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3 17: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6月4日 | 查看:943次
一、“好人”精神的道德价值诠释
人类思想史自古就在追问:“什么是好生活”“人应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同时,好人及好人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和幸福中国中具有怎样的功能,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细读身边好人事迹,细琐而平凡,但却让人感动。因为他们的行为品质中蕴含着可贵的中国精神和人性良知中最美最深刻的美德部分。好人都是具体人物,但他们的事迹体现出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特色,人类美德的印记,几乎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
身边好人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还因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难得的坚毅品格和人生习惯。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康德强调“习惯的事”与“应该习惯的事”是两回事,中国好人的人生习惯是一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应该的习惯”。中国好人的善行义举塑造了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格形象,并向社会发挥、传递着道德正能量。
二、好人精神与国家发展、社会治理
“好社会”不仅要是物质丰富、文明有序的社会,也要培育好的人性,成就富有美德的好公民、好人。反过来讲,社会中好人普遍了,也会成为国家富强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社会治理有序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历来注重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古人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孟德斯鸠谈到国家体制和建设时也强调:“共和国需要品德”,他描述一个国家“品德消逝的时候”,物欲、贪婪和权力放肆就会弥漫,公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实现。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中,在幸福中国构建中,我们也需要这种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相当意义上,是要通过社会集体人格或公民普遍品德素质来体现和发力的。
就公民素质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而言,越来越多的理论开始注重公民个体的道德力量,认为公民道德主体若不自觉自律,社会治理成本就会加大。结构功能理论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观”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其理论逻辑是: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问题,研究秩序就必须研究秩序中人的行为和人的思想意识,由是,共同价值观和人的行为意识就变成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因素了。也有理论提出,对于当下许多现代性困境带来的问题,必须启用“生活政治”思维来解决,强调现代社会在“宏大叙事”治理中,应更多注重“微观视野”中公民个体能量的转变。还有理论主张,用社会的“心灵深层结构”弥补社会宏观结构,强调人的心灵秩序和能力。某种意义上可说,许多社会治理问题就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每个公民的行动中。事实上这种把日常生活和宏大政治内在连接起来的理论,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思路。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可看作通过德性主体、通过好人达到社会治理的一种路径。
在今天社会治理体系中,不能忽略了公民具有的道德力量。身边好人事实上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德性治理力量。
三、榜样的力量与社会道德生长点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这些好人榜样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其事迹就更加可亲可信,也就更加可学。中国好人对人们具有见贤思齐的榜样引领作用。在感动社会、打动人心的同时,会激发更多人把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结合起来考虑,把个体人生意义同国家、民族的发展事业结合起来考量。
人们会认为个体对社会或行为环境影响是“滴水能量”。但社会认同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的道德影响力。人们在行为判断和选择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参照他者行为。事实上除了国家社会主流价值影响外,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参照他人行为在生活,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被改变或被塑造。
自古至今,不同时期都有许多好人,他们是“善行的使者”“美德的化身”“中国的脊梁”。今天,好人们在自己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体“小我”化入群体“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中国发展、社会温暖、人民幸福播撒了遍地种子,事实上这些种子已成为社会新风的道德生长点。我们看到,历年评出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已用各种形式培育生长了诸多“好人”团队或平台,如“好人联合会”“美德联盟”“爱心团队”“道德模范义工服务队”“学雷锋团队”“爱心网站”等。他们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一起服务人民群众,奉献国家社会,发挥出了他们的道德影响力,引发出更大的社会道德力量。各类好人及好人团队、志愿团队,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道道亮丽社会风景。
国家顶层也在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表彰身边好人,营造好人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弘扬道德模范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接见全国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代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等文件,把评树道德模范作为推动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有效载体。各地也都出台了诸如《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实施办法》《道德模范待遇保障若干规定》的文件。从中央到各地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推动建设长效机制,让尊崇模范、礼遇模范、好人好报,成为常态社会风尚。
四、培育好人和好人文化的社会生态
好人做好事不是为了扬名,但一个道德的社会应让好人好事尽人皆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新时代社会风气需要大力宣传好人事迹好人精神,营造扬善抑恶的好人文化。
社会需要美德。社会对美德及好人也须给予相应回报。一个社会的风尚和治理能力,与社会法治及社会道德感相关。而道德感的形成和扬善抑恶的好人文化及道德生态相关。倘若力行道德的人得不到肯定,无德之人不受贬斥责罚,德行成为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成为无德之人的通行证,有德者默默奉献,无德者坐享他人奉献,这个社会就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善恶不公环境,久之必致德行与社会回报的二律背反,引发不利于社会道德感建设的恶性循环,社会风气败坏,人性品质堕落也会成为必然。因此,公正的社会环境应努力消除奉献与获得、义务与权利、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我们今天推荐评议身边好人,传播赞颂他们的美德事迹及其精神,就是在行扬善和回报德行之举,使人们感到,奉献者高尚光荣,有德者大有可为,如此道德榜样才能更多引人向善,社会才可能形成善善相生的良性循环。同时,树立好人榜样,完善社会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也是培育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们要大力表彰中国好人,弘扬美德精神,让好人感动我们,感动中国。感动本身就是道德培育的一种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感动”正是道德良知和社会风气的储备,“为高尚而感动的人们,将与高尚同行。”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中国好人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人人都有一点中国好人所坚守的道德精神,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文是作者在“中国好人·向上向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十周年回顾”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