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坚持就会有成绩,就会成功” 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图)

发布时间:2019-07-05 10:30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05日 01 版 | 查看:1069次

  有时候,李万君拿起焊枪后就像要在针尖上跳舞:将两条直径仅2.5毫米的不锈钢焊条焊接在一起,速度快了,焊不牢,一掰就折;速度慢了,又会焊断。

  “零点几秒,啪一下,就完事。”李万君说得举重若轻。

  今年51岁的李万君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的电焊工、高级技师。他所在的中车长客是我国最重要的轨道客车研发、制造、检修以及出口基地。

  转向架是轨道客车的走行部分,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和安全。转向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高铁的每个转向架都有上千条焊缝,每一条焊缝都不得有任何瑕疵。

  精细、精准,绝不允许有任何瑕疵,是李万君和工友们每天都持守的工作准则。

  在从事电焊工作的32年里,李万君成长为高铁焊接大师。他先后参与了几十种城铁车和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总结并制订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他把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推向了世界最高水平,被誉为“大国工匠”。

  在中车长客的高铁焊接车间里,火星伴着噼里啪啦的电焊声此起彼伏。在外人听起来很嘈杂的电焊声,却是李万君最喜欢的“交响乐”。如果焊接时用的电压电流不对,李万君立刻能听出来:“如果是噼里啪啦的声音,就是电流调大了。如果是呜呜声,那就是电压调大了。”

  高铁转向架焊接时碰撞出来的光与声,已经深深融入李万君的生命,但他最初拿起焊枪时可不这么想。

  19岁的李万君从职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车长客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成了一名焊工。那时候工作环境艰苦,夏天被焊枪射出2300摄氏度的烈焰烤得难受,冬天还经常要在冷水池子里作业。辛苦的工作把同批进厂的28个工友吓跑了25个,李万君也想换个岗位。

  “哪行都得有人干,干一行要爱一行。”李万君的父亲李世忠曾是中车长客的劳模,李万君本来想让父亲托关系帮他调换车间,没想到父亲却给他找来很多练习焊接技术的焊条和模具。

  再三思量后,李万君立下志向: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像样的技术工人。李万君开始不停地向老师傅讨教焊接技艺,哪个师傅的活干得好,他就在旁边看,自己再起早贪黑地练习。

  1997年,首次代表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的李万君拿了第一名。这也成为他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开始。

  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的职业生涯与中国高铁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刚开始工作时,拥有一个电工操作证就可以了。随着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电焊工的操作技能要和国际接轨,李万君先后考取了6项国际焊工资质证书和1项国际技术资质证书,满足了高铁的生产需求。

  但高铁事业不是靠一个人的高超技能就可以撑起来的,需要团队齐心协力。2007年,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在中车长客试制生产。但当时中车长客的车间焊工不到100人,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中车长客决定采取校企联办的形式引进400名新焊工,让李万君肩负起培训的重任。

  开始授课前,李万君去书店找电焊相关的书籍,但一无所获。他后来一想,中国的高铁事业才起步,哪有适合高铁焊接的书籍?

  “没有书,就自己写书。”李万君将他20多年来掌握的焊接方法和操作经验编成演示文稿,就连焊枪的角度、蹲姿,甚至如何喘气等细节,他都编进了教材。

  在李万君任“总教头”期间,400多名校企联办的学生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质证书,被分配到动车组各个车间从事焊接工作。这保证了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的批量生产。

  对于参与各种新车型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的李万君来说,工作总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在生产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时,他和团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这一车型的转向架有一个叫扭杆座的焊件,上面有很多不规则的焊缝,“弯道极多”。李万君和工友们首次焊完了8个扭杆座,经过严苛的检验后,得到的答复是:全部不合格。“当时我们傻眼了。”李万君说。

  转向架焊缝接头工作成功与否,是实现高铁自动化生产目标的关键环节。“不可能更改高铁设计,更不能放宽焊接质量,我们只能把难题攻克掉。”李万君相信,答案就在他和工友们的焊枪里。终于,他们用了半个月,难题迎刃而解。

  李万君也因此摸索出“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的“绝活”:600毫米周长的环口焊一气呵成,不留任何瑕疵。这套目前世界上难度最高的高铁焊接技术,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李万君用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他的徒弟们:“干一行爱一行,只要坚持就会有成绩,就会成功。”

  他的徒弟何岩是中车长客的新生力量。何岩19岁来到中车长客,如今已经从毛头小伙成长为中车长客的首席操作师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师傅不仅向我们传授他的高超技艺,也教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铁工人。”何岩说。

  2011年,李万君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站,被国家命名为“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多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编写教材,承担了大量的技能培训任务,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他不仅承担着为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向全国各地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授技艺。

  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的历程。在他看来,中国高铁事业需要把技术提升到极致,把每件产品都做成艺术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培莲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