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9-03-21 21:04 | 来源:参考网 2018-08-29 17:05:56 | 查看:7768次

  段晓竣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益事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文章对我国“互联网+公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立足于“互联网+公益”的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监管、提高互联网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以及提高网民对“互联网+公益”项目的持续关注度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公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7-0132-02

  1 “互联网+公益”的含义及特点

  1.1 “互联网+公益”的含义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并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3月,马化腾在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中对“互联网+”给出了较为权威的定义,他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①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公益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面貌。“互联网+公益”并不是简单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公益,而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公益的开展模式方法进行深度改造的过程。②

  1.2 我国“互联网+公益”的特点

  第一,去中心化,人人可公益。传统公益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或NGO牵头发起,其传播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互联网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台,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参与公益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而存在。

  第二,小额捐款剧增。2010年以前,各个公募组织的捐赠中,大额捐赠占主导。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使得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降低,随手公益成为可能。2014年移动支付的网民从2亿增长到了4.7亿人。自此,公益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完成,方便快捷的网络小额捐款剧增。③

  第三,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互联网+时代”,公益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微博、微信、QQ等新型通信工具提高了项目的传播速度,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受众,从而为传统的公益组织提供低成本、广覆盖的筹款渠道、沟通渠道、传播渠道。例如阿里这样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技术、商业模式和平台影响力,加上适当的公益模式创新,短时间内就能够影响到上亿人参与,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第四,捐赠人话语权越来越强。在传统的公益行业中,公益项目从发起到筹款再到执行,基本都是由公益组织所主导。捐赠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择有限。而在“互联网+”时代,捐赠者不仅能够在大量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便捷的通讯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公益机构和爱心网友的连接越来越便捷和透明。

  第五,公益形式创新,更显创意。在传统公益时代,公益行业所满足的需求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共性需求,如贫困山区失学儿童受教育问题、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等等。许多小众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关注和满足。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得一些需求者主动寻求帮助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同时为一些有个性和创意的公益项目提供了广泛传播的空间,并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 我国“互联网+公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公益的法律法规,包括《慈善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信托法》等。特别是2016年施行的《慈善法》,其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基本法,对我国公益慈善相关事物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互联网+公益”是一个新鲜事物,发展速度非常快,有很多出现的新情况目前还并没有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因此造成了一些新事件无法可依的情况。

  2.2 政府监管比较薄弱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和不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以慈善名义开展募捐活动的,必须联合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进行。但由于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几乎没有门槛,在社交媒体上,不具有公募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公布受捐账号、直接接受捐款的现象普遍存在。互联网传播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对信息真假的确认也存在极大的难度。互联网公益捐款是否用于所承诺的用途,以及在实现救助目标后多出的善款如何处置等,均缺少必要监管。

  2.3 网络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

  “互联网+公益”时代,网络公益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其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但这些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却参差不齐。公益组织管理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其内部决策机构的科学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还体现在是否能更好的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进行专业化管理。但目前我国公益组织对互联网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布信息及筹集资金,而对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管理资金物资的使用效率、走向、降低内部管理成本等问题,却关注的较少。特别是很多互联网公益组织存在于网上虚拟空间,其组成成员都是业余参与公益活动,其时间精力有限,推动组织专业化的动力不足,更是极大的限制了网络公益组织的专业能力的提高。

  2.4 广大捐助人缺乏长期关注项目进展的意识

  “互联网+公益”为人人参与公益提供了平台和便利,使得参与公益的捐赠人剧增,网络筹款变得更加容易。数据显示,慈善法自公布以来,一年时间之内就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④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公益游戏和网络宣传活动就可以捐出款项,虽让公益捐款变得简单快捷,但因捐赠者是随手完成或因有趣才完成捐款,因此极少有捐赠者在捐赠之后继续关注项目的进展。

  3 我国“互联网+公益”健康发展对策

  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尽快完善“互联网+公益”相关法律法规。在信息发布方面,除目前《慈善法》规定的公开募集资金需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指定的平台上发布信息外,对个人网上求助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应该提供的相关材料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同时,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的公布也应被纳入相关的法律法规范围体系内,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如何处罚做出相应规定。同时,互联网公益的网络平台管理也应纳入法律范围体系内,对于违规或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发布信息的平台给予相应的处罚,对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3.2 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对“互联网+公益”的参与主体资质验证、慈善项目的运作以及个人网络求助行为等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让“互联网+公益”的各种信息公开透明。由于政府部门的人力、物力有限,为此,政府可借鉴对网络电商的监管模式,构建一个符合互联网特点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可联合互联网公益平台,对参与主体的资质进行查验,并承诺定期对资金使用及项目进行情况进行公布。同时,相关部门可将网络慈善公益行为纳入征信平台并与个人的信用挂钩。

  3.3 提高网络公益组织专业化程度

  首先,网络公益组织应加强自身管理的专业化,建立专业的决策机构,构建专业的项目运营体系。其次,通过互联网信息优势,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免费对各类网络公益组织开放,使其能够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提升信息化水平。例如,建立智慧公益大数据平台,将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公益服务领域的相关信息搜集起来,特别是志愿者信息,搭建相应的数据库。

  3.4 增强网民持续关注公益项目的意识

  广大网民对公益项目的持续关注不仅可以形成对网络公益组织的社会监督,同时也能增加广大网民的公益意识。对此,首先公益组织应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汇报制度,除定期在网络平台公布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外,对于参与项目的捐赠人可采用微信推送、短信沟通等方式,积极将信息汇报给捐赠人,以此增加捐赠人关注度。其次,相关部门应联合广大公益平台,推出更多更好的公益项目,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氛围,从而培养广大网民的公益意识,提高其对公益项目的持续关注热度。

  注释

  ①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 id/3776.html。

  ②康晓光,冯利:《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7),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③《郭凯天:互联网公益十年的十个发现》,http://gongyi. qq.com/a/20170613/051219.htm。

  ④燕农:《互联网+公益,且行且珍惜》,http://www. xinhuanet.com/expo/2017-11/02/c_129731235.htm。

  参考文献

  [1]燕农.互联网+公益,且行且珍惜.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578193965436051928𝔴=spider&for;=pc

  [2]钱一彬,赵丹彤,邝西曦.搭上“互联网+”快车,随手公益更接地气.http://www.xinhuanet.com/expo/2017-11/02/ c_129731235.htm.

  [3]虾米&胖喵.互联网+公益:互联网带来的人人公益时代,连接、参与和改变[EB/OL].http://www.woshipm.com/ it/489273.html.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