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0 22:37 | 来源:人民日报 2019-06-20 07版 | 查看:1047次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吸引万余名台湾民众参加,创历届之最——
本报记者 钟自炜
跨海而来,如约而至。6月15日至21日,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举行。大陆41家与台湾42家单位和社团共同主办,超过1万名的台湾各县市、各界别民众参加,为历届海峡论坛规模之最。与会人士说:“这是两岸一家亲的最好见证。”
共叙情谊,共话发展。本届论坛“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的主题深入人心,为“两岸一家亲”再次写下生动注脚。
融合大平台
纵览本届海峡论坛,新意浓郁,亮点频出。
本届海峡论坛新增台湾人才登陆第一家园论坛、“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体验营、海峡两岸电子竞技邀请赛等活动,以新思维新方式顺应新发展。本届海峡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万名台湾地区民众报名参加,其中首次参加的占40%、青年占50%。
新意与亮点的背后,是两岸交流走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把探讨两岸融合发展“应通尽通”等时代命题融入活动之中,两岸智库论坛邀请台湾各领域代表,为推进两岸“新四通”(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建言献策;
推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首次举办台湾人才登陆第一家园论坛,继续举办两岸人才交流对接会、人才机构合作洽谈会等活动,为台青来闽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
回应台湾基层群体需求:论坛向台湾开放500个网络报名名额,优先邀请没来过大陆或没参加过海峡论坛的台湾青年参加6条不同主题的活动路线。充分考虑台湾青年特点和需求,通过提供人才服务、实习就业岗位、创业平台,召开政策说明会等,为台青来闽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民众大舞台
张贴红色对联,成对红色花瓶,现场发放喜糖……6月14日,海峡论坛子活动之一的“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上,来自两岸同名(同宗)村的12对夫妻与两岸嘉宾、两岸婚俗学者等300余人在一派喜气洋洋中共叙亲情。
“这是一次寻根溯源的活动,通过‘婚同俗’的主题,加深了两岸民众对祖同宗、文同源、语同音、俗同风的认同和理解。”台湾闽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陆炳文说。
活动中,即将举办婚礼的台湾小伙傅彦霖与福建的未婚妻黄艺超看得仔细。“两岸文化一脉相承,许多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早已融入骨血。”傅彦霖说。
海峡论坛为两岸同胞大聚会、亲情大融合搭建起了宽广平台。
扎根基层——第二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上,两岸200余名基层民意代表围绕“乡村振兴”交流畅谈。“目前已促成百余个闽台两岸产业特色相近的乡镇签订长期对接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全岛204个乡镇的基层交流合作大平台。”台湾乡镇市民代表会联合总会总会长蔡咏锝介绍。
以茶会友——两岸近300家茶企的上千种知名茶品齐聚海峡茶会,“两岸茶叶一脉相承、各有优势。”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林宪腾表示。
聚焦合作——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对接活动上,360余人共话发展,提出将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拓展两岸农业发展空间;海峡金融论坛上,“深化两岸普惠金融合作”成为共识,探讨开拓两岸金融业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
青春大联欢
6月14日,当五幅不同画风的关帝文化主题涂鸦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码头社区揭开面纱时,立刻吸引了游人目光。作为本届海峡论坛最具“颜值”的活动之一,第二届创意涂鸦巡回赛以“共绘家园”为主题,五幅涂鸦正是两岸选手历时五天绘就的作品。
“这几天,两岸选手同吃同住、挥洒创意。”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吴敏燕说,“借助涂鸦这一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希望能更好地促进两岸青年间的交流与互动。”
画笔描心意,绘就同心圆。新颖的互动形式、别致的交流体验,折射出海峡论坛始终关注两岸青年交流的不变方向——
海峡青年论坛以“汇聚青春力量 筑梦共同家园”为主题开展“1+4”活动,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两岸青年公益说、两岸青年人才论坛、2019两岸青年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精彩纷呈,激起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闪亮火花;
第二届“海峡论坛金点子创意大赛”上,包括20位台湾青年在内的两岸青年脑力激荡,为推动两岸交流提出新鲜提案。第一次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淡江大学学生王子铭表示,他提出的企划案希望通过舞蹈拉近两岸青年的距离;
“两岸一家亲·从小心连心”研学体验营吸引255名台湾青少年及亲子家庭参与。“大陆很大,我想过来走走看看,开阔我的视野。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结交认识了很多大陆同龄的朋友。”来自台北的高三学生苏子喨说。
两岸一家亲、未来在青年。“近年来大陆为台湾青年求学就业出台了许多利好措施,两岸交流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林承铎说,“这是一个人才可以充分施展的新时代,而这个时代也需要更多台湾优秀青年共同参与。”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这是两岸一家亲的最好见证”》)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