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2-04 10:15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0-01-19 09:10:34 | 查看:4996次
李舶腾,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官,在中国首派维和警察的2000年,他就踏上了赴东帝汶的维和之路,并于2004年再次走进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周宇,省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警官,在海地成功完成了一名防暴警察的维和任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组成的我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以其8个月的努力感动了整个省城……在中国参与维和的十年间,燕赵警察、军人也书写了自己的风采。
两次“维和”的七百多个日夜
李舶腾:河北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训练处民警,2000年9月至2001年10月在东帝汶维和;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间在科索沃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在亚洲东南部的马来西亚群岛与澳洲大陆之间,有一个狭长的岛叫帝汶岛。帝汶岛的东半部被称为东帝汶。1999年,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饱经动乱之苦的东帝汶终于脱离了印尼的统治,走上了独立建国之路。东帝汶只有83万人口,但党派林立,纷争不断,社会治安动荡不安。
应联合国的请求,2000年1月,中国政府向东帝汶派遣了15名维和警察,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派遣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翻开了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新篇章。2000年9月,中国政府向东帝汶增派40名维和警察,我省公安厅民警李舶腾、吴冀辉通过了公安部和联合国的甄选考试,参加了此次维和行动,为我省首次参加维和行动。
李舶腾是河北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训练处的一名民警,在东帝汶维和期间,曾任阿梅拉地区巡逻警察、马纳图图地区刑事侦查员、马纳图图地区刑侦负责人。
东帝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有时候一连十几天没有水,只能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取水。没有电力供应,到晚上只能点着蜡烛做饭,聊天。和生活上的困难相比,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寂寞。突然从一个文明的世界回到了蛮荒时代,没有报纸、电视、网络,没有通讯设备,远离了现代文明,远离了祖国和亲人,这一切是对维和警察最大的考验。
“这里的工作时间是从早晨8点到下午5点,每周7个工作日,周末不休息。根据规定,如果需要,维和警察要做到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工作强度很大。我们这里平均每星期至少有一次要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大多是当地人因病求助,此外是一些重要人物来访的警卫任务。由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精神高度紧张,有些外国警察不堪重负,难以忍受,神经紊乱,申请提前回国。”李舶腾回忆当年的生活时依然感慨颇多。
“我们每天的例行工作主要是巡逻,维和警察不仅要发现案件和接受报案,对村民的任何要求做出反应,还要到各个村庄访问,跟村民交流,向村长了解情况。向饱受民兵骚扰的东帝汶人民提供一种可见的和可靠的安全保障,增强他们的安全感。除此之外,经常要做的工作还有:协助在动乱期间逃到西帝汶的难民返回家园;处理各类交通、治安、刑事案件以及家庭纠纷;重要人物、活动的保卫、警卫等。”
2001年10月,李舶腾圆满完成维和任务,获联合国维和勋章,荣记个人二等功。
2004年8月,受公安部派遣,李舶腾再次踏上维和之途,赴科索沃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在科索沃期间,李舶腾一直从事刑侦工作。在那里面临着三大威胁:一是贫铀弹的污染。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在这一地区投下了约3.1万枚贫铀弹。曾经有维和士兵患病,并在血液中检测出铅。为安全起见,联合国工作人员都是购买瓶装水作为日常饮用水;二是地雷,维和警察上岗前要经过防雷培训。三是恐怖活动。维和警察开车进总部、地区总部和维和部队驻地的时候,门卫都要用一个带一面镜子的装置检查车辆底部,甚至打开发动机盖,检查有没有爆炸物。
2005年8月,李舶腾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回国,获联合国维和勋章,荣记个人一等功。
海地维和的防暴警察
周宇:河北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警官,作为中国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在海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9年6月21日下午2时30分,一架航班降落到石家庄机场,身穿联合国维和服装的周宇走下舷梯,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作为河北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警官,他有幸成为中国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是他们当中唯一的河北人,在局势动荡的海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达10个月之久,出色完成了各项维和任务,为联合国和祖国赢得了荣誉。
点击网络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到周宇在海地维和的照片,照片中的周宇瘦瘦高高,英姿飒爽。今年30岁的周宇能够通过严格的考试和训练成为一名维和警察,与他精湛的英语水平、娴熟的驾驶技术,良好的身体条件分不开。
参与打击黑帮势力、对紧急事故进行救援、对重大事件进行现场警戒……在海地期间紧张的维和生活给周宇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海地维和,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枪声!我在八小队任语言翻译兼战斗队员,承担防暴队11个任务区繁重的外勤任务,每日执勤不少于8小时,勤务紧张时长达16小时。作为语言队员,在完成正常执勤任务的同时,我还要协助执勤小队与各执勤点的民事警察、维和部队、海地警察进行勤务沟通。”周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这样回忆。
刚到海地不久,周宇就参加了一次对黑帮势力的清剿行动。海地的首都太子港有个太阳城,被称为罪恶之城,那次清剿行动的目标就锁定这里。周宇有幸成为中国防暴队48名参战队员中的一名。那一天,下着瓢泼大雨,他们兵分三路合围推进搜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动,成功抓捕犯罪嫌疑人15名。
哪里有危急事故,中国的维和救援人员就会出现在哪里。2008年的11月7日,海地的一所学校教学楼突然坍塌,300余名师生被埋。防暴队第一时间开赴事故现场。面对残垣断壁再次倒塌的危险,面对近40℃的高温,面对尸体腐烂的恶臭,周宇与队友们一起奋战,连续奋战了120多个小时,与各国防暴队员一起从废墟中救出155个孩子。事后,海地总统普雷瓦尔在总统府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中国防暴队“国家骑士勋章”。
周宇出色的英语也被派上了“用场”,在海地工作期间,他制定的中英文双语《联合巡逻勤务登记表》受到了防暴队领导的肯定,并在防暴队得到推广。
在海地的10个月里,周宇所在的第七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先后出色完成海地总统大选现场警戒、秘密搜捕、押解疑犯、武装警卫等119项临时红色高危勤务;出色地完成高危抓捕等37项特别专项行动;灵活处置海地总统府、总理府、太阳城等地群众大规模游行示威63起;参与抓获太阳城黑帮、马提桑暴力武装团伙头目及其他犯罪嫌疑人136名,缴获非法武器26支,为改善海地的安全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表彰全体防暴队员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向中国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全体队员授予“和平勋章”。
远赴非洲的“和平天使”
维和医疗队: 2006年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先后派出两批骨干医护人员共43人,组成了我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他们圆满完成8个月的维和使命,被联合国授予一级维和勋章。
公元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天,还是那样蓝,
阳光,还是那样明亮,
可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与往常却不一样:
病房大楼之前,
白求恩像边上,
一群兵,
头戴蓝盔,英姿飒爽。
鲜红的国旗与湛蓝色的维和标章,
佩戴在衣袖之上。
他们举手宣誓:
披荆斩棘,奋勇顽强!
要把和平的种子撒到西非,
撒到大西洋!
……
蜜月里的小两口,
怎么能抛舍掉儿女情长?
年轻的父母,
怎么能舍得下,
刚学会行走,咿咿学语的孩子?
还有人到中年的他们,
又怎么能忍心离开家,
他们年迈的父母,已白发苍苍。
……
这是一篇博客中的诗歌,诗歌创作于2008年10月,标题就叫《维和纪事——献给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维和医疗分队凯旋一周年 》,博主就是当年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队中的一员——皮肤科主任马玉昕。
在他的博客中,这是一组长长的组诗,分为“踏上征程”、“西非印象”、“战乱”、“受阅”、“抢救大出血患者”、“巡诊”、“迎接祖国慰问团”、“战友”等篇章。在诗的叙述中,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队那段非常故事清晰在目。
2007年8月31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载誉归来。那时,43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8个月的维和使命,被联合国授予一级维和勋章。当年, 家乡石家庄的人民也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他们被评为“感动省城人物”群体。
2006年12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先后派出两批骨干医护人员共43人,组成了我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到利比里亚的第二大城市绥德鲁执行维和任务。
如此大规模地参加维和任务,对我省来说尚属首次。
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利比里亚,从此感受到了来自燕赵大地的温暖。
成功降服当地流传许久的“怪病”——潜蚤病,组织义务献血并成功抢救一位当地宫外孕大出血患者,用特效药治疗当地最可怕的传染病疟疾……在非洲执行任务的8个月中,有关这支队伍的精彩故事在当地和祖国同时传颂着。
在异国他乡,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们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用不太熟练的英文结合肢体语言与病人交流,并得到“ Very Good China!(“中国真棒”)的评价;第一次接触艾滋病高发区域,每天“全副武装”地工作……
在利比里亚的8个月里,他们以过硬的作风和精湛的技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作者:记者 裴建素)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