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4 21:47 | 来源:解放军报 2019年2月28日 第12版 | 查看:1350次
■金 健
日前,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10位挂像英模的画像,陆续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早在去年9月,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时,有外媒就称,“解放军给强军文化注入新的红色基因。”
社会各界何以对我军挂像英模画像正式推出这般关注?答案其实很简单:英模,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精神坐标,是我军特有的标志。这10位挂像英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代表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毛泽东对张思德给予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对雷锋这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英模作为时代精神坐标,既是我军独特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更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当前,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掀起热潮,如何聚焦备战打仗、创新发展强军文化,进一步砥砺官兵忠诚品格、职业精神和血性胆气,凝聚起能打仗、打胜仗的磅礴力量,成为强军文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熟悉的挂像,不变的军魂。增加的两位挂像英模是强军兴军的缩影:年过七旬的林俊德在去世前的20多天里,仍把病房当作战场、与死神争分夺秒,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模拟着舰训练遇突发故障时,全力挽救战机,错过跳伞最佳时机壮烈牺牲。两位英模用生命传扬着我军优良传统。英模精神传承着红色基因,是强军文化的一座“富矿”。我们要发掘好、运用好,以此作为强军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在追根溯源中不断产生新的火花,提升其文化含量,更好地引导官兵明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汇聚起练兵备战的强大动力。
强军文化蕴含着强大力量。抗美援朝中,一首仅43个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被称为“犹如投在朝鲜半岛上空的一枚原子弹”,成为我军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打回到谈判桌上的鲜活“动员令”。在激战釜谷里的战斗中,我军一个连队战至仅剩7人时,身负重伤的司号员郑起面对敌人发起的再次进攻,拼死跃出战壕,吹响军号,敌人竟被军号声吓得掉头逃窜。文化的生命在于以文化人,一首好歌、一首好诗、一本好书、一个动人故事、一句响亮口号、一声嘹亮军号,都能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乃至会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负。
文化如水,只有洒向大地,才能滋根润节。英模挂像挂在墙上,更应挂在官兵心中。我们要利用好军营政工网、电子图书阅览室、军营文化超市等,用好新媒体技术,用新时代官兵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讲好英模故事,展现英模风采,用英模精神砥砺官兵成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