

  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从而导致的一种临床急症。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数据显示,脑卒中的现患率高达1114.8/10万,发病率246.8/10万,死亡率114.8/10万。而中国的脑血管病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第二位、城市居民第三位死因。即使治疗及时,部分脑卒中幸存者仍可能面临重大挑战:如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思维及知觉改变,社会关系缺失等。因此,重视卒中的三级预防至关重要。

  预防卒中根据人群的不同,可以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让未患卒中的人群避免卒中发病,做到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指的是已经发生卒中的人群不再复发,做到亡羊补牢;三级预防是指让已经发生卒中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恢复,让患者“虎口脱险”。

  那么,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远离“三高”

  在暗藏杀机的危险因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就会增加30%。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同样可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出血的风险。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及早发现“三高”。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三高”第一步,应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早期或轻度“三高”患者,可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戒烟、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效果仍不佳者,应采用长期药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等原因,也早早地出现了高血压。针对这一现象,协和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结合个体情况尽早测量并监测血压,如定期的体检,或每隔半年测量一次血压。一旦发现高血压,那么就应该提高监测频率。

  二、戒烟戒酒

  吸烟和饮酒是脑血管病的第二类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使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近2倍。被动吸烟同样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此外,过量饮酒也会大大增加脑血管病风险。

  因此,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至于饮酒,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适度饮酒可以养护血管,特别是红酒,少酌有益健康。然而,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少量饮酒可以预防脑血管病。2018年9月《柳叶刀》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饮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获益,反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中青年(15-49岁)男性死亡的头号杀手!因此,饮酒者应尽可能少饮酒或不饮酒,没有饮酒习惯者更不要为了预防脑血管病而饮酒。

  三、减重+多动

  缺乏体育锻炼及超重是脑血管疾病的第三类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缺血性卒中风险会增加6%,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更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强烈预测因子。

  建议增加规律的日常身体活动,无论是与工作相关的还是休闲娱乐的身体活动,都可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身体活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40多种慢性病都有益,其防治效果甚至可能优于药物疗效。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 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的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对于日常工作以静坐为主的人群,建议每坐1小时就进行2—3分钟的身体活动,当然,体育活动应适度进行,注意活动强度和持续时长,过犹不及。

  控制饮食,做到少吃盐(每天不超过6g)、多吃鱼、蔬菜水果,增加食用全谷、豆类、薯类和低脂奶制品,丰富膳食种类,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摄入合理能量,保证规律的饮食。

  四、控制情绪、避免激动

  卒中的爆发就像小火星点鞭炮一样,鞭炮与火星引子缺一不可。激动的情绪,如观看体育赛事时的激动狂喜、在菜市场面红耳赤的讨价还价等,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的老年人出门买菜却再没回家,有的球迷朋友激愤地倒在球场或电视机前。因此,不管是令人兴奋的顺境,还是令人气愤的逆境,我们都应该控制好情绪,不要激动,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要知道,卒中的预防是系统工程,除了优化生活习惯以外,还要注意监测常见的疾病类危险因素,例如房颤和其他心脏类疾病、颈动脉狭窄、代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偏头痛等,一旦发现,要尽早就医、综合评估、规范治疗。对于正在使用口服避孕药或正在接受绝经后激素治疗的女性来说,也应该定期与医生沟通,评估脑血管病的风险。

  (作者:姜南、彭斌,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