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巧手老太“剪”出全国金奖 为生计才学剪纸(图)

发布时间:2008-11-20 08:00 |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8-05-07 14:49:22 | 查看:2030次

张月仙老人一双巧手剪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记者杨艳辉摄

  一把剪刀、几张剪纸,没多会儿功夫,一只红色的小蝴蝶跃然纸上。今年82岁的张月仙老人是尚义社区一位有名的剪纸艺人,在她的手下,剪出的各种人物、动物、花鸟虫草等剪纸栩栩如生,她的作品还曾获得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如今,张月仙老人已经收了多名徒弟,她希望能将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承下去。

  “巧妹”为了生计学剪纸

  昨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尚义51号2单元4楼张月仙老人的家,不大的家中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剪纸。高兴的张月仙当着记者来了个现场剪纸,数秒钟内,一个美丽的团花就出现在眼前。张月仙拿着耀眼的团花高兴地说:“我和剪纸有说不完的故事!”

  张月仙的父亲善于书画,每逢春节他都要拿硬纸片剪各种动物、人、花草车船等,做成漂亮的走马灯给家人观赏。而祖母在闲暇的时候,也常常用剪刀剪一些葫芦、蝴蝶贴在窗户上。在祖母和父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的张月仙很小就喜欢上了剪纸,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剪花、蝴蝶……

  10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的张月仙为了维持生计,便带着自己的妹妹开始学剪一些简单的腰围、鞋、帽花样,赶集时就让自家亲戚帮忙带到集市上去卖。一开始,她们剪的花样单一不生动,买的人少。于是两姐妹经常跑到后院,一整天一整天地站在院中看蝴蝶怎么飞,听鸟儿怎么叫……时间一长,她们画的图案、剪的图案越来越传神,深受乡亲们的喜爱。乡亲们把两姐妹亲切地叫做“巧妹”,那时张月仙只有13岁。

  每一幅作品都凝聚心血

  后来,张月仙来到昆明做裁缝学徒工,再后来又到现在的大西洋服装厂做缝纫。因为有绘画的特长,她被调到工会搞宣传。然而在那个年代,张月仙从不敢轻易动剪刀创作作品,生怕一不小心就出错。就这样,她的剪纸手艺被搁置了30多年。

  1968年,张月仙退休回家,常常给孙女剪一些小狗小猫,孙女看后爱不释手,高兴地说:“奶奶剪的这些小猫小狗真漂亮呀!”看到孙女欢喜的模样,张月仙又重拾技艺,开始专注剪纸。1989年,张月仙加入了全国剪纸研究会云南分会,在那里她得到了沐正戈老师的指导,从传统的对折、多折、多方连续花样,慢慢地开始剪大幅和接近新派的作品。从退休回家至今,张月仙共剪纸200多幅。

  “这些作品都是我自己构思和创作的,每一幅剪纸都有故事。”张月仙说。每次创作灵感一来,她就会马上把脑海里闪过的画面画出,接着马不停蹄地剪下来。张月仙说,剪纸的构思和人物的神情剪纸比较难,为了剪出好的作品,她常常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人物的神情神态。张月仙楼底下曾有一家景颇族餐馆,为了创作她每天都要到餐馆前盯着景颇小伙、小姑娘看上半天。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和两个晚上的熬夜剪纸,终于创作完成《美酒敬阿哥》剪纸。剪纸上两个热情好客的景颇姑娘,手捧竹筒酒,一脸欢笑地敬给阿哥酒,眼神和笑容栩栩如生。

  把毕生技艺传授给学生

  随着剪纸造诣不断提升,张月仙多次在各种大赛上获奖。1991年3月《小小养猪户》等5件作品获首届全国三八剪纸展奖;1998年《金鱼闹莲》获中国剪纸艺术奖二等奖;2000年在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她的作品《枕花四幅》获银奖;2003年《孔雀舞》获得在黑龙江举办的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

  1999年,张月仙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艺术美术师称号。对于这些成就,她感到骄傲,也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手艺,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它延续下去。”张月仙说。现在,张月仙已经收了多名学生,有空的时候就到各个学校给孩子们上剪纸课。

  张月仙本来免费给孩子们授课,但学生看到她的家境并不殷实,而且家中还有一个智残的儿子和患精神病的儿媳,便每个月拿出100元钱给老人。每次张月仙患了感冒之类的小病,孩子们都嘘寒问暖。“他们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我会把自己毕生的技艺传授给他们。”她说。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