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4 17:16 | 来源:本溪网数字报 2019年7月22日 2版 | 查看:1320次
走进“阳光家园”会馆,墙上挂的是残障孩子编织的串珠图画,展示架上摆放的是串珠摆设。纪敬鑫、程浩等多名残障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编织工艺,学会了清理卫生,学会了买菜,学会了自立……这样的成果,与他们的“爱心妈妈”邢敏是密不可分的。
邢敏在自己四个月大的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治疗后虽然可以行走,但脚后跟无法着地让她经常会摔倒。命运的牵绊没有将她击倒,1994年,身残志坚的她和丈夫开起五金店,生意越做越好。逐渐富裕起来的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帮助那些生活艰难的人们。
2005年,市残联面向全市残疾人招聘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邢敏毅然放下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生意,应聘成为建光社区的专职委员,当时每个月只有200元工资。工作中邢敏发现,大多残疾人都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她就想,只有让更多的残疾兄弟姐妹实现就业,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于是,邢敏拖着残疾的双腿走访各个社区,去了解每一位残疾人的详细信息,建起社区的残疾人档案。
邢敏发现大多数残疾人因为身体残疾而没有工作,生活的艰难让很多人活得压抑、自卑。她跟区残联取得联系,帮她联系市里的福利企业——合金二厂。结合手中掌握的残疾人信息,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荐具备相应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还自费复印了企业用工信息单,送到社区每个残疾人家里,帮助他们就业。在她的努力下,2007年,在合金二厂就业的残疾人达到了170人。
为了使残疾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2006年,邢敏租下了社区的一间办公室,成立了“明山区残疾人会馆”,2007年正式注册为“阳光家园”。她组织残疾人一起做手工,开展残疾人婚姻和职业介绍……就是在这里,邢敏为700余名残疾人找到了工作。
2009年,“阳光家园”的主要职能转移为托养智障人士,50多名智力残疾人慕名而来。王洋是一名智力残疾孩子,父母怕人家笑话他,就把他封闭在家中,不跟外界接触。邢敏知道后,主动上门与王洋的父亲沟通,最终说服王洋父亲把孩子送到邢敏处照料。后来,合金二厂招工,邢敏又主动找王洋父亲为孩子报名。在大家的帮助下,王洋终于从封闭的精神世界里走了出来,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
在照顾好这群智力残障孩子生活起居的同时,邢敏每天还要教他们写字、做手工、做游戏。前不久,邢敏还带着孩子们上了央视的《向幸福出发》栏目。头一次登上央视的大舞台,孩子们都特别兴奋。
邢敏告诉记者,很多孩子刚到阳光家园,生活还是不能自理的,离不开监护人。而现在,孩子们找到了自信,收获了快乐,身心都更加健康。她说:“这些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父母也越来越老。我希望能让这些孩子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工作,得到收入。”邢敏表示,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开个能让这些残障孩子参与的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付出,收获人生的价值。
本报记者 邵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