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09 21:38 | 来源:华山穹剑 2019年9月8日 | 查看:2160次
导语:今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43周年,特刊发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垂范》一书中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以表达缅怀思念之情。
1913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14年二三月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预科第三班。毛泽东在预科读了半年,直到这一年秋季,才被编入本科第八班。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了4年多,1918年6月毕业。
毛泽东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从来不坐人力车,不上戏院看戏,不到馆子里吃东西。他的俭朴在学校是出了名的。
那时,师范学校学生的膳宿等费用都由学校供给。毛泽东在师范学校的这几年,总共只用了160元钱,其中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当时订阅费是每月1元),剩余的钱还买了许多书籍和杂志。
初入学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他穿了好几年,褪了色,穿了孔,还没舍得换掉,总是补一补又穿上了。除制服外,他还常穿一件灰布长袍、一条白布单裤。冬天,他就在外衣里面加穿一套旧夹袄;
夏天,他就减去里边的旧衣裤。而那条白布单裤几乎四季不变。一些和他关系很熟的同学打趣地说:“你的算术运用得好,冬天用加法,夏天用减法。”
后来,毛泽东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仍然穿着这件灰布长袍。毛泽东从入师范学校到毕业就只用一套蓝色的旧被褥,那是湖南一般农家用的大布套被,棉絮又旧又硬。毕业后,这套被褥又伴随他到北京、上海绕了几个圈子,最后跟他回到长沙,一直用到完全破烂、一点儿不保暖、无法再用了为止。毛泽东的鞋袜也很破旧,夏天没有袜子穿,布鞋也是破的。
毛泽东这种俭朴的生活习惯不仅体现在衣着方面,其他方面也莫不如此。每个星期天,学生回来赶不上饭的,可以自由补餐。厨房里有剩饭剩菜,但都是冷的。晚归的同学总是三五相邀,去吃炒菜。只有毛泽东打点儿冷饭冷菜,一人单坐一桌,悄悄地吃完。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在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毛泽东非常注重锻炼身体,磨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学校的浴室旁边有一眼清凉的水井,毛泽东常来这里洗冷水浴。当学校几百名同学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毛泽东却早早起来,穿好衣服,带上罗布浴巾来到水井边。
他用井架上的两个吊桶从井里一桶接一桶地打上水,倾倒在脱光了衣服的身上,接着就用毛巾使劲地擦拭全身,擦后又淋,淋了再擦,反复一二十分钟,直到皮肤发红发热为止。穿上衣服后,他接着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直到天色发白,才回教室学习。毛泽东最初试洗冷水浴是在夏天。到了冬天,纵然是天空飘雪,池水结冰,他仍然坚持,从未间断。
同学们问他为什么这样?毛泽东回答说,冷水浴好处多:第一有益健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抵抗力,有助于筋骨的强健;第二有助于勇猛精神的培养,冬天里,用一桶一桶的冷水向身上冲,没有勇气的人是办不到的。有几个同学曾跟着毛泽东洗冷水浴,但天气一冷,有的同学就不来了,最终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坚持到底。
他们不解地问:“天寒地冻,我们把冷水往身上泼,觉得很难受,你是否也感觉难受呢?”毛泽东说:“洗冷水浴最初感觉是难受的,不下决心是过不了这个关的,因而也就感受不到洗冷水浴的乐趣和实际效果。这个过程是由勉强到不太勉强,再由不太勉强到不勉强,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不会感到难受和怕什么困难了,人的意志就会得到锻炼了。”
毛泽东青年时代养成的洗冷水浴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直到晚年,他还坚持不用热水洗澡。
他说:“冷水浴对锻炼身体的确有很好的效果。我虽年纪大,不能搞冷水浴,但每天洗澡不用热水,只在冷水中加一点儿热水,使水温达到微温的程度,也不坐在浴盆里洗,只用水淋到身上,再用毛巾使劲擦洗。我觉得这样洗澡比一般洗澡的办法好得多。一般洗澡的办法只有清洁的作用,我这样洗澡的办法,除有清洁的作用外,还有锻炼身体的作用。”
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除了坚持洗冷水浴外,还经常做其他形式的锻炼,以磨炼自己的意志。风浴、雨浴、日光浴就是其中几个项目。
在第一师范学校后面的山上有一个新修的运动场,那是毛泽东和同学们用勤劳的双手,花费了很长时间共同开辟出来的。这个运动场可以用来踢球、赛跑和进行其他体育活动。
有一次,大家正玩得高兴,忽然天降大雨,大家纷纷四处找地方避雨,毛泽东却没有走。等到大家都跑光了,他脱去上衣,站在大雨里淋洗。在雨中,他一边挥臂做伸展运动,一边不断拭抹淋在脸上影响视线和呼吸的雨水。毛泽东这样做不止一回。当同学们问他这样做有何意义时,他回答:“这是天雨浴,可以增进一个人抵抗风雨侵袭的能力。”
在炎热夏天的中午,同学们分散在寝室、自修室或操场树荫下面,有的看书,有的聊天,有的睡午觉休息,毛泽东却独自走到学校后面的山上,脱去衬衣,赤膊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这是他进行日光浴的一种形式。他平日到湘江里游泳,休息时躺在平软的沙滩上,让太阳晒遍全身;等晒了10多分钟后,他又跳到水里游泳;游完泳,还要在沙滩上散步、晒太阳。这是他进行日光浴的又一种形式。
寒冷的冬天来临,北风呼啸地吹着,毛泽东却趁这个时候走到校外空旷的地方,或爬到学校后的妙高峰上,脱掉棉衣,只穿着薄薄的衬衫,让寒风直吹,并且迎着寒风进行跑跳运动。毛泽东把这种活动称为风浴。
毛泽东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十分注意锻炼意志和胆量。
一个盛夏的夜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岳麓山下的蔡和森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蔡母一听,心顿时提到嗓子眼—这个时候来人,准是有什么急事!她连忙去开门。门开了,闪进一个人,浑身湿透,脚底下一会儿就流了一大滩水。蔡母定睛一看,来人是毛泽东。
在这电闪雷鸣之夜,他顶狂风,冒暴雨,独自一人爬上岳麓山顶,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忙问出了什么事?毛泽东不慌不忙地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胆量,体会《尚书》中“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境。
野外露宿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勇敢和胆量、克服困难、磨炼意志的好途径。他经常邀集朋友到学校后山的君子亭,岳麓山的爱晚亭、白鹤泉和湘江中的橘子洲头等处露宿。
有一年暑假,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住在岳麓山爱晚亭里,每人只带了一条毛巾、一把雨伞和随身的衣服,每天只吃一顿蚕豆饭,既废朝食,也无晚餐。
他们每天除了锻炼之外,就是读书、看报及讨论思考问题。当夜幕降临、百鸟归巢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高谈阔论,直到夜深人静,大家都疲倦了,才各自找个地方,相隔一定距离,露宿到天明。
有一天清晨,几个游人来到岳麓山,见庙旁露天的一条长板凳上睡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顿时觉得奇怪并议论起来。游人的声响吵醒了那个人,只见他翻过身,收拾好报纸,起身就走了。此人正是毛泽东。原来,山上夏夜蚊子多,他只好用报纸盖着身子睡觉。这种露宿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和培养了耐力,也节约了开支。
毛泽东还爱好长途步行。1917年学校放暑假时,毛泽东邀请他的当小学教师的朋友萧子升进行社会调查,有了一次“游学旅行”。他们从长沙动身,徒步走过了宁乡、安化、盖阳、源江等地区。
俩人身上几乎分文未带,采用过去“游学先生”的办法:遇到学校、商店、大户人家,就用红纸写两副喜庆的对联,给人家送去,人家就会给他们饭吃,或给他们几个钱,或留他们住宿。俩人有时也根据别人的需要,帮助抄写一些文字,以得到旅途中所需要的盘缠。毛泽东曾诙谐地对萧子升说:“穷秀才有穷秀才的办法。”
两个人在“游学”过程中找不到住宿之处时,就露宿在野地里或寺庙里;没有吃的,他们就吃山楂、野果。毛泽东说:“这是对一个人意志的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适应环境而生存的本领。”
萧子升有时放不下当教师的架子,每次向别人问路的时候,都要先咳嗽两声,整一整衣服,再上前问话。他在路途中借宿求食只愿意去大户和富户人家,不愿意去小户人家,因为有时会碰到尴尬的场面和白眼。毛泽东却不管什么人家,都态度谦和地上前打招呼。
他热心访贫问苦,尤其对于贫苦的农民,他更是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俩人走过了很多市镇和偏僻的农村,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实际的了解。
1918年夏,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与蔡和森、张昆弟等几个同学寄居在岳麓山湖南大学筹备处的半学斋。他们都是穷学生,每天赤脚穿着草鞋,到山里砍柴、挑水,用蚕豆拌大米煮着吃。在当时,就是这种花钱不多的饭,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们不愁穷,不怕苦,每天照常读喜爱读的书,讨论哲学问题和时事问题。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的锻炼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体格的锻炼,也是意志的锻炼、能力的锻炼、感情的锻炼,为他日后参加革命实践、南征北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曾经豪迈地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1951年秋的一个晚上,毛泽东接见几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在谈到青少年培养时,他回顾了自己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的情景,强调应该培养青年人艰苦奋斗的品质,教育青年人不畏艰辛、积极锻炼身体。
他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
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
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本文内容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垂范》一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