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05 23:36 | 来源:央广网 2019-03-29 12:13:00 | 查看:1967次
央广网武威3月29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焦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南缘,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的六位老人为了保住家园向荒沙发起了挑战。如今,子承父业,三代人用38年的奋斗建起了一条21万亩的绿色“隔离带”,阻挡了风沙的侵袭,让荒漠变成了绿洲。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一曲古浪老调唱出了古浪人的往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八级以上的大风一年能刮十几次。
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1981年,这里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试点向社会承包,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汉第一个站出来,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五个人在合同上按上了红指印,以联户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那一年四十岁的张润元是六个人里面年纪最小的。张润元说:“为了叫我们后人吃上饭,把沙能治住,我们的土地能保护住。住在八步沙,吃在八步沙,管理在八步沙。”
说干就干,六个人把铺盖一卷、干馍馍一揙,就进了沙窝子。几经艰辛,“六老汉”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将近1万亩的树苗,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第二年春天的两场大风就让他们遇到了新问题。
张润元说:“第一年种的苗子,刮了两场大风,百分之五十都刮断了,这麻烦大了,风沙这么大叫我们咋做。”
“六老汉”有点着急,没白没黑的在沙窝窝里转悠。他们发现没被风沙吹走的树苗,根部都有草。“一棵树一把草”的方法,成了当时救命的法宝。
张润元说:“有草的地方树苗就没被刮走,所以第二年秋季植树造林的时候,就沿用这个方法,一棵树一把草,才把树固定住了。第三年春天刮风的时候就刮倒的很少,成活率可以保住个四五十。”
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八步沙能看到绿色了,“六老汉”的头发也成了白色, 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理了一半。“六老汉”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
四位老人相继过世、两位老人年迈体弱。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说,一开始来治沙,只是迫于家里的压力和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直到1993年10月份那天,让他意识到林场对自己的意义。
贺中强说:“我早上看老父亲栽的树都好好的,下午去的时候看见有脚印的痕迹。我过去一看,七颗树叫人给剁掉了,那个心疼。摸着树被垛掉的树茬,我爹交代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涌出来,‘羊不能啃掉,人不能砍掉’。这个贼娃子我得抓去。”
1995年至2000年间,国家“三北”防护林的工程政策调整,原来的造林补助款没有了,加上持续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面临破产倒闭。“六老汉”第二代治沙人早出晚归寻求贷款,又卖猪卖羊卖粮食筹集资金,在林场打了一口156米深的井,种上小麦、玉米、西瓜、番茄,实行了全新的股份利益联结机制,多种经营模式让林场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空间。2003年,7.5万亩八步沙的治理任务完成了。
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说:“葱葱郁郁一大片,沙漠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好看得很。像柠条再有半月就可以抽芽开花。还有这个花苞,是梭梭花。”
八步沙治理好了,治沙人也积累了一套独特的治沙经验。2003年,“六老汉”第二代人主动请缨,走进了距离八步沙25公里远的黑岗沙。又是一个十年过去,黑岗沙已是林草丰茂。
2015年,八步沙“六老汉”第二代人再次向古浪县委县政府申请,跨区域承包更北部的一块沙区。
郭万刚说:“到目前已经完成了3万多亩,我们争取把15万亩沙漠要治完。沙漠只要人坚持治理,就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希望我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和我们共同治沙造林,像八步沙那样的一片一片延伸下去。”
38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毅力让荒漠变成了绿洲。
郭朝明的孙子郭玺是八步沙“六老汉”第三代治沙人,2016年他进入八步沙临场治沙。如今,他不仅学会了开着大卡车在沙漠里送水送草,浇树浇花,还在沙漠里搞起了溜达鸡的养殖。
郭玺说:“现在八步沙已经治理好了,我们就必须得让沙漠有经济效益。现在养鸡场也修好了,存栏是5000多只,这样还可以带动周边庄子的工人来打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