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菊花:绽放中华杂技芳华(图)

发布时间:2019-09-28 20:51 |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8日 14版 | 查看:1018次

夏菊花 新华社发

   【最美奋斗者】 

  从5岁被送入马戏团讨生活,到耄耋之年为杂技事业四处奔波;从旧社会的“押子女童”,到新中国的“杂技女皇”;从“杂技外交家”,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中国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夏菊花看来,杂技艺术就是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变想象不到为可能。

苦心磨砺,终成顶碗绝技

  1942年,因为家庭生计无着,年仅5岁的夏菊花,被送给一个马戏班班主夫妇作“押子”。从此她开始颠沛流离,四处卖艺,辗转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夏菊花回忆说,那时候,杂技只是饭碗,谈不上爱,也谈不上恨,因为压根儿不去想这些,唯一的目的就是活下去。

  夏菊花之后进入武汉杂技团。朝鲜战争爆发,文艺工作者踊跃申请去前线慰问演出。夏菊花也抢先报了名,结果却落选了。一问究竟,才知道不单是年龄小,而且没有什么绝活儿。此后,夏菊花下定决心,要练就自己的绝活儿。于是她以砖头代替瓷碗顶在头上,站着顶、坐着顶,在头顶压出了个“门子”,继而在“门子”上顶十几个碗。她顶着碗走碎步、扳腿、探海……就这样,她成为新中国女子顶碗第一人。

  1954年,夏菊花应邀拍摄了《中国杂技艺术表演》,影片上映后反响空前。有观众称她是“美丽的杂技之花”“天仙般的艺术女神”。同年,她如愿赴朝鲜慰问演出,一场不落。1957年,她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赢得金质奖章,这是我国杂技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首次获得最高荣誉。

  夏菊花常说,艺术是无情的,掺不得半点假,也偷不得一丝巧。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知道。

  此后,她又不断革新顶碗技艺,先后创作完成了“单层单飞燕”“双层双飞燕拐子顶”“衔水转顶”“单手顶”“脚面夹碗”等多项高难度动作。

殚精竭虑,常思艺术为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夏菊花始终思考着如何让杂技更好地走近人民、服务大众。2018年5月,她入选国家非遗传承人;2019年1月,她当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80多岁的她依然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辞辛劳。

  在她担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的29年间,她提出建立国家马戏院、创办国家级杂技学校等建议,持续推动杂技教育、杂技理论创新,引领中国杂技走向世界。中国杂协授予她“终身成就奖”,并推举她担任名誉主席。

  1983年,夏菊花的第四代传人李莉萍凭借“咬花脚底顶碗”技艺,在第九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比赛中,为中国夺得首个“金小丑奖”。如今,夏菊花的一代代传人正在孜孜磨砺新的技艺。

  除了培养新一代传承者,夏菊花还时常出访,让古老的杂技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大使。杂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艺类别。夏菊花不但早年赴国外演出,从舞台退下来后又继续率团、随团交流,担任国际杂技赛事评委。“不仅是文化的使者,也是友谊与亲善的使者。”印度英迪拉·甘地总理曾这样称赞她。多国政府授予她“艺术勋章”“友谊奖章”。

  武汉夏菊花杂技艺术研究室主任何忠杰说:“因为夏菊花,武汉成为中国杂技文化名城。”当年,在夏菊花的一再争取下,武汉杂技厅得以在1992年竣工,这是中国第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杂技马戏场馆。

  不单是武汉杂技厅,夏菊花还助力武汉国际杂技节成为国际四大知名杂技节之一。目前,杂技节已举办13届,夏菊花几乎届届不落。

  “把吃苦留给自己,把美好留给后人。”夏菊花表示,希望能把杂技的美好传给下一代,让下一代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