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战旱魔(图)

发布时间:2010-03-27 07:53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24日 18:10:00 | 查看:3143次

  这是3月17日拍摄的贵州息烽县的抗旱应急打井点。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安排了多处抗旱应急打井点。新华社记者 朱国贤 摄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题:众志成城战旱魔  

  新华社记者

  百万公顷农作物绝收,千万受灾群众饮水困难。

  去年入秋以来,包括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旱魔,肆虐着西南灾区,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受灾群众积极自救,社会各界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打响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

    中央高度重视西南旱情,各项有效措施迅速出台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记者在西南旱区实地采访时目睹了百年一遇特大旱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困难,给春耕生产带来的重大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云南是这次旱灾最严重的省份。记者走进云南寻甸县河口乡石岩子村75岁老人李绍荣的家,他和老伴正吃午饭,桌上没有汤,只有一点咸菜和几根萝卜条。老人舍不得浪费有限的“生命水”,每天只滴几点水,用手湿润一下眼睛。

  “自从我睁开眼睛以来,就没遇见这么厉害的干旱。半年没下一滴雨,小春种的蚕豆、油菜全死了,家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乡镇从农历去年腊月就开始给我们每天送点水解渴,否则日子没法过。”李绍荣说。

  民有所困,心有所系。西南特大旱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严重旱情高度重视,对受灾群众高度关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饮水困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深入重旱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北京,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室。

  早上8点,全国天气会商会准时开始。大屏幕上,干旱分布监测图显示出我国西南存在着大片旱区。自去年10月以来,抗旱救灾气象服务一直是每日全国天气会商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份份决策服务材料从这里送至中央及各有关部门。

  10公里外,全国抗旱救灾的核心枢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正在召开紧急会商会议,对旱情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对当前全国抗旱工作作出新的部署。针对西南地区严重的旱情,国家防总及时启动抗旱Ⅱ级应急响应。

  灾情就是警报,灾情就是命令。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紧急行动起来——

  财政部会同民政部及时下拨中央旱灾救灾补助资金1.85亿元,会同水利部安排抗旱资金1.55亿元;水利部协调发展改革委提前安排农村饮水等工程专项资金;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云南旱情启动二级响应,针对广西旱情启动三级响应,针对贵州、四川旱情相继启动四级响应;

  农业部全面部署农业抗旱工作,指导灾区保大春生产,并商财政部安排农业抗旱资金3000万元;

  ……

  一道道紧急通知相继发出,一份份紧急预案迅速启动,一笔笔救灾款物运往灾区。随着强有力的政府机器高速运转,中央各项有效措施如“及时雨”洒向旱区。

  千方百计解决饮水问题,毫不松懈抓好春耕备耕

  灾害面前,西南5省区全面动员、全民动手,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抗旱救灾中,打响了一场重民生、解水困、保禾苗、备春耕的攻坚战。

  3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消防支队的送水车刚一驶进安顺市轿子山镇云盘村,急切的村民们就挑起水桶围拢过来。将10个大水桶全部灌满后,村民马永昌长出一口气:“这次消防车过来,够全家用上三天水了。”

  根据中央“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的要求,西南各地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摆在了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

  贵州省千方百计为旱区寻找新的水源地。目前,这个省40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正夜以继日奋战在打水一线,所设计的161个应急勘查施工孔位如果全部出水,将解决30万干旱地区群众饮水困难。

  云南省主要采取异地取水和送水进行保障,“党员送水队”“抗旱轻骑”“车友会”“民兵突击队”“巾帼妇女抗旱服务队”……由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组织、群众团体组织的各种送水队活跃在抗旱一线,为灾区群众送去生的希望。

  一手抓抗旱,一手抓生产。

  广西农业厅派出14个工作队深入各旱区,分类指导群众抗旱保春耕:对目前暂时缺水的桂中、桂北、桂西地区,帮助做好有水种水稻、无水改种旱地作物两手准备;对旱灾较重的桂西、桂中地区,发动农民利用水粪及沼气液抗旱抢播。

  云南省除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旱育稀植和玉米育苗移栽、挑水点播、地膜覆盖等节水栽培技术外,还着手调整旱区种植结构,目前已改种补种马铃薯、玉米、豆类、蔬菜等作物243万亩。

  “我家种的柑橘长新枝了,有的还开花了呢。”贵州旱情严重的兴义市巴结镇末团村村民吴仕昌告诉记者,自去年秋季以来,贵州大学组织专家来到这里向他们传授农作物抗旱和节水灌溉技术,使果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应对当前危机,不忘着眼长远。

  “出现这样的大旱,造成这样大的困难,最大的警示是必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表示。

  西南各地在积极抗旱救灾的同时,正在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从根本上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奠定基础。

  目前,云南已经启动农村地下找水打井工程,以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水源地;同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的步伐,把原定今年冬季开展的任务调整到春季来实施,尽快为农民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的困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参加全国两会的澳门代表委员捐献的400多万元善款送来了;载着广西爱心人士深情厚谊的15万公斤“爱心莴笋”送来了;取自千岛湖的38万箱天然饮用水送来了……

  爱心在灾害面前闪亮,力量在团结之中凝聚。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抗旱救灾的强大合力。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灾区群众更加坚定了战胜旱魔的信心。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

  贵州省威宁县斗古乡中关村54岁的共产党员陈小二从今年1月25日起就在距山顶150米左右的一处悬崖安了“家”。

  “大年三十下了一场雪,老陈没有回家,在寒风中度过。”斗古乡党委书记赵德文说,“一天24小时的守护,只为保证供水设备运转顺畅,确保村民有水用。”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缺水,党员干部就把水送到哪里。

  在旱区,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全力动员群众抗灾自救,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广西百色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纷纷当起“消防队长”,深入缺水的山区村寨,动员群众充分利用水井、河道取水,组织人背马驮运水,调用消防车、洒水车进行异地调运水,想方设法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广西巴马县东山乡文钱村山路崎岖、农户分散,政府送水车只能送到集中供水点。为及时把水送到家家户户,村支书蓝海金组织了20辆摩托车的摩托送水队、10名妇女的背篓送水队和5匹马的马帮送水队。

  在旱区,广大党员干部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着“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

  云南省大姚县南永公路旁机声隆隆,党旗飘飘,金碧镇、赵家店乡的党员干部挥汗如雨地战斗在抗旱一线,他们有的疏通水沟,有的在田坎上组织群众放水。村民们看着哗哗的水浇到刚栽下的核桃树时,脸上露出笑容。

  春节刚过,重庆市巫溪县农业局14名党员干部就来到旱灾较重的塘坊乡,手把手指导农民在原来的麦田上补种蔬菜。村民刘新民说,去年种的小麦因旱灾没什么收成,多亏农技干部帮自己补植了白菜、油麦菜,使损失减少到了最低。

  挖井取水、疏通水沟、翻山越岭背水、为作物浇水……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

  在旱区,广大党员干部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全力以赴解决群众吃水难——

  贵州盘县英武乡干部发明了一种水袋,一袋能装6吨水,利用这种水袋已为400多严重缺水户农民送去了饮用水。

  广西东兰县东兰镇党委制作了“党员送水服务卡”,田洞村好言屯孙祖同老人告诉记者,家里缺水了,就打卡上党员手机,很快水就送到家了。

  贵州息烽县流长乡原纪委书记陈秀泰在自家田里找到水源后,积极扩大自己的经验,村民纷纷按照他家的模式挖田找水,现在已有20多户村民打出水来。村民谭毅对记者说:“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太大了。”

  在旱区,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

  “有党支部做后盾,有张书记送水,我们不愁没水喝!”广西东兰县长乐镇定安村村民们这样称赞“送水书记”张启贤。

  为了解决127名群众的饮水困难,张启贤自掏腰包500多元购买了柴油、水袋和塑料桶,利用自家的农用车和摩托车,坚持每日跑两趟到8公里外的乾布队运水,供群众无偿饮用。

  今年3月11日,贵州长顺县长寨镇包村干部成名尧在组织群众抗旱保苗时,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经送医院诊断,属过度劳累引发消化道出血,失血型休克,经抢救无效殉职,贵州省总工会追授成名尧“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天无情义久不雨,井干苗枯喉亦燥;党有深情送清水,畜喜禽乐人更欢。”广西东兰县东兰镇居民林美荣家门口上的春联,代表了灾区群众的心声。

  旱魔可以驱走飞鸟,却撼不动人民的意志

  原来水草肥美、风光旖旎的观鸟胜地胡叶林已变成一片干涸的草地,阳关山小岛则变成了一个半岛——因为持续干旱,贵州威宁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急剧缩小,生态环境骤然恶化。

  今年2月下旬,千百年来栖息在这里的黑颈鹤等候鸟提前一个多月迁徙了。

  鸟儿飞走了,草海湖畔的威宁人却顽强地留了下来。

  为了生存下去,秀水乡坚强村村民马永每天要往返20多公里去运水;为了能一次多拉一点水回家,有的村民自制了水箱和运水车;为了再把庄稼料理好,斗古乡松山村村民朱成海建起了小水窖……

  面对历史罕见的大旱,旱区群众没有放弃,不等不靠,以顽强的生命力守候着这片祖辈们留下的热土,守望着一个绿色的明天。

  在旱区,到处都能感受到群众积极自救的顽强精神——

  在前往贵州兴仁县城北办事处丰岩村的路上,记者看到一个10来岁小孩赶着牛车颠簸在沙石路上,车上装着两个盛满水的大编织袋。他边走边对记者说:“来回路上要花30分钟,一天要拉五六趟。”

  在贵州兴义市敬南镇拢岸村,记者看到村民张泽刚把田间已经枯黄小麦割下来烘干后打成粉末喂猪。他对记者说:“家里3亩小麦全部遭灾,这样多少能减少点损失。”

  在广西隆林县平班镇岩晚村,记者看到,洗菜、刷碗、喂牲口……水在这里要经过数次使用,家家户户都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盛水工具。“节约利用每一滴水”在这里不用宣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旱区,到处都能看到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贵州息烽县流长乡新中村村民彭茂吉家年前就从田里把水接到家里,现在每天都有三四家邻居来给他家接水。

  “我一家八九个人,水够吃还有多的。都在困难时期,大家互相帮下,就能挺过去。”彭茂吉说。

  村民俞健勇今年1月份将水引进家后,也有10多户村民每天到他家取水。他还时不时就把水挑到85岁的“五保户”肖国芬家里,确保老人基本生活用水。

  在旱区,到处都能看到群众一手抓抗旱,一手抓生产的火热景象——

  前两天的一场小雨让广西巴马、东兰等旱区群众喜出望外,他们迅速借助有利天气条件掀起春耕生产高潮。巴马县东山乡弄谟村韦运德夫妇一边翻耕田地点播春玉米,一边告诉记者:“玉米播种后浇一些水再盖上地膜,基本没问题了!”

  在贵州第一产粮大县遵义县,今年初,石板镇乐意村建起了一个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示范基地。石板镇镇长李扬告诉记者,干旱天气逼着人走“节水农业”路子,镇里打算组织农技人员,走村入户给群众培训“旱地农业耕作技术”。

  四川干旱比较严重的攀西地区,农民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发展烤烟、坚果等低水高附加值作物,扩大马铃薯、蔬菜等高产、高效作物的种植面积。目前,凉山州越西县已把13.5万亩马铃薯面积落实到户、到地块。

  旱魔可以驱走飞鸟,却撼不动人们的意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旱区人民和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夺取抗旱救灾的胜利,迎来一个绿意盎然的明天。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广东省深圳市2010-03-27 20:51:48 发表
匿名网友: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