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四百年 探源中华民族复兴轨迹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谈会发言摘要(组图)

发布时间:2019-05-06 14:5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06日 06 版 | 查看:1675次

  为帮助广大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发表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今天本报《思想者》在6~7版推出《纪念五四百年 探源中华民族复兴轨迹——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特刊。

  编者的话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深情寄语当代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座谈会”,4月24日在北京举行。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同志致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教授王义军主持座谈会,著名党史研究专家、特邀嘉宾、青运史研究专家在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作会议总结发言。

  与会学者表示,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事件,五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作为,奋勇争先,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发扬五四精神,都是共青团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我们要熟悉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更好地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我们推出《思想者》特刊,摘发座谈会上学者们的精彩发言。

  五四运动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金冲及

  (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现在的年轻同志恐怕很难想象,20世纪刚到来的时候中国是处在一种怎样悲惨的境地。那时候,所有帝国主义强国联合起来组织所谓八国联军进攻一个国家,这在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以后也不曾有过。他们占领北京整整一年之久,而且在北京内城(原北京东城、西城区)实行分区管制:北边由日本管制,东边是沙俄管制,西边归英、法管制。家家门口要挂占领军国旗或“大某国顺民”的旗子,他们可以随时闯进中国民户抢劫杀人,为所欲为。

  10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倒了。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改变人民的悲惨境遇。政权落到北洋军阀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图谋独霸东亚,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被中国人称为“国耻”。爱国志士陷入极大苦闷!

  初期新文化运动正是以辛亥革命后黑暗局势的反思为出发点。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对盘踞在人们头脑里的旧文化旧礼教进行摧毁廓清的大扫荡。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直截了当地指出:满篇写着“仁义道德”的旧礼教,其实写的都是“吃人”两个字。这种批判的尖锐程度,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起来。没有这样的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扫荡,在1919年出现那样规模空前的五四爱国运动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怎样改造社会?需要建设的新社会是什么样的?各种各样打着“新思潮”旗号的学说蜂拥而入,人们仍然感到困惑……正在这个时候,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惊天动地般爆发了。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分子在探索如何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两者一脉相承又有明显区别,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文化旧礼教,五四运动则由中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外交失败而引发,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响亮口号,形成旗帜鲜明的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初期主要发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在报纸副刊杂志展开。而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和方向。这以前,包括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在内,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千辛万苦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以为可以救中国。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国家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而给中国人更大刺激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很多人以为将是“公理战胜强权”,这次和会将把战败国德国强占的山东权益还给中国。没想到西方列强“十人会议”秘密商定将其转交日本而且不容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李大钊第二年写出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越来越多地倾心在俄国出现的新社会,倾心于指导这次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先进思想界出现的根本转向。

  五四运动的另一个重大历史功绩在于这是一场千千万万民众义无反顾地投身期间的有组织的群众运动。它使人们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无穷无尽的力量,看到了组织起来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毛泽东在1939年写道: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后,他又写道:这时,也只有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开始起了变化了。

  五四运动的第二年,李大钊主持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主持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接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开始在北京、上海、湖北、湖南、山东、广东和留日、留法学生中相继成立。

  正是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做了准备。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石仲泉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强调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称谓和内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中央带领全党经过数十年的思考、探索,不断总结人民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逐渐凝练出来的。从更加长远的历史来看,它与五四精神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源于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中国共产党是五四运动孕育的新生儿。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历史逻辑。所以,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来讲,其渊源一定要追溯到五四运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源于五四运动传播进来的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思想解放最伟大的成果就是引进了给人类也给中国以光明的天火——马克思主义。有了马克思主义也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从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未动摇过。批判教条主义是为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出硕果。上述三大历史性事件,就是三大硕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题中应有之义的内涵包括其中的。何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强调的。所以,从指导思想维度言,五四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五四精神内涵的扩展、丰富和发展。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我们党的全部精神谱系,而极为丰富的党的精神谱系的源头正是五四精神。我们党的精神谱系以不同主题概括为许多系列,如以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历史等命名的各种精神系列。在这各种精神系列中,就其历史渊源而言,都是因为有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然后才有其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源在五四运动产生的五四精神。二是五四精神内涵本身已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之中了。有的名列其中,如爱国、民主;有的化于其中,如进步、科学。五四精神的内涵是2009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在3年后党的十八大形成共识的。从这方面看,也可以将五四精神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李忠杰

  (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成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总书记这一思想告诉我们,要真正深刻地认识五四运动,必须把五四运动放到近代以来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考察,注意当时的世界和中国出现了什么样的态势,注意这样的态势向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课题和任务。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日益腐朽,远离人类文明的大道,更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掠夺,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这种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决定了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两种矛盾交织,造成了历史的错位,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陈腐世界奉行的是文明的道义原则,现代社会的代表奉行的却是野蛮的暴力原则。

  这种错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双重任务,即救亡与进步。两者缺一不可。

  近代中国,首先要救亡。救亡,是反对帝国主义,解决民族和国家的生存问题。但救亡是救国家和民族之亡,而不是救腐朽没落制度之亡。反对帝国主义,是反对侵略掠夺,而不是反对现代文明;

  进步,则是主要反对封建主义、解决业已陈腐的社会如何赶上世界潮流的问题。这种进步,要融入世界文明大道,但不是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明,而是要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的同时,摒弃糟粕,走出一条自己文明发展的道路。

  救亡与进步不可分离,又不可替代。不救亡,就没有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立足之地,也就谈不上文明进步;如果不推动文明进步,尽快赶上时代和世界潮流,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救亡问题。

  五四运动是中国进入20世纪后一系列社会矛盾的产物。就其实质来说,是试图回答近代以来中国的两大课题、奋力解决救亡与进步两大历史性任务的重要努力。五四运动的根本价值,就是举起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

  五四运动100年后,我们来到了新的历史方位上。

  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五四当年所处、所需应对的世界化、全球化进程更加迅猛地发展,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态势更为广泛、更为深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呈现出与当年五四根本不同且更为复杂的状况。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

  就中国自身的发展而言,近代史上包括五四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同样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的国家实力与五四当年包括1949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华文明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已经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作为中国文明核心内容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四运动所呼唤的民主,已经走进了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五四倡导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科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中国在总体上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

  所以,五四运动100年后,我们仍然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仍然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更加深入地研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更加坚定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中国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优秀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建设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使中华文明立于世界,赶上时代,不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五四运动前后两个百年的比较

  ■唐洲雁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五四运动前的100年,是中国主权沦丧、民不聊生的100年。这种危机首先是从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开始的,接下来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再往后就是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还有八国联军入侵。这100年,也是中华民族上下求索、寻找出路的100年。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一些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国家非天下、中国非世界,从曾国藩、李鸿章的自强求富,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还有孙中山和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没有停过探索的脚步。

  而五四运动后的100年,是勇于革命、勇于斗争的100年。我们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所有的特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后来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五四运动后的100年,也是创造奇迹、贡献卓越的10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指标突飞猛进令人瞩目,如今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经过了这100年的奋斗,我们的国之重器已经相继问世。通过一国两制,我们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洗刷了民族的耻辱。

  如今,中国开始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连续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0%,对世界扶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了70%。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已经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认同。推动构建人体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已经写入联合国的决议,“一带一路”倡议惠及全球。中国人不仅为世界贡献了经济增长、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力量,还为世界上那些想发展又想保持自己民族独立性的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多种经验、多种路径、多种选择。

  为什么五四运动前后这两个100年间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奇迹的出现,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第一,就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第二,就是新中国成立,意味着真正开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纪元。 第三,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到新时代,从当初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现在的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发展,从富起来到站起来,我们用4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迎头赶上人类现代化的时代潮流。

  当然,我们对五四前后两个百年进行历史对比,是要把它们有机地接续起来、历史地贯通起来:前100年是后100年的基础,经历了苦难,也为后100年的发展做了精神和力量的准备。前后两个百年是统一的,统一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之中,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百年五四情 圆梦新一代

  ■张莉鑫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从五四先驱对青春的歌唱到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的践行,北大青年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一直是深刻而丰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北大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2013年5月,在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8年5月,在迎接北大120周年校庆和五四青年节之际,总书记再一次莅临北大,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期望。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北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做了很多新的探索,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从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等10个重点领域分头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结合青年对于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我们发现,爱国始终是北大青年心中五四精神不变且鲜亮的底色,在描述五四精神价值内涵的词语中,“爱国”一词是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无论是描述五四时期的“五四精神”,还是当下具有新时代内涵的“五四精神”,与爱国相关的词语都是北大青年的首选。谈及在北大校园中体验到的五四精神时,“家国”一词成为高频词语,可以看出,在青年的希冀中,为国家建设不断奉献,是北大人永远不变的奋斗情怀。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大学设计开展了“圆梦新一代”工程,将教育工作渗透校园生活各个环节,鼓励北大青年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五四精神,争做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圆梦新一代”。

  光辉垂于青史,征程未有穷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北京大学将继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践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初心坚守、“光辉榜样育新葵”的引领追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宗旨、“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将培育全面发展的“圆梦新一代”作为育人目标,将弘扬新时代五四精神作为工作的重要使命,培养北大青年努力成为且必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五四运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倪邦文

  (中央团校党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主任、研究员)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凝聚起了砥砺迸发、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激发出了上下求索、振兴中华的青春热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续写着中华民族百年追寻强国之梦的一篇篇辉煌乐章。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实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不仅要挖掘五四精神的实质和精髓,而且还要把握五四精神的特征及其时代价值,并将之转化为当代青年发展的精神力量。

  五四运动表现出空前的开创精神,蕴含了执着的求真意识,彰显了开放的精神气度,孕育了自觉的实践品性。这些特征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我们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考察五四运动对培养时代新人的启发意义。

  五四青年追求革命真理、探寻救国之路的伟大精神和实践与当代青年勇于担当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相契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侵蚀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形色色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帮助广大青年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就是要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帮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校准成长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当代青年要大力弘扬五四运动的开创性精神。五四运动以其无与伦比的开创性,揭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创性精神。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力量,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不竭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地去创新创造。

  当代青年要大力弘扬五四运动的求真性精神。五四运动探寻救国救民真理,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广大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真理,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当代青年要大力弘扬五四运动的开放性精神。五四青年以兼容并包的气度和拿来主义的勇敢,开了现代思想解放的先河。当代青年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变革,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乐于接受新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建设中国。

  当代青年要大力弘扬五四运动的实践性精神。五四青年以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为己任,迅速融入工农大众,汇成了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当代青年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以强烈的社会担当、不懈的奋斗追求,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为民族复兴奋斗百年 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

  ■李玉琦

  (中央团校特聘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五四爱国运动似春雷,唤醒了中国的民众;“劳工神圣”的口号,成为工人阶级崛起的号角;“改造社会”的呼喊,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报国探索的意向。伴随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外“新思潮”的不断涌入,一个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局面迅速形成。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和实践的探索,最终选择了俄国人的道路,信仰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哺育了一代青年,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中国青年运动走上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胸怀远大理想崭新道路。

  诚然,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百年青年运动史上,也有许多青年出于不同的理想和目的,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走上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道路,并且也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探索和追求,不能被无视和抹煞,但是历史的潮流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运动始终是青年运动的主流,并且代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在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百年青年运动中,共青团始终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是中国青年运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个青年群众组织,与中国共产党同时诞生,为中国共产党所缔造,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的后备军。尽管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上,它的名称和组织形式曾经发生过变化,但是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的初衷始终不变。在百年来的青年运动中,中国共青团始终按照共产党的指引和召唤,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带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团员和青年英勇奋斗、开拓进取,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书写了绚丽的青春篇章。

  在艰苦卓绝、曲折前行的民主革命时期,胸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跟着共产党,在共青团的组织带领下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掀起五卅运动的反对帝国主义风潮,走上打倒封建军阀的战场。在革命潮流突然逆转,出现白色恐怖之时,毅然跟着共产党走上土地革命的新征程。“九一八”的枪炮声,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一二九”的呐喊,吹响了举国全面抗战号角,中国青年运动走向抗日救亡的方向,各族各界青年洒血在反侵略的战场上。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又面临光明与黑暗的选择,向往光明的中国青年跟着共产党,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承继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完成了五四一代人“改造社会”的心愿。

  在凯歌行进、奋力探索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各族青年在共产党领导和共青团的组织带领下,投身于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成为生产建设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以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为代表的青年独立活动,奏响了中国青年运动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赤心报国的青春乐章,在新中国的各项建设成就中不时地闪现青春的智慧、激情和韶光。

  在拨乱反正、锐意创新的改革开放时期,五四运动的优良传统得到大力弘扬,“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广大青年的由衷呼唤。共青团响应党的“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的号召,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激发广大青年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极大热情,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注入了生机勃勃的青春动力。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青年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勇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爱国热情、报国之志日益高扬,踊跃投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潮流,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劳动、挥洒汗水,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留下了青年一代奋斗的足迹。

  在深入改革、砥砺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为新时代青年更全面发挥作用和展示报国之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广大青年在经济建设领域、政治建设领域、文化建设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唱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五四运动后百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表明,为民族复兴奋斗一直是有志有为青年理想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有志和有为中国青年身上最突出最优秀的品格,同时也是他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五四先驱的理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大动力。五四运动的发生源于救亡图存,爱国是其本源;五四运动实现了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进步是其固有的内涵;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前,民主和科学已经为人们仰慕和追求,五四运动中更使其得到张扬和体现,所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四个方面浑然一体,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共同铸成了五四精神。

  研究规律 把握规律 运用规律

  ■胡献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学科首席专家、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每一次重大变革与进步,几乎都伴随着青春能量的释放。青年与国家、青年与社会、青年与政治等以青年为观察坐标的繁芜谱系研究,越来越受学界、政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今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穿越百年风云,以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框架,对五四运动和中国青年运动进行更有意义的新阐释,启迪当代青年更有意义的新思考。

  发生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呈现给世人的表象是什么?留给后世的遗产又是什么?自1919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轨迹曲线,其形式和实质发生过哪些变化,哪些属性没有变化?这些都是不容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五四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开启中国革命和中国青年运动的新航道。自此100年间,同中国社会一样,中国青年运动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变迁,但变化的是形态,不变的是实质;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价值。

  具体来讲,革命年代的青年运动,其实就是街头政治,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尖锐的斗争性、激烈的冲突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运动的目的是建设国家、改造社会、重塑自我,呈现明显的建设性、参与性特点。改革开放为青年运动注入新的活力,改革中的一代代青年(从50后到00后),沿着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现代化新路,敢为人先,先行先试,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带有明显的多元性、嵌入性、整合性。

  总的来说,中国青年运动继承五四精神,100年来不变的主题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就是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其他民主、科学、进步、人权、自由、启蒙、理性、个性解放等价值理念,都在爱国主义旗帜的统领之下。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青年运动100年的历程,也是从“愤怒”青年到“奋斗”青年转换的过程。

  其实,五四纪念的历史几乎与五四运动本身的历史一样悠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建构五四革命话语体系,以适配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叙事侧重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号召其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构五四话语体系,以更为务实的机制,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推动青年建功立业,健康成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念五四,力求回归本源,唤起初心,激励广大青年勇做走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基于此,作为五四运动和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者,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两个统一起来”“回答好两个为什么”的要求,进一步明晰青年运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吸收、借鉴和综合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青年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以规范的学科范式和深刻的思想阐释,不断增强五四运动和中国青年运动研究的学术性、科学性和解释力,努力揭示100年来中国青年运动嬗变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更大范围地实现对当代青年的思想引领。

  不忘历史,方得未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